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贏利和虧損,距離有多遠?

7.贏利和虧損,距離有多遠?

導語:

巨期保值是指把期貨市場當做轉移價格風險的場所,利用期貨約來規避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套期保值是為了規避或轉移現貨價格漲跌帶來風險的一種方式,目的是為了鎖定利潤和控制風險,使企業更好地規避風險的一種前期投資行為,它只是承擔市場價格波動的小部分風險,是企業在近期投資中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2008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發布公告稱,公司為了對抗西鐵礦項目面對的貨幣風險,簽訂若干槓桿式外匯買賣合約而引致虧損,實際已虧損8.07億港元。至10月17日,仍在生效的槓桿式外匯合約按公平價定值虧損147億港元。該巨虧事件令**證券界震驚,在復牌后短短一周內中信泰富的股價跌去七成。最終一手打造中信泰富的榮智健宣布離職,跟隨榮智健二十餘載的范鴻齡也宣布辭去中信泰富總經理的職位。

一般大型企業在進行數額巨大的海外收購時,由於付款時間較長,所以必須要考慮到本幣與外幣之間匯率波動產生的風險。為了鎖定成本,一般企業都會進行外匯的期貨交易。但是明明是希望可以套期保值的,怎會造成如此大的虧損呢?下面我們看看這份套期保值合約的背後。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亞建了一個鐵礦石項目,需要從澳大利亞和歐洲購買設備和原材料。你去買東西不可能拿著港元去吧,人家要的是澳元和歐元。

所以,中信泰富就需要拿他的港元或者美元先去兌換成澳元和歐元,然後再拿去該買啥買啥。2008年年初,中信泰富用0.85美元可以換到1澳元,但是到了6月份就需要0.93美元了,也就是說澳元升值了,這樣中信泰富就需要更多的美元去換成澳元。他們想這樣不行,不確定性太大,為了規避這個風險,他們就利用起套期保值了。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

他們與其他幾家投行簽訂一份合約,合約規定,在2010年10月之前,按照0.87美元換1澳元的價格分月從這些投行手中換取總額為90億的澳元。這樣即使澳元再升值,中信泰富也不用怕了,他們可以每個月按固定的0.87美元的價格去買入澳元,成本也就鎖定了。

但是天公不作美,2008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澳元前所未有的大肆貶值,到2008年11月,只需要0.65美元就能買到1澳元了,而中信泰富還要用0.87美元的價格每個月從這些人手中購入澳元。相當於每購1澳元虧損0.22美元,總共要購入將近90億澳元,虧損達到將近20億的美元,所以才有了上面的一幕。

很多人可能會問,這不是套期保值么,反正購買90億澳元要花的美元還是剛開始預期的那麼多,只看美元的話沒啥虧損啊?事實上,原本中信泰富在澳洲的投資,未來20年也只需要26億澳玩左右,他們卻買了90億澳元,這已經不再是套期保值,而是投機了。

巨期保值是指把期貨市場當做轉移價格風險的場所,利用期貨約來規避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比如某公司想在未來三個月買入100噸大豆,但是又害怕價格會上漲,所以就在期貨市場上買入1000噸大豆,三個月後成交,這樣價格就被鎖定了,大豆價格就與其沒有關係了。

套期保值是為了規避或轉移現貨價格漲跌帶來風險的一種方式,目的是為了鎖定利潤和控制風險,使企業更好地規避風險的一種前期投資行為,它只是承擔市場價格波動的小部分風險,是企業在近期投資中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的。但是投機就不一樣了,它並不是想規避風險,而是想在市場變化的過程中收利益,它所承擔的風險就很大了,嚴重的可能導致企業的倒閉,中信泰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套期保值是一種可以轉移價格風險的工具,利用期貨合約來確定價格。但是,它只是規避風險,不是沒有風險。投資中要利用風險給我們帶來的機會,而不是在風險中尋求投的機會。

股市中也是如此,贏利和風險是同時存在的。

小王在第一次進入股市的時候,僅投資了3000元。但是短短10天內就獲得了3倍的利潤。按理說,小王應該高興才對,但小王卻很後悔,因為他想,如果自己當初能夠多投資點,現在賺的可就不止這一點了。

於是,小王在第二次投資的時候,將家裡的10萬元全部投進股市裡了,他想,哪怕是40%的利潤,都比自己一年的工資高了。

很快,小王就賺進了1萬元,這更堅定了他的想法。然而,正當他夢想著發大財的時候,股市突然急轉直下,結果他買進的幾隻股票全部被套牢,他只能盼望早日回到一個好價位,清倉出局。

在投資市場上,有小張這種遭遇的投資者很多。股市持續高溫,利潤急速膨脹,淹沒了投資者對市場應有的謹慎,他們盲目投入大量資金,以至於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無數次慘痛的教訓證明,在投資市場上風險控制永遠都是第一位的。從某種角度來說,收益其實是風險控制的副產品,只有控制和遠離了風險你才可能有贏利的機會。這就是說,如果你沒有風險意識和風險控制能力,即使在短時期內取得了暴利,遲早也會變成虧損,甚至連本金都不復存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巧學經濟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巧學經濟學.
上一章下一章

7.贏利和虧損,距離有多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