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楔子(9)

第9章 楔子(9)

宋真宗趙桓雖說進了澶州城,也聽到了李繼隆的介紹,說敵人失去了主帥之後,情緒低落,特別害怕城中的天朝兵馬。

這些人說的很是輕鬆,而在趙桓看來,事情可沒有那麼簡單,早就聽說遼軍兇猛異常,不可小看了,尤其是當他看到城外那麼多的敵人布滿城前。

心裡中便敲著小鼓,琢磨著想儘快的離開這是非之地,他太不情願的呆在澶州城中,尤其是當寇準提議,皇帝現在以到城中。

理應和將士們見上一面,站在城上,親臨指揮,那更加激烈將士們奮力殺敵的信心和絕心,到那時敵人望風而逃。

趙桓不肯,他覺得這些大臣們太不好管理了,自己現在以到澶州城中,以是下了很大決心,現在他們又讓自己離開將軍府,到城前指揮。

這不是有些太冒險了嗎?那敵人的主帥多厲害黿,騎著戰馬都被你們給射落馬下,我要是冒險到城前指揮。

這要是不留神,從那方行飛過來一支冷射向自己,那可不是好玩的,自己手下有這麼多將軍,用得著自己那麼玩命嗎?

看到皇帝發怵想呆在將軍府中,由將士們出城迎戰即可,寇準帶著身邊的將領看到皇帝既然入城,本應該親自指揮戰鬥,來激勵將士們奮勇殺敵。

現在到好,皇帝進了城之後,就躲在將軍府中,再也不露面呀,這麼下去,他來到前線,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呀。

這些大臣們和寇準的商量之後,來到趙桓面前,極力的勸說道:

「主公以到兩軍前,理應親臨登高呼,將士聞你在身邊,群情激奮勇向前,主公此刻要退縮,如何激烈將士們,揮動刀戈勇殺敵,為保江山社稷穩,主公理應陣前呼,共同抗敵保江山。」

寇準在旁邊勸說著,皇帝沉默不語,也不表態,高瓊在旁邊看皇帝不願登上城樓激勵將士們,跟著也急的在旁邊跟著勸道:

「將士陣前把敵殺,完全靠的是信念,主公要是親登城,定能激烈萬眾心,遼寇孤軍入腹地,這是兵家一大忌,將士誓死驅敵寇,定能收復以失地。」

在眾人的勸說下,萬般無奈的宋真宗,只得免強答應登上了澶州北城樓上,表示自己將要親自督戰指揮作戰。

當他登上北城樓上,連宋真宗自己都不曾料到,他的這一舉動,大大鼓勵了將士的士氣,在他站在北城樓上,和將士們剛打上一個照面。

那些將士們,在寇準和幾位將領們的授意下,都站在那裡朝著皇帝高聲呼喊著:

「萬歲!萬歲!萬萬歲!親臨戰場驅敵寇,萬眾一心共努力,殺退敵寇收失地。」

瞬間里,聲傳數十里,聲震天際,氣勢驚天動地,把城外林中的鳥兒都驚的飛起逃遁,敵營之中的將領們,聽到這驚天呼地的吶喊之聲。

一個個也不由的心驚膽戰起來,感覺到此刻宋軍的實力和鬥志,真是難以預料。

按照當初寇準的計劃,準備和涌到這裡來的遼軍進行大決戰,雲集到這裡的軍民多達幾十萬人,形勢對宋十分有利。

面對強勢的宋軍,契丹將士確變得特別低落,一方面主帥喪命,另外一方面,前進受阻,使得將士們漸漸的毫無鬥志。

另外兩側宋軍堅守城池他們久攻不下,迫使他們將所有兵馬,全部押在了澶州城,形成了孤軍深入的太勢,後續兵馬無法隨後跟進。

本來最初是打算,準備將澶州城集中優勢兵力,奮力奪下來,然後驅兵馬直入。

然而澶州城的實力在不斷的增加,更讓他們全軍上下人心慌慌起來,主將要是率領將士們死戰到底吧,局勢對他們極為不利。

本來他們是將澶州城形成三面包圍之勢,那曾料到,敵人兵馬是越聚越多,漸漸的形勢發生了局大變化。

在久攻不下澶州城之後,反過來讓宋軍,將他們在澶州城外,基本上,以將他們形成了,三面有宋軍環伺,隨時都有三面包圍的可能。

此時,腹背受敵,進無可攻,退無可靠,完全處在險惡境地,遼軍的慌亂心裡可想而知,都巴望著能儘快的脫離此處。

遼軍主將看戰場上以沒有了勝算,為了全身而退,便主動派使節到澶州城求和,想通過這種方式,緩解一下各方面的壓力。

並準備通過談判,得到他們想要得東西,遼使來到城中對宋真皇帝說道:

「遼國雄兵勇難擋,鐵蹄踏遍東南西,只因暫時多不便,願和談判退兵回,請宋多加細考慮,這種好事很難遇。」

寇準站在旁邊一聽,氣的鼻子差一點都歪了,旁邊的眾大臣們自然也不服氣,都瞪著眼睛想看看皇帝什麼意思。

宋真宗那裡有斗下去的心情呢,在他看來,遼國多年來侵犯大宋,全國上下都產生了恐遼心裡,現在人家即主動求和,那有不答應的理由呢。

面對人家主動議和,這是前所沒有的好事情,萬萬不要錯過,這麼想著他便坐在那裡含著笑對遼使說道:

「此事重大暫放下,我和眾將來商量,等到定下給你信,真要言和是好事,息兵養民百姓安,不動刀戈是心愿。」

這個時候,正是有利於宋國的大好時機,既然遼軍主動請和,那說明他們以沒有了獲勝的信心,借這個機會正好可以讓契丹稱臣。

讓他服氣了,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看遼使節退下去之後,寇準便勸宋真宗道:

「遼賊現在無戰意,內心慌亂有懼意,藉此機會簽協意,逼其稱臣來獻供,退回燕雲十六州,如要不從來決戰,他們肯定全完蛋,真要這樣正和意,揮師橫掃幽薊地,免除多年襲擾苦,百年泰和無戰事,如要放虎歸林地,邊境怕是無安日。」

宋真宗看到寇準提出的條件,擔心遼國不答應,一來人家國力那麼強大,怎麼可能會伏首稱臣呢。

二來,那燕雲十六州,被人家奪去有些年頭了,人家是來搶奪地盤的,你這回來一個獅子大張口,把十六州要回來,那怎麼可能呢?

趙桓急於求和,聽到寇準及眾大臣的提議,擔心這麼談下去,會讓合談崩了,趕緊坐在那裡晃著頭擺著手,對寇準及眾臣勸道:

「遼賊以怕願息兵,正好退回養民生,無端挑逗風雲起,百姓流離萬般苦,一戰得養數十載,勞民傷財不划算,及時息事國泰安,花點小錢理應當,只要疆土不失寸,什麼條件都應下。」

寇準和眾將看皇帝只想退兵不戰,都在紛紛的趕過來勸皇帝,說現在我方局勢特別明朗,佔有絕對性的優勢。

在這主戰場上,以將敵人鐵蹄擋在城外,無法進半步,兩側兵馬以準備就緒,隨時對敵形成包圍態勢,只要雙方一開戰。

敵人孤軍深入,后無靠無援,正好可以將他們打的服服貼貼的,想要什麼條件,對方就得答應什麼條件。

而此刻要是同意敵人的要求,他們肯定會來一個獅子大張口,讓我們賠嘗敵人很多銀兩,布匹的,如此一來簡直是太不划算了。

這次只要能將敵打服了,日後他們不僅再不敢前來挑事,雙方邊境也會百年內戰無戰事多好呀。

宋真宗不同意寇準他們的觀點,坐在那裡振振有詞的對他們辨解道:

「雙方交戰不常態,誰能保准人家敗,要是我方再失利,丟失疆土不划算,趁著現在敵退意,正好可以來談判。」

寇準一聽皇帝不相信宋朝大軍,有勝算的把握,趕緊將整個戰場的局勢,耐心的一方面,一方面的給皇帝分析起來,讓他萬萬不要退步。

宋真宗根本就聽不進寇準這些大臣們的任何話,在他看來,目前和談是好時機,要是人家急眼不談了,錯過去咋整,急的他趕緊說道:

「我的意思以明了,只要遼國願議和,在不失半寸土地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答應他們的任何條件和請求,眾位愛卿就不必多言了。」

眾位大臣們看宋真宗一味的要求和談,聽不進他們的任何意見,在他看來,只要遼國願意議和,在不失一寸土地的情況下,願意答應遼國的所有條件。

看到宋真宗應下定決心,只要遼軍退兵不戰,便同意簽下遼國的要求,面對皇帝的堅持眾文武實在沒法,只好聽從皇帝的決定。

另外眾大臣們心裡也特別清楚著,如果非要堅持逼著皇帝和遼軍打下去,真要是失利,不留神被遼軍打敗了,這責任誰擔的起呢。

到時自己就是有一百個腦袋怕都不夠砍的,現在既然皇帝願意議和,那也只能同意,這樣無論好於壞,每個人都不需要擔責任。

再說了,此時宋朝經濟方面,發展的勢頭特別好,真要是賠點小錢能了事,也是一件好事情,至少百姓能過得泰和一些,不需要動的戈。

自此心中膽怯的宋真宗趙桓,在不顧寇準及眾人的反對下,只要遼國撤兵就行,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和遼國簽定了《澶洲之盟》。

條件是每年宋國給遼國十萬兩銀子,二十萬匹絹作為了結,雙方議和之後,戰役從此停了下來。

即便這樣,遼朝並沒有擺脫由盛轉哀的命運,在同時期,在內部的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開始在慢慢的盛起。

他經過多年的苦戰,統一了女真諸部,於1115年建國,國號金,從這之後,遼國開始上了末路。

1122年,漸漸強大的金國在凌厲的攻勢之下,遼國的末代皇帝——天詐帝被嚇的丟魂失膽,不敢留在遼國首都南京(今北京)。

匆匆忙忙的任命幾人留守在遼南京后,便倉皇逃跑,使得遼朝南京一下子變成群龍無首,慌亂不堪的局面。

至此,遼國的這個時期開始走向了,漸漸的末落的時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鳳鼎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鳳鼎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9章 楔子(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