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華夏農機的成果
拆分和整合可不是趙援朝的發明創造。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早已經有專精這種項目的公司。這像他們會把開除員工也變成專門工作一樣。他們管那叫人力資源整合。
拆分和整合的成果是很顯著的。不僅讓趙援朝賺到了利潤和口碑,更盤活了很多企事業單位的資產,把他們從破產的邊緣拉了回來。
而趙援朝他們與國外那些專精拆分的公司有點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更加關注的人,尤其是那些被拆分之後剩下來的人。
按照一般的標準來說,這些人都是沒有足夠價值的。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沒錯。那些技術上沒有特長,教育程度又低的人,的確是很難被保留下來。
但趙援朝不是只看重經濟價值的資本家。他們開始拆分整合企業和工廠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榨乾他們最後的剩餘價值。
只要不是那種精神上懶散和不思進取的,還幻想著繼續在大鍋飯的體制中混吃等死的。趙援朝和華夏科技都會幫助他們找到新的工作。
但拆分和整合併不是萬能的。東北的結構性問題,只能用結構性的改變來解決。胡楊過去的努力和現在趙援朝的拆分整合,都還只是停留治標不治本的層面上。
還是那句話,做出努力就比什麼都不做要強。量變不一定能導致質變,但質變之前肯定少不了量變的積累。
去年胡楊坐著改裝客車逐個考察並拍板的農場,今年都開始了運作。只是因為各地具體狀況不同,進度上稍微有些差別。
其實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種特殊形式的拆分整合。把零碎的耕地拆開之後重新整合成有利於機械耕作的大面積地塊。而被拆分出來的不僅是地,還有很多種地的人。
這些人又分成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選擇離開這裡到城市去。華夏科技會為他們提供工作機會。並且解決基本的居住,子女上學和醫療問題。
第二部分是選擇留下的,主要是年紀比較大的村民。華夏科技會與當地的村鎮政府進行合作,盡量解決這些老年人的養老和醫療問題。
第三部分,同樣是選擇留下但還是想要種地的。並不是所有地都適合進行集中的機械化耕作。剩餘的耕地就可以搞精耕。
在東北主要就是暖棚種植。所謂暖棚,就是供暖的塑料的大棚。暖棚最大的優勢就是不受環境影響,出產反季節的蔬菜。如果做得好利潤還是很可觀的。
暖棚種植也是農科部門研究的重點,是提高農民收入的極佳途經。除了暖棚之外,養殖業和畜牧業也都是發展的重點。
東北的工業佔比高是沒錯,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視肥沃的黑土地。尤其是吉林和黑龍江兩省,農業這塊的潛力是巨大的。現代農業代替傳統農業勢在必行。
華夏科技自主研發的大型自動化農用機械,已經生產出了針對玉米和小麥的第一代系列機型。
雖然並不是完整的系列,但這個進度已經比胡楊預想的快了很多。這主要歸功於Ys-10研究團隊過半都加入了農機研發部門。
電子感測、自動化編程,這都是在YS-10上會用到的技術。同樣也是大型自動化耕作系統上會用到的關鍵技術。這些搞飛機到農機研發上面來,大約也有個四五成算是專業對口吧。
有了這些專業人士加入,大型聯合收割機也可以提上日程了。深耕、播種、除草、施肥的技術門檻相對比較低,之前國內就已經有了這些類型的設備。
不過這些設備自動化程度並不高,大多都只能算是半自動的。所以在實際使用中,這些設備無法應付這麼大規模的耕作需要。只有在實現了自動化之後才能讓幾個人,就能種完幾十上百畝的地。
在農機領域真正體現技術含量的還是聯合收割系統。這方面日本現在是世界領先的,久保田的聯合收割機是現在世界上最好的。美國人的設備也不錯,但相比日本的同類產品,少了點對於細節的追求。
雖然聯合收割機並不在限制名單里,但賣給中國的價格卻是最貴的一檔。經常都會是成倍於其他國家的訂單價。
靠非正常渠道是可以搞進國內,但聯合收割機和類似設備的需求量太大,所以這個方式是不現實的。更何況還有售後維護的問題。
這些非正規渠道購入的設備,別指望廠家會派人來幫你維護。就算他們真的肯來,那個代價也準備讓人肉疼。
自己造難度肯定是巨大的。但無論是從經濟還是政治的角度,這都是最佳的選擇。
更何況華夏科技的農機研發還有自己的便利條件。人才方面就不用說了,有YS-10的研發團隊加入,研發團隊的整體水平都拔高了一大截。
硬體方面胡楊給他們提供的就算不是世界一流,也絕對不會差太多。而且他還專門給他們搞來的各國生產聯合收割機給他們拆。最後,他們還有大片自己可以完全做主的耕地做實驗。
這最後一條是非常重要的。農用機械都需要反覆的實驗、調試、實驗、再調試。這是不能避免的繁瑣過程。因為農用機械是有其特殊性的。
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農用機械實際上每年開機使用的時間加起來總共的一兩百個小時。因為農時總共也就是那麼幾天的時間。所以要求農用機械設備必須要保證在這段時間中不能出任何問題。
在使用過程中與土地和作物的適配度要足夠好,同時設備本身的穩定性也要足夠高。這才能保證不會在農忙的關鍵時刻掉鏈子。
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能夠解決前面的問題。而設備的穩定性則需要靠核心科技自主化以及高標準品質檢測來保證。
高標準的品質檢測應該很容易理解。這個核心科技自主化就需要稍微解釋一下。核心科技在農用機械上主要體現在晶元和感測器上。
這些東西如果只能依靠購買的話,那品質就只能靠賣家來掌控,這實際上就是個巨大的質量隱患。
而這又回到了老問題,那就是半導體、集成電路及晶元的研發、設計和製造。
只要是和現代化有關的事情,就繞不開這些。但就在今年,有人想要關閉中科院的半導體研究室。
胡楊在大領導面前卻的表態,如果真的要關閉半導體研究室。那華夏科技願意全面接手。胡楊的這個表態絕對代表了他的真實想法,就像他清楚這絕對不會發生。
不是說半導體研究室不會關閉,而是說華夏科技不會有機會全面接手研究室的資料和人員。出於某些不能說得太明白的邏輯。
體制內的研究機構在裁撤之後,是不好立刻就被私營企業接手的。在這其中必須有個過度的過程。
而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資料還是人員都需要先由體制內過遍篩子。剩下的才能有機會被體制外的企業或者結構接手。
對這個現狀胡楊沒有什麼評價,他只是比較關心半導體研究室的核心團隊能放出來多少人。他可是跟羅鵬程那邊放了狠話的,必須要把這些人全部留在華夏科技。
實際上他還不光盯上了中科院的半導體研究室,上海的那幾家半導體單位也是胡楊始終關注的目標。如果有人事變動,華夏科技絕對會沖在搶人的最前列。
半導體這個領域對我們太不友好了。不僅是外部對我們的技術封鎖,就從我們自身出發對於這個領域的研發也缺少原始動力。或者通俗的說,就是缺少錢途的吸引。
胡楊也必須承認的是,半導體這個領域的的投入和回報比,在賬面看來是非常不好看的。
大量的,甚至可以說是海量資金的投入之後,能夠得到實際回報也就是經濟上回報是非常少的。
為什麼胡楊還要這麼執著與這個領域的研究?因為這個領域關乎的是安全是產業鏈條中的地位,而不僅僅只是的金錢。
自己無法生產,只能依賴進口的東西,都是存在安全隱患的。因為外國人可以隨時都不再賣給你。除非你有能力讓國外的供應商無法不賣給你。
基於這種理由,我們國家需要建立自己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鏈條。因為我們在國際貿易體系中處於中下游的位置。
我們有許多必須依賴進口的東西。這些東西大多來自發達國家和他們控制貿易體系。我們暫時還沒有能力讓他們不得不賣給我們。
在國際貿易中,誰有這個讓他國不得不賣的能力?答案顯而易見,美國和他的小夥伴們。
這就是為什麼發達國家幾乎都已經捨棄了低端製造業。而將主要的資源都放在高附加值的產業上。因為他們不擔心買不到這些低附加值的產品。
而相對應的,那些經濟上欠發達的國家卻需要擔心買不到那些高科技含量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