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五章

三省的矛盾被這宴會一摻和,果然緩和了許多。中書省面對自己權力被尚書省和門下省壓制,迅速萎縮的情況,終於開始嘗試以立法形式來維護自身利益。

雖然他們根本還沒有立法意識,採用手段的原因也出自權術勾斗,但他們好歹開始有了立法性質的實質行動。他們現在也是試探著在沒有君權支持的情況下發揮立法作用,只要我引著他們一步步的往前走,等他們摸清了我的行為模式,自己的的行為方式成熟了,機構立法思想的種子也就在他們腦中發了芽了。

中書省由於自身權力受限,就開始試圖採用縱橫捭闔的策略,時而結交門下省來壓尚書省,時而來聯合尚書省脅迫門下省。

一時間三省的氣氛大變,少了劍拔弩張勢不兩立的火氣,反而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就在這種情況下,刑部從尚書省分了出去。門下省在接收刑部的同時,也接收了重申刑部必須嚴格按照朝會上擬定的刑律概要審案的中書省相令。赫拉答應遵守刑律概要,但也以現在的刑律概要只是朝會上的初步綱要為由,要求中書省根據門下省提出的方案,融合兩族風俗,在刑律概要的基礎上重新審定刑律。

在這件事里,我袖手旁觀,沒有表達意見,只是百感交集:有的時候,先進的觀念,的確只要有個引子,就會深入人心,被有需求的人吸收,除去浮華,得出於他們有利,同時又於社會進步大為有益的規則。

只要不要太急躁,一下子把人嚇跑了,基本上先進的觀念是不需要我去推波助瀾,它也能自行進化發展的,而且是改良適應性的發展。

連日風雪,侖河戰報姍姍來遲,直到年關才送到安都。

這是一份捷報,但它的意義比起僅是攻城掠地的捷報來說,更多了一重使天下歸心的仁義色彩:

林城被困三個月,逃難進城的百姓眾多,本來就糧食不足,十一月城內失火,糧倉更燒,更使林城的糧草稀缺。林城的官兵迫於無奈,意圖出城覓糧。數十次出戰都被擊退,只得龜縮城中。

嘉凜大反他攻打樊江時的迅猛,林城的官后敗退他也不乘勝追擊,只派兵圍困,隔三天便派使者到城下勸降。只是守林城的乃是舊朝的一員老將,誓死不降。

兩方僵持,林城就這樣被圍到十二月,大雪封山,城中可食之物食盡,守城將兵屠戳在城中避難的百姓老弱婦孺為食,林城頓成鬼域。

如此二十天,嘉凜送糧草千石至城下,主動開圍退兵,使旗下無分軍在城下齊聲大喊傳詔:「林城將士若要戰,先將城中百姓子女放出,朕以糧五百石相易;若要走,朕敬汝等忠心,讓路讓你等南下渡河!三日為期,守將速作決斷,休得以人為食!倘若妄圖挾百姓為脅,不戰不走,惡意僵持,朕必遣雷霆之師,將林城蹍為齏粉!」

嘉凜詔令一出,滿城震動,林城將士驚疑不定,眼看嘉凜的軍隊撥營離去,五百石糧草列於城下,竟不敢出城取用,依然以人為食。

如此三天,林城百姓終於暴動,沖開城門逃了出來。可憐城中百姓與逃難入城的百姓不下十五萬,還能活著逃出來的不足十萬,而逃出來的也幾乎個個精神失常,瘋子不少。

林城的七萬將士,眼見百姓逃離林城后,嘉凜除了派人安撫百姓,並沒有藉機攻城,就連城下的糧草也沒有派兵收回,終於崩潰內亂,主降派和主戰派互相攻伐殘殺。

如此兩天,城中血流成河,士兵嘩變,將兩派將領殺死,打開城門出降。

嘉凜這次放糧,得了林城。地方和人口也還罷了,難得的卻是民心。只因他這一番做作,從此以後,中昆百姓再也不會將他只懂屠城掠地的殺人狂。

一時間朝野輿論紛紛盛讚嘉凜的仁義,民報固然大幅報道,一篇頌文做得花團錦簇,就連新創刊的商報等幾份報紙也大肆渲染,把這一戰的「前後始末」說得繪聲繪色,彷彿他們身臨戰地一般。

晁視翻閱著報紙,嘆道:「聖上這一著,狠辣無比,但的確高明!」

我知道他的意思:林城起火失糧,必是嘉凜的細作所為;嘉凜選擇了對自己最有利的戰略,對林城圍而不攻。林城中的慘劇,或許他不是直接導致發生的罪魁禍首,但事情的發展他未必沒有想到,順水推舟以外,也未必沒有推波助瀾。

這場對新朝來說意義深遠的大勝,對林城百姓來說,卻是一生的夢魘,想從裡面逃出來,卻不知要用多少年的時間。

「我只希望戰事早日平息,這樣的事再不出現。」

這件事不能怪嘉凜,他是一軍統率,選擇最有利的方式作戰,減低麾下將士的傷亡是職責所在,縱使手段陰毒也無可厚非;只是苦了兩方對戰中,被戰事牽累的百姓,竟活生生的做了林城守將的口中之食。成就了林城守將的「忠君愛國」和嘉凜的仁義之名。

事隔十日,前線的又有捷報傳來,嘉凜趁水枯河凍的時候,鐵騎踏冰南下。雲澤城守將聞風投降,一日之間,兵不血刃連得大夢水澤周圍的十五縣。大夢水澤千里煙波,最宜水軍操練,若有水軍之利,南荒指日可下。

元族的騎兵用的馬都是不騸的,春季是馬發情的季節,不宜出戰。所以嘉凜春季都在大夢水澤屯兵整軍,鼓勵百姓春耕,組織生產。

這年的春季,到處都是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備戰氣氛,卻偏偏平靜得叫人不敢置信。與中昆這種蓄而不發的緊迫感相反,南荒這個春季卻戰火處處。有些毫無政治遠見的義軍首領得到舊朝覆滅,皇室子弟被屠戳一空的消息,也不管嘉凜正列兵於大夢水澤,隨時都有可能揮師南下,紛紛自立。

一時間南荒西鳳十四郡,大大小小的王足有三十幾個,彼此間征伐不休。舊朝鎮壓義軍的軍隊也分化起來,自身統屬不靈的矛盾,與義軍對立的矛盾,錯綜交織,潛滋暗長,愈演愈烈。

這種情況讓我不由得暗暗嘆息,難怪嘉凜雖然計劃送一位舊朝的「皇子」到南荒去,卻到現在都還沒有付諸行動。實在是南荒西鳳的大亂,使他們內耗太劇,不用假皇子去激發矛盾,兩三年時間也夠折騰得他們有氣無力的。等到危急時刻再把那「皇子」送過去,收整殘部,就能起到一網打盡的作用。

與嘉凜的前線的平靜相比,春季的朝廷事情卻不少。地方行政區域重新界定、御使台御使查察吏治、刑部派員往地方理案視獄、戶部整編戶籍丈量土地、尚書省從流民中直接選取流民領導組織春耕等等工作都在春季開展。朝野上下都忙碌起來,那亂中有序的景象,倒也有幾分春日新芽的生氣。

三月末,冬耕收穫,春耕開耕。照例新皇登基后第一年的春耕,皇帝應該親自前往陪都社稷壇祭拜,手種五穀桑棉,以示鼓勵農桑之意。向天祈福,求風調雨順,百姓豐衣足食。

嘉凜遠征,這一儀式就由中書省和禮部代行了。結果祭拜結束,儀仗還都以後不久,中書省就提出了要把禮部從尚書省分出去,由中書省掌管。

我暗暗地好笑,只道:「滋事體大,應該先問過門下省的意見。」

付南音聽到消息后急忙趕來,劈頭就問:「相君是不是有把禮部分到中書省的意思?」

我一時不好作答,只得含糊地反問:「禮部並無實權,近年更是流於形式,付相難道不覺得它應該整改嗎?」

「禮部是該整改,但絕不把它讓到中書省去整改,因為中書省的作官差不多都是士族子弟,一旦禮部到他們手裡,他們必會重倡禮制。禮制正是士族發展的根基,也是商事不盛的源頭。正因為中昆近年百姓困苦,禮制荒廢,禮部流於形式,新朝的許多革新制度才能夠順利推行。可中昆百姓的禮制觀念根深蒂固,饑寒的時候無暇顧及。一等飽暖了,禮制的教化就會因風盛火。那樣地話,我們辛苦半年才勉強支起的政務框架,將會因為這種禮制觀念而毀於一旦。」

我嚇了一跳,深以為然:「付相說得有道理,我忘了人的先入為主的意識,在某些時候是很容易摧毀現有制度的。我一開始認為只要把禮部主持科舉考試的權力划給吏部,就算把禮部分出去也沒關係的念頭,太疏忽了。」

付南音問道:「既然如此,相君可是準備駁回中書省的提議?」

我想了想,打定了主意,笑道:「這件事還是要去找門下省的赫相商量,我們急什麼?今年秋闈開科考試以前,多的就是商量的時間啊!」

付南音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禮部的影響現在應該盡量淡化,將禮制從具備干涉家族事物的實質權威性轉化成一種道德的輿論性影響。這也是從另一個方面保證司法權力的獨立與威嚴。

現在不妨把禮部分立一事吊著,既不贊成也不反對。但在干晾著禮部的時候,就借它統屬不明的時候,把它的實權和影響力削弱到最小,讓它徹底的變成擺設。而且是民眾心裡只具備道德約束力,卻不具備實質力量的擺設。

三省的矛盾被這宴會一摻和,果然緩和了許多。中書省面對自己權力被尚書省和門下省壓制,迅速萎縮的情況,終於開始嘗試以立法形式來維護自身利益。

雖然他們根本還沒有立法意識,採用手段的原因也出自權術勾斗,但他們好歹開始有了立法性質的實質行動。他們現在也是試探著在沒有君權支持的情況下發揮立法作用,只要我引著他們一步步的往前走,等他們摸清了我的行為模式,自己的的行為方式成熟了,機構立法思想的種子也就在他們腦中發了芽了。

中書省由於自身權力受限,就開始試圖採用縱橫捭闔的策略,時而結交門下省來壓尚書省,時而來聯合尚書省脅迫門下省。

一時間三省的氣氛大變,少了劍拔弩張勢不兩立的火氣,反而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就在這種情況下,刑部從尚書省分了出去。門下省在接收刑部的同時,也接收了重申刑部必須嚴格按照朝會上擬定的刑律概要審案的中書省相令。赫拉答應遵守刑律概要,但也以現在的刑律概要只是朝會上的初步綱要為由,要求中書省根據門下省提出的方案,融合兩族風俗,在刑律概要的基礎上重新審定刑律。

在這件事里,我袖手旁觀,沒有表達意見,只是百感交集:有的時候,先進的觀念,的確只要有個引子,就會深入人心,被有需求的人吸收,除去浮華,得出於他們有利,同時又於社會進步大為有益的規則。

只要不要太急躁,一下子把人嚇跑了,基本上先進的觀念是不需要我去推波助瀾,它也能自行進化發展的,而且是改良適應性的發展。

連日風雪,侖河戰報姍姍來遲,直到年關才送到安都。

這是一份捷報,但它的意義比起僅是攻城掠地的捷報來說,更多了一重使天下歸心的仁義色彩:

林城被困三個月,逃難進城的百姓眾多,本來就糧食不足,十一月城內失火,糧倉更燒,更使林城的糧草稀缺。林城的官兵迫於無奈,意圖出城覓糧。數十次出戰都被擊退,只得龜縮城中。

嘉凜大反他攻打樊江時的迅猛,林城的官后敗退他也不乘勝追擊,只派兵圍困,隔三天便派使者到城下勸降。只是守林城的乃是舊朝的一員老將,誓死不降。

兩方僵持,林城就這樣被圍到十二月,大雪封山,城中可食之物食盡,守城將兵屠戳在城中避難的百姓老弱婦孺為食,林城頓成鬼域。

如此二十天,嘉凜送糧草千石至城下,主動開圍退兵,使旗下無分軍在城下齊聲大喊傳詔:「林城將士若要戰,先將城中百姓子女放出,朕以糧五百石相易;若要走,朕敬汝等忠心,讓路讓你等南下渡河!三日為期,守將速作決斷,休得以人為食!倘若妄圖挾百姓為脅,不戰不走,惡意僵持,朕必遣雷霆之師,將林城蹍為齏粉!」

嘉凜詔令一出,滿城震動,林城將士驚疑不定,眼看嘉凜的軍隊撥營離去,五百石糧草列於城下,竟不敢出城取用,依然以人為食。

如此三天,林城百姓終於暴動,沖開城門逃了出來。可憐城中百姓與逃難入城的百姓不下十五萬,還能活著逃出來的不足十萬,而逃出來的也幾乎個個精神失常,瘋子不少。

林城的七萬將士,眼見百姓逃離林城后,嘉凜除了派人安撫百姓,並沒有藉機攻城,就連城下的糧草也沒有派兵收回,終於崩潰內亂,主降派和主戰派互相攻伐殘殺。

如此兩天,城中血流成河,士兵嘩變,將兩派將領殺死,打開城門出降。

嘉凜這次放糧,得了林城。地方和人口也還罷了,難得的卻是民心。只因他這一番做作,從此以後,中昆百姓再也不會將他只懂屠城掠地的殺人狂。

一時間朝野輿論紛紛盛讚嘉凜的仁義,民報固然大幅報道,一篇頌文做得花團錦簇,就連新創刊的商報等幾份報紙也大肆渲染,把這一戰的「前後始末」說得繪聲繪色,彷彿他們身臨戰地一般。

晁視翻閱著報紙,嘆道:「聖上這一著,狠辣無比,但的確高明!」

我知道他的意思:林城起火失糧,必是嘉凜的細作所為;嘉凜選擇了對自己最有利的戰略,對林城圍而不攻。林城中的慘劇,或許他不是直接導致發生的罪魁禍首,但事情的發展他未必沒有想到,順水推舟以外,也未必沒有推波助瀾。

這場對新朝來說意義深遠的大勝,對林城百姓來說,卻是一生的夢魘,想從裡面逃出來,卻不知要用多少年的時間。

「我只希望戰事早日平息,這樣的事再不出現。」

這件事不能怪嘉凜,他是一軍統率,選擇最有利的方式作戰,減低麾下將士的傷亡是職責所在,縱使手段陰毒也無可厚非;只是苦了兩方對戰中,被戰事牽累的百姓,竟活生生的做了林城守將的口中之食。成就了林城守將的「忠君愛國」和嘉凜的仁義之名。

事隔十日,前線的又有捷報傳來,嘉凜趁水枯河凍的時候,鐵騎踏冰南下。雲澤城守將聞風投降,一日之間,兵不血刃連得大夢水澤周圍的十五縣。大夢水澤千里煙波,最宜水軍操練,若有水軍之利,南荒指日可下。

元族的騎兵用的馬都是不騸的,春季是馬發情的季節,不宜出戰。所以嘉凜春季都在大夢水澤屯兵整軍,鼓勵百姓春耕,組織生產。

這年的春季,到處都是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備戰氣氛,卻偏偏平靜得叫人不敢置信。與中昆這種蓄而不發的緊迫感相反,南荒這個春季卻戰火處處。有些毫無政治遠見的義軍首領得到舊朝覆滅,皇室子弟被屠戳一空的消息,也不管嘉凜正列兵於大夢水澤,隨時都有可能揮師南下,紛紛自立。

一時間南荒西鳳十四郡,大大小小的王足有三十幾個,彼此間征伐不休。舊朝鎮壓義軍的軍隊也分化起來,自身統屬不靈的矛盾,與義軍對立的矛盾,錯綜交織,潛滋暗長,愈演愈烈。

這種情況讓我不由得暗暗嘆息,難怪嘉凜雖然計劃送一位舊朝的「皇子」到南荒去,卻到現在都還沒有付諸行動。實在是南荒西鳳的大亂,使他們內耗太劇,不用假皇子去激發矛盾,兩三年時間也夠折騰得他們有氣無力的。等到危急時刻再把那「皇子」送過去,收整殘部,就能起到一網打盡的作用。

與嘉凜的前線的平靜相比,春季的朝廷事情卻不少。地方行政區域重新界定、御使台御使查察吏治、刑部派員往地方理案視獄、戶部整編戶籍丈量土地、尚書省從流民中直接選取流民領導組織春耕等等工作都在春季開展。朝野上下都忙碌起來,那亂中有序的景象,倒也有幾分春日新芽的生氣。

三月末,冬耕收穫,春耕開耕。照例新皇登基后第一年的春耕,皇帝應該親自前往陪都社稷壇祭拜,手種五穀桑棉,以示鼓勵農桑之意。向天祈福,求風調雨順,百姓豐衣足食。

嘉凜遠征,這一儀式就由中書省和禮部代行了。結果祭拜結束,儀仗還都以後不久,中書省就提出了要把禮部從尚書省分出去,由中書省掌管。

我暗暗地好笑,只道:「滋事體大,應該先問過門下省的意見。」

付南音聽到消息后急忙趕來,劈頭就問:「相君是不是有把禮部分到中書省的意思?」

我一時不好作答,只得含糊地反問:「禮部並無實權,近年更是流於形式,付相難道不覺得它應該整改嗎?」

「禮部是該整改,但絕不把它讓到中書省去整改,因為中書省的作官差不多都是士族子弟,一旦禮部到他們手裡,他們必會重倡禮制。禮制正是士族發展的根基,也是商事不盛的源頭。正因為中昆近年百姓困苦,禮制荒廢,禮部流於形式,新朝的許多革新制度才能夠順利推行。可中昆百姓的禮制觀念根深蒂固,饑寒的時候無暇顧及。一等飽暖了,禮制的教化就會因風盛火。那樣地話,我們辛苦半年才勉強支起的政務框架,將會因為這種禮制觀念而毀於一旦。」

我嚇了一跳,深以為然:「付相說得有道理,我忘了人的先入為主的意識,在某些時候是很容易摧毀現有制度的。我一開始認為只要把禮部主持科舉考試的權力划給吏部,就算把禮部分出去也沒關係的念頭,太疏忽了。」

付南音問道:「既然如此,相君可是準備駁回中書省的提議?」

我想了想,打定了主意,笑道:「這件事還是要去找門下省的赫相商量,我們急什麼?今年秋闈開科考試以前,多的就是商量的時間啊!」

付南音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禮部的影響現在應該盡量淡化,將禮制從具備干涉家族事物的實質權威性轉化成一種道德的輿論性影響。這也是從另一個方面保證司法權力的獨立與威嚴。

現在不妨把禮部分立一事吊著,既不贊成也不反對。但在干晾著禮部的時候,就借它統屬不明的時候,把它的實權和影響力削弱到最小,讓它徹底的變成擺設。而且是民眾心裡只具備道德約束力,卻不具備實質力量的擺設。

三省的矛盾被這宴會一摻和,果然緩和了許多。中書省面對自己權力被尚書省和門下省壓制,迅速萎縮的情況,終於開始嘗試以立法形式來維護自身利益。

雖然他們根本還沒有立法意識,採用手段的原因也出自權術勾斗,但他們好歹開始有了立法性質的實質行動。他們現在也是試探著在沒有君權支持的情況下發揮立法作用,只要我引著他們一步步的往前走,等他們摸清了我的行為模式,自己的的行為方式成熟了,機構立法思想的種子也就在他們腦中發了芽了。

中書省由於自身權力受限,就開始試圖採用縱橫捭闔的策略,時而結交門下省來壓尚書省,時而來聯合尚書省脅迫門下省。

一時間三省的氣氛大變,少了劍拔弩張勢不兩立的火氣,反而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就在這種情況下,刑部從尚書省分了出去。門下省在接收刑部的同時,也接收了重申刑部必須嚴格按照朝會上擬定的刑律概要審案的中書省相令。赫拉答應遵守刑律概要,但也以現在的刑律概要只是朝會上的初步綱要為由,要求中書省根據門下省提出的方案,融合兩族風俗,在刑律概要的基礎上重新審定刑律。

在這件事里,我袖手旁觀,沒有表達意見,只是百感交集:有的時候,先進的觀念,的確只要有個引子,就會深入人心,被有需求的人吸收,除去浮華,得出於他們有利,同時又於社會進步大為有益的規則。

只要不要太急躁,一下子把人嚇跑了,基本上先進的觀念是不需要我去推波助瀾,它也能自行進化發展的,而且是改良適應性的發展。

連日風雪,侖河戰報姍姍來遲,直到年關才送到安都。

這是一份捷報,但它的意義比起僅是攻城掠地的捷報來說,更多了一重使天下歸心的仁義色彩:

林城被困三個月,逃難進城的百姓眾多,本來就糧食不足,十一月城內失火,糧倉更燒,更使林城的糧草稀缺。林城的官兵迫於無奈,意圖出城覓糧。數十次出戰都被擊退,只得龜縮城中。

嘉凜大反他攻打樊江時的迅猛,林城的官后敗退他也不乘勝追擊,只派兵圍困,隔三天便派使者到城下勸降。只是守林城的乃是舊朝的一員老將,誓死不降。

兩方僵持,林城就這樣被圍到十二月,大雪封山,城中可食之物食盡,守城將兵屠戳在城中避難的百姓老弱婦孺為食,林城頓成鬼域。

如此二十天,嘉凜送糧草千石至城下,主動開圍退兵,使旗下無分軍在城下齊聲大喊傳詔:「林城將士若要戰,先將城中百姓子女放出,朕以糧五百石相易;若要走,朕敬汝等忠心,讓路讓你等南下渡河!三日為期,守將速作決斷,休得以人為食!倘若妄圖挾百姓為脅,不戰不走,惡意僵持,朕必遣雷霆之師,將林城蹍為齏粉!」

嘉凜詔令一出,滿城震動,林城將士驚疑不定,眼看嘉凜的軍隊撥營離去,五百石糧草列於城下,竟不敢出城取用,依然以人為食。

如此三天,林城百姓終於暴動,沖開城門逃了出來。可憐城中百姓與逃難入城的百姓不下十五萬,還能活著逃出來的不足十萬,而逃出來的也幾乎個個精神失常,瘋子不少。

林城的七萬將士,眼見百姓逃離林城后,嘉凜除了派人安撫百姓,並沒有藉機攻城,就連城下的糧草也沒有派兵收回,終於崩潰內亂,主降派和主戰派互相攻伐殘殺。

如此兩天,城中血流成河,士兵嘩變,將兩派將領殺死,打開城門出降。

嘉凜這次放糧,得了林城。地方和人口也還罷了,難得的卻是民心。只因他這一番做作,從此以後,中昆百姓再也不會將他只懂屠城掠地的殺人狂。

一時間朝野輿論紛紛盛讚嘉凜的仁義,民報固然大幅報道,一篇頌文做得花團錦簇,就連新創刊的商報等幾份報紙也大肆渲染,把這一戰的「前後始末」說得繪聲繪色,彷彿他們身臨戰地一般。

晁視翻閱著報紙,嘆道:「聖上這一著,狠辣無比,但的確高明!」

我知道他的意思:林城起火失糧,必是嘉凜的細作所為;嘉凜選擇了對自己最有利的戰略,對林城圍而不攻。林城中的慘劇,或許他不是直接導致發生的罪魁禍首,但事情的發展他未必沒有想到,順水推舟以外,也未必沒有推波助瀾。

這場對新朝來說意義深遠的大勝,對林城百姓來說,卻是一生的夢魘,想從裡面逃出來,卻不知要用多少年的時間。

「我只希望戰事早日平息,這樣的事再不出現。」

這件事不能怪嘉凜,他是一軍統率,選擇最有利的方式作戰,減低麾下將士的傷亡是職責所在,縱使手段陰毒也無可厚非;只是苦了兩方對戰中,被戰事牽累的百姓,竟活生生的做了林城守將的口中之食。成就了林城守將的「忠君愛國」和嘉凜的仁義之名。

事隔十日,前線的又有捷報傳來,嘉凜趁水枯河凍的時候,鐵騎踏冰南下。雲澤城守將聞風投降,一日之間,兵不血刃連得大夢水澤周圍的十五縣。大夢水澤千里煙波,最宜水軍操練,若有水軍之利,南荒指日可下。

元族的騎兵用的馬都是不騸的,春季是馬發情的季節,不宜出戰。所以嘉凜春季都在大夢水澤屯兵整軍,鼓勵百姓春耕,組織生產。

這年的春季,到處都是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備戰氣氛,卻偏偏平靜得叫人不敢置信。與中昆這種蓄而不發的緊迫感相反,南荒這個春季卻戰火處處。有些毫無政治遠見的義軍首領得到舊朝覆滅,皇室子弟被屠戳一空的消息,也不管嘉凜正列兵於大夢水澤,隨時都有可能揮師南下,紛紛自立。

一時間南荒西鳳十四郡,大大小小的王足有三十幾個,彼此間征伐不休。舊朝鎮壓義軍的軍隊也分化起來,自身統屬不靈的矛盾,與義軍對立的矛盾,錯綜交織,潛滋暗長,愈演愈烈。

這種情況讓我不由得暗暗嘆息,難怪嘉凜雖然計劃送一位舊朝的「皇子」到南荒去,卻到現在都還沒有付諸行動。實在是南荒西鳳的大亂,使他們內耗太劇,不用假皇子去激發矛盾,兩三年時間也夠折騰得他們有氣無力的。等到危急時刻再把那「皇子」送過去,收整殘部,就能起到一網打盡的作用。

與嘉凜的前線的平靜相比,春季的朝廷事情卻不少。地方行政區域重新界定、御使台御使查察吏治、刑部派員往地方理案視獄、戶部整編戶籍丈量土地、尚書省從流民中直接選取流民領導組織春耕等等工作都在春季開展。朝野上下都忙碌起來,那亂中有序的景象,倒也有幾分春日新芽的生氣。

三月末,冬耕收穫,春耕開耕。照例新皇登基后第一年的春耕,皇帝應該親自前往陪都社稷壇祭拜,手種五穀桑棉,以示鼓勵農桑之意。向天祈福,求風調雨順,百姓豐衣足食。

嘉凜遠征,這一儀式就由中書省和禮部代行了。結果祭拜結束,儀仗還都以後不久,中書省就提出了要把禮部從尚書省分出去,由中書省掌管。

我暗暗地好笑,只道:「滋事體大,應該先問過門下省的意見。」

付南音聽到消息后急忙趕來,劈頭就問:「相君是不是有把禮部分到中書省的意思?」

我一時不好作答,只得含糊地反問:「禮部並無實權,近年更是流於形式,付相難道不覺得它應該整改嗎?」

「禮部是該整改,但絕不把它讓到中書省去整改,因為中書省的作官差不多都是士族子弟,一旦禮部到他們手裡,他們必會重倡禮制。禮制正是士族發展的根基,也是商事不盛的源頭。正因為中昆近年百姓困苦,禮制荒廢,禮部流於形式,新朝的許多革新制度才能夠順利推行。可中昆百姓的禮制觀念根深蒂固,饑寒的時候無暇顧及。一等飽暖了,禮制的教化就會因風盛火。那樣地話,我們辛苦半年才勉強支起的政務框架,將會因為這種禮制觀念而毀於一旦。」

我嚇了一跳,深以為然:「付相說得有道理,我忘了人的先入為主的意識,在某些時候是很容易摧毀現有制度的。我一開始認為只要把禮部主持科舉考試的權力划給吏部,就算把禮部分出去也沒關係的念頭,太疏忽了。」

付南音問道:「既然如此,相君可是準備駁回中書省的提議?」

我想了想,打定了主意,笑道:「這件事還是要去找門下省的赫相商量,我們急什麼?今年秋闈開科考試以前,多的就是商量的時間啊!」

付南音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禮部的影響現在應該盡量淡化,將禮制從具備干涉家族事物的實質權威性轉化成一種道德的輿論性影響。這也是從另一個方面保證司法權力的獨立與威嚴。

現在不妨把禮部分立一事吊著,既不贊成也不反對。但在干晾著禮部的時候,就借它統屬不明的時候,把它的實權和影響力削弱到最小,讓它徹底的變成擺設。而且是民眾心裡只具備道德約束力,卻不具備實質力量的擺設。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流水・天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流水・天涯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五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