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迷茫
重幃深下莫愁堂,
卧后清宵細細長。
風波不信菱枝弱,
未妨惆悵是清狂。
這句詩出自唐代李商隱的《重幃深下莫愁堂》,雖是描寫女子失意的惆悵,但筆法細膩,很好的詮釋了熊通當時的心境。
雖然熊通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王位,迎娶白富美,事業有成,登上人生的巔峰,但他沒有如以往的君主一般霸氣橫揚,弒君的罪惡感反而讓他內心忐忑不安。
這種罪惡感無時無刻都在催促著熊通做出一份事業,來掩飾自己的焦躁和恐懼,希望儘快用不世的功績,為自己的行為做出合理的解釋,通過血與火的磨練,來麻痹自己的罪惡。
如果從弗洛依德的觀點來看,這是「超我」在熊通身上起到的作用。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從某一方面來說,是一種道德約束力,可簡單區分為「理想」和「良心」兩個方面。
熊通弒君,「良心」受到譴責,從而激發了他「理想」的一面——努力表現成熟卓越。
熊通雖然不知道「超我」是個什麼玩意,但他確實很努力,經常拿先王艱苦奮鬥的精神來激勵自己和手下(「訓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對內重振朝綱,政治賢明;對外厲兵秣馬,壯大實力。
於是,年輕氣盛的熊通就有了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
早在熊渠時期,楚國就已經佔領了江漢之間的廣大地域,控制了長江中下游流域,並給三子封王。
但熊眴(蚡冒)對熊渠的做法有不同意見,他認為按照當時楚國的實力來說,還不足以控制長江中下游流域,冒然行動會引起周王室的警覺。
先王熊眴(蚡冒)繼位后,首先否定了至熊渠以來的「左」傾冒險主義,認為江漢之地還未牢牢控制,急於稱王的舉動又違背了悶聲發大財的市場規律,主觀地誇大了革命力量,輕視了周王室的力量,沒有認清勢力未及長江下游的客觀困難,在擴大疆域方面採取了盲動的冒險的行動。
造成的後果是周厲王時期,歷王藉機將反叛的鄂國(西鄂,今南陽市北)滅國,建立南申國和甫國,一手掌控了南陽盆地進出中原的門戶,一盆水徹底澆滅了楚國和徐夷、淮夷意圖中原的熱情。
周宣王時期,宣王對楚國實施全面打擊,收回了鄂地的銅綠山,加強了隨、唐等漢陽諸侯實力,又向南陽盆地新分封軫國、巴國、貳國、南申國、甫國等十餘個諸侯國,對楚國實行了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
一個巴掌大的地方,就被周王室封了上十個諸侯國,人均密度比中原還大,像一個鐵圪塔一樣讓楚國無從下口。
這樣看來周王室對楚國的實力還是比較上心的。
如果周王室把這樣的精力用來防範西戎,西周指不定還要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熊眴(蚡冒)開始客觀的評價楚國,認為楚國要發展,必須採取先行南下,控制長江中游地區,然後積極向東擴展,控制鄧國和隨國,死死扼守中原部隊通往江漢平原的門戶,繼而關門打兔子,制霸江漢平原及長江下游地區,再意圖中原。
這個戰略很得《左傳》認同,才有楚始興於「楚蚡冒於是乎始啟濮」一說。
但熊通不想這樣做,他想靠現有實力,直接打通進入中原的南北要道,最後控制整個南陽盆地,對中原形成龍盤虎踞之勢。
他這樣的做的另一個原因是,用自己比先王熊眴(蚡冒)更先進的戰略意圖,來證明自己篡位的合法性。
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左」傾冒險主義。
南陽盆地,位於秦嶺山脈東端的伏牛山以南,東為桐柏山、大別山,西臨秦嶺、大巴山、丹江和唐白河,為三面環山、向南開口的扇形盆地,為中國的核心腹地,其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地勢平緩,歷代乃兵家必爭之地。
說一個淺顯的道理,南陽盆地有兩個隘口,北為南陽,南為襄陽,卻分屬河南和湖北。
湖北有襄陽,東北部鄧州、新野、唐河卻屬河南。
河南掌控大半個南陽盆地,漢水卻落在湖北。
湖北要獨立,中原大軍可以源源不斷地經南陽南下。
河南要獨立,南方軍區部隊通過隨州、襄陽可隨時襲擊南陽。
這就是從元朝開始實施「分省而治」策略最典型的一個體現,誰也沒辦法把整個南陽盆地掌控住。
但先秦時期不同,先秦時期各王朝都牢牢把控了整個南陽盆地,鎮守要道的鄂國(西鄂國,今南陽市北)和鄧國(今襄陽市)都是先秦時期的重要諸侯國。其目的就是防止南蠻和淮夷、徐夷進軍中原。
所以在先秦時代,不管東夷、西戎、北狄再怎麼鬧騰,南邊相對而言還是很穩定的。
制定好戰略方案的熊通開始等,等一個時機。
南方相對而言穩定的意思是,如果中原不亂,南方也不會亂。如今中原已亂,這個時機應該不會等太久。
公元前739年,晉國大臣潘父弒殺晉昭侯,迎立曲沃桓叔,引發連鎖效應,中原大亂。
熊通等的時機到了。
公元前738年,繼位不滿三年的熊通為了儘快出成績,便開啟了他的楚國夢——展開對南陽盆地的攻伐。
熊通的目的很明確,格局也很大——佔領南陽盆地。
任務也很清晰——攻伐的對象是甫國和南申國,而這兩國便是今天的南陽所在地,攻下南陽,打開門戶。
這一仗停停打打,一直打了三年,打的周平王焦頭爛額。雖然王室衰弱,但平王還是一個積极參与各國政事的天子,晉國一事還沒摻和完,又要火急火燎的來處理楚國。
好在晉國一事沒讓平王費多少精力,曲沃桓叔在晉國國君舊勢力攻擊下,兵敗回國。
騰出手來的平王,又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兵遣將,張羅著各方勢力加強甫國、南申國和許國防衛,讓楚國多次無功而返。
直到公元前735年,瘋狂進攻了三年的熊通才意識到,南陽盆地雖然是個好地方,但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掉的,便先行退兵。
楚國雖然沒能衝出南陽盆地,但這幾年卻把平王的軍隊打的很慘,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一首《國風·王風·揚之水》,便以當時戍卒的口吻敘述了思婦盼歸之情。
揚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
小河溝泛著淺波,漂不走一捆柴禾。我心中想念的人,沒跟我同守申國。日日夜夜思念啊,何年何月回故國?
小河溝泛著淺波,漂不走一捆荊禾。我心中想念的人,沒跟我同守甫國。日日夜夜思念啊,何年何月回故國?
小河溝泛著淺波,漂不走一捆蒲禾。我心中想念的人,沒跟我同守許國。日日夜夜思念啊,何年何月回故國?
能把仗打到這種藝術高度的,古來只怕熊通一人而已。
熊通的眼界很高,但是有點心急,一出場就想來個難度係數大的,沒想到會落個灰頭土面的結果,便做了深刻反省,決定按照熊眴(蚡冒)生前制定的南下戰略,換一個難度係數稍微低一點的,比如說——權國。
權國(今荊門沙洋)是殷商武丁時期,武丁的後人南遷漢水建立的國家,地處大巴山脈東麓,荊山山脈以南,南抵枝江,東臨漢江,北與那處(今荊門市)接壤。
仗著地理位置優越,權國幾百年來一直堅強的活著,換句話說,如果楚國想經營江漢平原,控制長江中下游流域,必須消滅權國,因為權國像一顆釘子一樣,釘在了江漢平原的尾部。
權國屬殷遺民組建的國家,殷商下課後便沒了後台,成了一顆孤獨的釘子,所以楚國想拔掉這顆釘子。
權國雖然不大,但實力不俗,接近一個世紀,從熊渠到熊坎(霄敖),楚國都沒能拔掉這顆釘子。
現在這個任務落到了熊通頭上。
熊通沒有通過征伐南陽盆地來獲得認同感,這一次,他必須一鼓作氣拿下權國,通過征服幾代人都沒能征服的權國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然而,奇迹沒有發生,熊通也失敗了。
忘了提醒熊通一句,三國時蜀將張飛曾在這裡橫矛獨退曹兵,趙子龍曾在這裡七進七出大戰曹軍。
說明此地乃是易守難攻之地。
連續兩次的失敗讓熊通痛苦的陷入迷茫,多年前除了一番雄心壯志,一無所有,所以一直不停的鞭策自己,就算遇到再多的困難失敗,依舊不停歇。
想不到多年以後依舊一無所有,而且一無所有得更加徹底,因為連心中的那份雄心壯志也快磨滅的消失殆盡。
「人生在世不稱意,欲上青天覽明月。」
正在熊通大發感慨之時,大臣斗伯比參見。
斗伯比,熊儀(若敖)第四個兒子,因封在斗邑,為斗氏始祖。熊儀(若敖)死後,斗伯比以熊儀謚號「若敖」為氏。
雖然年紀和熊通差不多,但按輩分來說是熊通的叔叔,也是熊通最為信賴的人,以多謀善斷著稱,於是,熊通將心中所想告知斗伯比。
斗伯比認為,當下的楚國,因征伐南陽盆地而損失不少兵力,而這些兵力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繼續攻打權國,只會繼續損失實力而讓他國有機可乘。
斗伯比本經過仔細分析,提出三點建議:
首先,採取近交遠攻戰略,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友好往來,以便南下江漢時確保後方無憂;
其次,在鄧國南部建立郊郢,減輕南陽諸侯對國都丹陽的威脅,同時對鄧國和盧戎國(今保康縣和南漳縣一帶)形成南北夾擊態勢,控制進出南陽盆地門戶;
最後,經營漢西、江北之地,大力發展農業、軍事,鞏固勢力,積蓄力量,伺機行事。
熊通採納了斗伯比的意見,為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友好往來,熊通娶了盧戎國的女兒,納為側室。
鄧國南部有一個小國叫做鄀國(今宜城),早在熊坎(霄敖)時期便已被滅,如今已是楚國勢力範圍,建立郊郢也很方便。
一番操作下來,楚國在鄀國廢墟上建立了陪都郊郢,郊郢的南部則交由鄧國和盧戎國的兩位老丈人緊緊地看守著,自己則帶領大軍在荊山山脈以東、長江以北、漢水以西的地方肆意掃蕩,獲得大片土地。
經過二十餘年的快速發展,楚國在熊通的鐵腕治理下,政治清明,國強民盛,勢力慢慢強大起來。
公元前710年,連遠在中原的鄭莊公與蔡桓侯在交流工作時,都因楚國的勢力擴張太快,而開始有所畏懼其強大(《左傳·桓公二年》)。
三年後,鄭國的一番舉動,徹底讓沉寂近三十年的楚國再次讓中原所矚目,而這一次的歸來,將讓楚國像衝天的火鳳凰一樣,永不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