第13章 西周滅亡

第13章 西周滅亡

公元前829年(共和十四年),在位三十七年、逃亡十四年的周厲王駕崩於彘。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諸侯擁立長大的太子姬靜繼位,即周宣王。

共和行政時期和周宣王繼位初期,西周逐漸修正了厲王時期的政治錯誤,積極修整王室、廣進諫言、安頓百姓,及時任用召穆公、仲山甫、尹吉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等賢臣輔佐朝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使王道已衰落的周王室權威慢慢得到恢復,諸侯又重新認可周王室,朝見天子(「復宗周」),遂使周勢復振。

得益於厲王時期推行的「專利」法,雖然讓國人失利導致暴動,但是卻給周王室留下了大批的財富,讓宣王行事不像前幾任先王一樣捉襟見肘。繼位五年後,有錢任性的宣王,便開展了一系列讓前幾位先王羨慕不已的軍事行動。

北攻獫狁,朔方設防,解除了獫狁之患;西討西戎,佔領大駱犬丘,讓西戎聞風喪膽;東征淮夷,擊敗徐國,淮夷徹底臣服於西周;南伐楚國,動用軍隊三萬六千人,楚軍大敗,國君熊霜急火攻心,第二年去世,此後的熊徇、熊鄂、熊儀(若敖)、熊坎(霄敖)、熊眴(蚡冒)等五代國君再沒越雷池半步。

頻繁的征戰讓周宣王積累了大量的粉絲,成為當時的明星天子,更讓西周的疆域以及國家聲望得到大幅擴大。

「四方既平,王國庶定」,一時之內,四夷咸服,史稱「宣王中興」。

俗話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運氣也有用完的時候,你打了別人,你也會挨別人的打。

公元前798年(周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派軍隊攻打太原之戎,戰敗。

公元前793年(周宣王三十六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條戎、奔戎,戰敗。

公元前790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不想被打敗了,再敗下去就會掉粉了,於是親率大軍伐姜戎,結果運氣實在不好,在千畝之戰中慘敗,敗的是真慘——南國之師(成周八師中的成、相、柯、牧四師)全軍覆沒。

逃得一命的宣王平靜下來后,開始冷靜的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七年來,年年戰敗?

從周宣王五年至周宣王三十一年,這二十六年間,宣王攻獫狁時有虢國相助,討西戎有秦、晉兩國相助,征淮夷有虢、武兩國相助,伐楚國有晉國相助。這些鼎力相助的國家,正是相信宣王能夠權略善戰,可以帶領周王朝重振朝綱、重塑禮樂,大治於天下,便毫不猶豫的追隨於他。

而周宣王三十一年後的三次討伐,多是王室單獨行動,沒有得到其他諸侯國的相助。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這兩個問題是有解的——名旺而德少。名氣大了,便忽略了自身道德的約束。

這還要從二十年前的一件事說起。

周宣王十一年,魯國國君魯武公和長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戲,來周王室串門。周宣王一眼就喜愛上了陽光又帥氣的少子公子戲,便同武公商量,要武公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武公是個沒有主見的老實人,既然老大這樣說了,小弟也只好照辦。

這個問題很嚴重,按當時的說法,叫做干涉別國政事。

古往今來,干涉別國內政,帶來的只有無窮的戰爭和殺戮。

宣王不僅干涉內政,還有違宗法制的「立嫡不立賢,立長不立幼」的原則,但宣王覺得這是咱姬家家事,不必遵守宗法禮樂。

同年,魯武公去世,公子戲繼位,是為魯懿公。

魯國始祖周公旦,乃是周朝宗法禮樂先驅,魯國也被視為全面貫徹落實宗法禮樂的先進單位,是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當年魯魏公弒兄奪侯,昭王不管不問,導致西周朝綱不振,威嚴頓失。

魯國和周王室還有直接的血緣關係,魯國從建國開始也與周王室保持很好的往來,關係很鐵,親如一家。估計宣王做家長做慣了,置宗法禮樂於不顧,便把魯國國事當作自家之事,強行廢長立幼,在諸侯國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本次事件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

周宣王二十一年,公子括之子伯御不服氣,合謀殺了魯懿公,自己做了魯君。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宣王應該眼睛一閉,當做什麼事情都沒發生,自己惹的禍,有人接黑鍋,通報批評兩句了事,過去了就過去了。但宣王很氣憤,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嚴重挑釁,魯懿公是因為自己而死,想要討回公道,這個家長算是做定了,便又一次干涉魯國政事。

周宣王三十一年,清除外患的宣王正式討伐魯國,殺死魯廢公伯御,準備立魯懿公後人繼位,發現魯懿公後人被魯廢公伯御殺的乾乾淨淨,自己一不做二不休,將魯廢公伯御後人也殺的乾乾淨淨,最後立魯懿公的弟弟公子稱為魯國國君。

白忙活了一場。

經過此次事件之後,宣王聲望大減,各諸侯失望透頂,多有違抗王命之舉,也不出兵幫助宣王。失去了各諸侯的援助,直接導致南國之師在與姜戎的千畝之戰中全軍覆沒。

史曰,「卒有姜戎之難,終損中興之名。」

反思后的宣王徹底認清了自己的錯誤,此後再未出兵,一心一意鞏固國防,加強軍隊建設,整頓內政。

事後證明,宣王打仗湊合,內政確實少根筋。

由於千畝之役的失敗,南國之師盡喪,宣王便決定在太原進行一次人口普查(「料民於太原」),用於補充兵源。

太原,從周穆王時期至今,就是用來安置歸附(投降)周朝的戎人之地,西周也沒給他們安排就業,社會閑雜人員很多,所以南師兵源補充很快。

在這支素質殘差不齊、立場還不堅定、政治覺悟還不高的情況下,宣王命他們各回防區,加強東北地區防守。

宣王用戎人來防守東北邊界,效果等同於羊用狼來防狼,但是宣王表示不用擔心,西戎與西周已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戎人與國人也相處友好,幾十年來相安無事。

宣王忘記了一件事,與西戎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周方代表是申國。後來犬戎應申國之約伐周,大軍南下,南國之師紛紛倒戈。

「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

從整個事情的脈絡來分析,以宣王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為起因,引起各國對周王室抱有很大成見,不肯出力拱衛王室,而引發了一連串的軍事、政治事件,對國家實力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傷。

十八大重申,「始終不渝的走和平發展道路,只有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很顯然,宣王違背了外交原則。

公元前783年,在位四十六年的周宣王駕崩,其子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

「周宣王三十三年,幽王生」,也就是說,幽王繼位時才十三歲,到死也才二十五歲。精力充沛、自由散漫、做事不動腦子是這一年齡段的顯著特徵。

一般來說,太子年少,天子應該學習周武王,事先安排一些像周公、召公這樣的賢臣來輔政,努力為興周事業培養接班人。

那個時候宣王還沒從伐太原之戎慘敗中恢復過來,又在操心征討條戎、奔戎一事,無心內政,忽略掉了太子教育這一重要環節,又安排了虢石父為輔政大臣。史載虢石父為人奸佞乖巧、貪圖財利,從字面上理解就不是一個合格的輔政大臣。

王幼加上臣佞,便開啟了幽王短暫而又荒唐的一生。

周幽王繼位后,立妃子申後為王后,申后所生之子姬宜臼王太子。

這沒問題,申后乃是申國申候之女,高貴端莊,大方賢淑,生的兒子血統高貴,立為太子,有穩社稷。

四年後,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獻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對她很是寵愛。一年後,褒姒為周幽王生下兒子姬伯服,周幽王對褒姒更加寵愛。

這也沒問題,與申后是政治婚姻,與褒姒是真愛,當時社會也流行這一套。

發展到最後,愛之深的幽王竟然廢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為王后,姬伯服為太子。

這就有問題了,申候之女竟然比不過一個沒爹沒後台褒姒?費王后不說,還費了太子,這讓申候非常沒有面子。

孝王時期,申候(非此時申候)憑藉外孫關係,使西周與西戎息兵言和,互不侵犯,才有孝王中興一說,可以說歷代申國國君與西戎關係非同一般。

如今幽王抹了申候面子,各諸侯國都伸長了脖子等著看熱鬧。

幽王也知道申候難惹,既然雙方都撕破了臉皮,一不做二不休,準備滅了申候。

申侯自知國小兵弱,勢孤力單,不能與周匹敵,於是先發制人,乘周幽王的軍隊尚未出動之時,借犬戎精銳萬餘,強行越過防線,聯合繒國從東、南、北三個方向夾擊鎬京。

周幽王見勢不妙,立即點燃烽火,希望諸侯能夠率兵保衛京城。但是,各地諸侯看到鎬京的烽火,都按兵不動(「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

又由於成周八師中的成、相、柯、牧四師基本由戎人組成,聽到犬戎討周,紛紛叛逃。余部駐軍成周鎮守。剩下的鄂、堂、古、炎四師,正兵分兩路,抵抗申、繒二國,同時防止南蠻和東夷勢力趁機而入,確實沒空趕來。

很抱歉這裡沒有烽火戲諸侯之類的浪漫故事,因為不是正史。

夏之妹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每一次的王朝更迭,史官都將男人犯下的錯誤,籍由女人來承擔罵名,做末代帝王的替罪羊。

就算是正史,我也不打算寫。將紅顏禍水,禍國殃民的罪責加在她們的身上,背上千古罵名,其實是很不公平的。殊不知,女人才是戰爭真正的受害者。

「兵莫至」的主要原因不是諸侯不出兵,而是各諸侯都指望別的諸侯出兵,你指望我、我指望你,結果幽王一個都沒指望上。

究其原因,還是一年前,幽王在嵩山下召集諸侯開了一個會,史稱「太室之盟」。會議討論的主要議題是如何抵禦戎狄東進,拱衛京畿。

會議主持人幽王結合實際,敏銳指出西六師戰鬥力已經不行了,護衛西周的安全還是要靠貴族們的私家軍隊,和貴國的軍隊勤王才行。

會議上,各諸侯都紛紛表示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都懂,京畿城破,各國也是坐以待斃,我們一定會團結一致,抵禦外敵。

整個會議,莊嚴而肅穆,各諸侯嚴氣正性,展開激烈討論,但這個時候幽王卻做了一件讓參會人員詫異的事情——一心一意專情逗褒姒。

寒心了,徹底寒心了,這種事情難道不能回家再解決嗎?非要在這種高等級場所你儂我儂秀恩愛?各諸侯感覺很無奈,找個理由提前離開會場。

看到這一切,申侯準確判斷——周王室已人心向背,無人可助。

申侯判斷相當準確,於是暗中串通犬戎,開始謀划第二年的討周行動。

「周幽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左傳-昭公四年》

公元前771年,宗周鎬京被犬戎攻破,幽王逃到驪山被犬戎追殺,褒姒被虜。

西周王朝宣告滅亡。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楚二三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楚二三事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章 西周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