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鄭莊公
鄭莊公,公元前743年繼鄭國國君之位,同時也接任周朝卿士一職,時年十三歲。
熊通繼任楚國國君的時候,鄭莊公也才十五歲,但鄭莊公卻表現出與他年紀不符的城府和手段,連毛澤東都評價他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之一。
另一個「很厲害」的人是漢高祖劉邦。
鄭國是一個小國,但是鄭莊公利用其過人的智慧和強硬的政治手腕,周旋於周王室和各諸侯國之間,硬生生的把鄭國「小霸」於天下。
但鄭莊公的「小霸」又與當時的另外兩「小霸」楚國和齊國不同,楚國和齊國是不斷地發展地盤,壯大實力,鄭莊公的特長在於玩政治。
他一心一意輔佐周天子,替他出兵攻打不朝不敬之人,當時宋國宋殤公不朝拜周平王,鄭莊公聯合齊、魯之師,以天子之命伐宋。
同時,為了不讓周平王分他的權,鄭莊公把周王室太子作為人質押到鄭國軟禁。後來覺得不妥,又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周王室做人質。
鄭莊公一生功業輝煌,北戎犯周,鄭莊公又聯合齊國大敗之,卻連攻佔的土地都不肯據為已有。
他善於納諫,又禮賢下士,懂得與周邊國家搞好關係,具備了一個出色政治家所必須的良好素質,但卻沒有稱霸諸侯的野心。
因為——
鄭莊公的爺爺是鄭桓公。
周桓王爺爺的爺爺(高祖父)是周宣王。
周宣王和鄭桓公的父親,叫周厲王。
鄭莊公是周桓王的小爺。
所以,鄭莊公是想效仿周公旦,力挽這個家族王權衰落、諸侯爭霸、宗法崩潰、道德淪喪,禮儀制度及社會風俗也都遭到了嚴重破壞的時代。
鄭莊公是一個不追求事業,卻是一個有崇高事業心的人,他所守護的,是封建時期的王權意識和道德觀念。
但卻是這個有著崇高事業心的人,給熊通創造了一個機會。
事情是這樣的。
公元前720年,窩囊了一輩子的周平王駕崩,在鄭國做人質的太子也死了,周平王的孫子姬林繼位,是為周桓王。
公元前717年,鄭莊公放下頭號諸侯的架子,首次朝見周桓王。
在當時禮儀崩壞的局面,諸侯主動來朝是十分罕見的,鄭莊公以為恆王對他應該是充滿熱情的,結果桓王對他不冷不熱,態度十分不友好,走的時候也沒客套下留下來吃個飯,令鄭莊公很尷尬。
態度不友好的原因是因為鄭莊公長期把持朝政,又把自己父親當作人質軟禁在鄭國,導致自己從小缺乏父愛,心裡厭惡鄭莊公。
鄭莊公因為周桓王不禮遇自己,於是與魯國互換許田(周天子祭祀泰山的專用田),自己用許田祭祀周公旦,等於羞辱周王室一代不如一代。
鄭莊公想做周公旦,周桓王卻不想做周成王。
不經羞辱的周桓王決定不再受鄭莊公的控制,於是強硬的奪去鄭莊公的權力,免去其卿士之職,任用虢公擔任周王朝卿士。
鄭莊公得知后,一氣之下派兵割了周王室的麥子,對外申明今後拒絕朝覲周桓王。
但也只是個口頭申明,從過往的一些事來看,鄭莊公只是說的氣話,氣完了還是要管這個侄孫的。
周桓王把鄭莊公的申明當真了,認為鄭莊公想餓死他,也很生氣,便號召諸侯國討伐他。
由於鄭莊公平常同其他諸侯國關係很好,所有周桓王只聯繫到了陳、蔡、衛等實力不強的諸侯國。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打著維護王室尊嚴的旗號,親率王師並徵調陳國、蔡國、衛國三國之軍聯合進攻鄭國,聲勢浩大,從架勢分析有滅掉鄭國的意思。
鄭莊公組織兵力自衛,一不小心防衛過當,射中了周桓王肩膀,周聯軍大敗,史稱「繻葛之戰」。
事後,鄭莊公認真反思,認為做爺爺的射中了做孫子的周桓王肩膀實屬不該,如果偏一點,就有可能射死了,弒君之罪可承擔不起,便派人上門道歉。
鄭莊公一生都在致力於周王室的復興,他認為上門道歉可以挽回周王室在諸侯中的威信。
好比你一不留神把大哥打殘了,你負荊請罪,想挽回大哥在江湖中的地位。
有些事情做了便是覆水難收,道歉的後果可能是冰釋前嫌,也可能是於事無補。
明代有史學家李摯在《史綱評要》中曾說過一句十分經典的話:「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
這句話前一句意思是周夷王為了籠絡人心,親自下位前往大堂迎接諸侯。后一句便是說這件事。
李摯講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總結周王朝王權的衰頹過程中,發生的具有標識意義的兩件事情。
鄭莊公上門道歉一事,就屬於於事無補。
因為繻葛一戰後,中箭的周天子威信掃地,江湖大哥擁有發令征伐的權力消失殆盡,從此諸侯爭霸,周王室再也無力征討,天子之位,形同虛設。
楚國的熊通很快就得到這個消息,他和斗伯比覺得,這是一個好消息。
經營漢西近三十年的楚國也不再是熊通剛接手的楚國,現在的楚國無比強大,連鄭莊公都感到一股厚厚的王者之勢,蠢蠢欲動的雄霸之氣,如大山一般壓的中原大地喘不過氣。
敏銳的鄭莊公分析,楚國覆手翻雲,即將攪亂中原政局。
此時的熊通也已不再是初出茅廬的小青年,三十年的歷練已將這頭雄獅喚醒,他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
公元前707年,鄭莊公的一箭,給他創造了這個機會。
這一箭,徹底的斷送了周王室作為姬姓諸侯領袖殘存的餘威,也給了中原禮儀制度致命一擊,此後姬姓諸侯分崩離析,各自為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處心積慮的打著如意算盤,今天能和你結盟,明天說不定就給你使跘子,指不定後天便滅了你。
在這混亂的局勢中,熊通看到了楚國崛起的希望,而這一切,便是熊通等了三十年的機會,一個向姬姓諸侯露出獠牙的機會。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熊通馬上召集大臣,召開軍事會議,會議的議題只有一個——往哪兒出兵?
擺在熊通面前的有三個地方,權國、南陽諸侯和漢陽諸侯。
屈瑕(熊通之子)建議先滅權國,而後繼續南伐,滅掉南臨長江、北襟襄水、東鄰洪湖的州國(今監利),解決後顧之憂,再行北伐。
斗伯比否定了這個建議,他認為王室虛弱,號令不足,趁此機會可向南陽盆地進攻,打開中原門戶,或者向漢東拓展,征服漢陽諸侯,開拓江漢平原。
在江漢平原的東面,有一系列的山脈為這塊平原提供保護,如果能夠控制這些山脈,那麼江漢平原就可以像關中平原那樣,成為易守難攻的地緣力量。
這些山脈從北向南分別為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
桐柏山、大別山之間有一條地勢平緩的通道,周王室為了牢牢控制楚國,在這條通道的南北向安插了很多的姬姓諸侯,打造了以姬姓宗室諸侯為主導的一個地域性軍政體系。
這些諸侯有一個統稱,叫做漢陽諸侯。
這條通道的南端是隨國(今隨州),北端是唐國(今棗陽),所以這條通道還有一個非常響亮名字——隨棗走廊。
相比鄧國而言,從隨棗走廊進入南陽盆地的路線則要簡單的多。
同時,控制了隨棗走廊,也就控制了進出江漢平原的要道,楚國也可以在這片肥沃無垠的土地上繼續發展,更可以獲得夢寐以求的銅資源。
但是有一個問題,漢陽諸侯很難打。
既然漢陽諸侯目的是阻止楚國北進,那麼就不能虛設,如果把漢陽諸姬看成一道封鎖線,那麼它就由三道防線組成。
第一道防線是以隨國為首的,隨、唐、息三國鐵三角,為封鎖線的核心。
這三個諸侯國都是侯爵國,實力強勁,又有山脈依託,牢不可破。
漢陽諸姬的第二道防線,是位於鐵三角以北地帶的眾多諸侯,進可以出兵協助南部的諸侯,退可以直接防禦楚國。
封鎖線的第三道防線,是佔據南陽盆地北入口的南申國,地方廣大,成為隨、唐、息鐵三角最有力的支持,熊通原來打過,沒打下來。
漢陽諸姬就像一個鐵桶陣,死死鎖住楚國北進的步伐,時間長達一百多年。
當然,決定權還在熊通手中,在這裡,熊通顯示了他卓越的戰略意圖,他決定按照斗伯比的建議,越江東進,討伐漢陽諸侯,並且第一個就打漢陽諸姬中的老大——隨國。
按照熊通的想法,漢陽諸侯有十幾個之多,不可能一個個收拾過來,只要收拾了其中最強的一個,那麼剩下的就都望風歸順了。
控制隨棗走廊,首要目標便是隨國。
事實證明,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一次,真理對熊通露出了微笑。
於是,熊通拜斗伯比為令尹,總攬軍政大權;拜屈瑕為莫傲,東伐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