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建成周、制周禮

第十五章 建成周、制周禮

由於三監製度徹底失敗,執政者們在東征勝利後進行了反省。周公認為,如果某個制度的執行需要過多考慮和依賴人的因素,那麼它就不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制度;與其把殷民和東夷等民眾集中起來進行監管,不如把他們遷徙到各個諸侯國去,與不同的氏族混居,以分散他們的力量。在此原則的指導下,他就把大量殷民遷移到齊、魯、唐等國家。

王室又開始著手準備建造東都成周。建立東都的設想是武王生前提出來的,但是他還沒來得及實施計劃就去世了。現在看起來,周人正好可以藉此機會把大量殷民徵集過來修建城市,建成之後就可以把殷民永久性地安置在成周。

周公攝政的第五年,舊商京畿的殷商遺民被徵發過來修建東都,兩年後成周建成。為了震懾殷商遺民,周公又在成周駐紮了八個師,史稱「成周八師」。

成周建成后,周公便宣布退位,把王權還給侄子。原來隨著年齡一天天長大,周成王注視周公的目光已經由敬畏漸漸變為猜疑和不滿了,王廷上也出現了許多對周公不利的言論。

但是周公退位后依然沒能逃脫輿論中心,王室內外對他的攻訐言論不降反增。壞人們詆毀他以退為進、藉機反撲,甚至把一場險些致成王於死地的大病誣陷成周公親手策劃的陰謀。周公感到死亡的危險一步步來臨,他便懷著無限感慨逃離了他一手匡正的王室,跑到楚國去避風頭。

成王在抄周公的家時,發現了他在自己重病期間寫的一篇祈禱文。周公在文中向上天祈禱文王早日康復,並祈求說:如果上天必須要收走一個人的生命,就用自己的命來代替成王吧!

謠言不攻自破,成王不禁涕淚交加;他馬上派人把周公請回來,將他官復原職。在以後的日子裡,周公便長住成周,處理陝(今河南陝縣)東事務,召公則在鎬京掌管陝西事務。

周公在世期間制定了王朝治理的最高綱領——《周禮》。

周朝實行的是封建禮制:封建制是土地制度(先前已經介紹過了),禮制是政治制度。禮制的基礎是血緣制,禮制的核心是等級制;《周禮》兼有憲法和聖經的雙重屬性。

關於禮制的產生的原因,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慾望,而且慾望是無止境的。慾望滿足不了怎麼辦?人就會用各種卑劣的手段和武力去爭奪;結果導致天下亂象迭起,各方勢力爭鬥不休。聖王深感憂慮,於是制定「禮」來控制人的慾望,約束人的行為。

禮字的本意就是祭祀,禮的概念在五帝時期就已經存在(所謂「五帝」,就是五位最高祭司)。過千年的演化,禮的內涵大大豐富了,《周禮》規定了貴族們從生到死的一切行為標準。

禮制就是規定什麼等級的人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做規定範圍內的事就是合於禮,否則就是非禮,是僭越;輕則被人恥笑,重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人從生到死、無時無地不在受到禮的制約。比如葬禮就嚴格規定各級貴族墓穴的形制、大小、深淺,穿幾層壽衣,停放多長時間下葬,棺槨用幾層,陪葬品的規格等等。

再如冕旒冠的形制,天子十二旒,公卿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士因為沒有資格上朝議政,就不允許戴了。

《周禮》追求的、最高位階的價值是「秩序」:遵守秩序的行為才是正當的,也既是「正義」;正當的行為才是被允許的,也即是「自由」。因此《周禮》的道德屬性高於法律屬性。

所謂的「禮崩樂壞」,就是禮的秩序被打破的狀態;周禮是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根源,正因為舊的秩序崩潰了,其中包含的各種原始的思想才得以掙脫束縛,不同思想的自由地結合產生了新的思想,這才出現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思想大爆發。

因此,如果沒有禮崩樂壞,人們依舊固守著暮氣沉沉的腐朽教條,「華夏」民族恐怕早就被具有先進思想的文陰所統治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子午春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子午春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五章 建成周、制周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