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 釜山海戰
文祿之役初期日軍攻佔釜山後,從肥前名護屋、對馬至釜山的海運即成為日軍的海上交通線,釜山遂成為日軍補給之重地。而朝鮮水軍此前一系列作戰中只是打擊了日軍各番隊之船手眾,並未對日本跨海運輸線造成威脅。
數次以眾擊寡的勝利讓李舜臣認為日軍不堪一擊,為此,李舜臣準備以全部軍力攻佔釜山。(「舜臣曰,釜山為倭軍之根本,如進擊而奪之,則敵軍必敗「。)
8月末,李舜臣、李億祺、元均率軍一萬二千,戰船一百六十九艘(含三艘龜甲船與七十四艘板屋船,九十二艘狹板船)進擊釜山。雙方在「文祿の役「中最大規模的海戰拉開了序幕。當時駐泊於釜山的日本水軍除了九鬼嘉隆、脅坂安治等部殘軍外,又得到從壹歧島開來的藤堂高虎、加藤嘉明、村上元吉及浦部警固衆若林鎮興(大友家の海賊大將)等部增援。
日本水軍總兵力達八千人,軍船二百六十艘(含四十餘艘安宅船、八十多艘關船)。因日式戰船結構問題,無法安裝大型火炮,遂在岸上築起十餘個砲壘(石垣の鉄炮冢),安放歷次戰鬥中繳獲的大量朝鮮銃筒,以應對朝軍攻勢,同時以上萬陸軍支援水軍作戰。戰前,屯駐釜山的日軍最高指揮官,第九番隊總大將豐臣秀勝重病卧床(有病於錦衣衞施毒一說),這對日軍士氣產生不利影響。
1592年9月1日,駐泊於多大浦、西平浦前方絕影島附近的淡路水軍警戒船隻發現了逼近釜山的朝鮮水軍,立即用大筒向朝軍射擊,併發出警報。隨後駐守在釜山港丸山與小早川倭城砲台的上日軍開始自城中、船內、山上以各式火器向朝軍船隻射擊,進行防禦作戰。
李舜臣率艦隊迎著日軍傾瀉的火力發起強攻,兩軍數百艘戰艦在釜山海域開始激戰。阿波水軍的新任統領森甚五兵衛村重(此前在唐項浦海戰中戰死森村春の甥)與能島水軍梟將村上元吉均身先士卒,率死士駕駛數十艘縱火船對攻入港內的朝鮮戰船發起突襲,浦部若林的警固隊亦從側翼包夾。
突前的朝鮮龜甲船遭到船頭插有倒須鉤釘,載有焰硝火油的日軍哨舠撞擊無法擺脫,布滿尖刺的船身也被日軍死士拋射浸潤火油的毛氈所掛住,以「焙烙火矢」引燃。前鋒鹿島萬戶(正四品)鄭運、僉正尹思恭戰死。
見前軍受挫,李舜臣率主力板屋船對日軍艦船實施猛烈炮擊,遭到朝軍炮火攢射的日軍無法抵禦,遂駛向岸邊在岸上火力支援下與朝軍對壘。最終,李舜臣部在火藥彈丸消耗大半后,收兵撤往加德島,返回麗水本陣。(倭賊登山俯放丸箭,如雨如雹,大鐵丸大如木果者,水磨石大如鉢塊者,多中我船。)
此戰,雙方均稱己方為勝利者。日方稱做好防禦準備的日軍擊敗了朝鮮水軍,並使其遭受嚴重損失,李舜臣幾乎被俘,於驚悸中狼狽逃回加徳島。(「村上元吉並森甚五兵衛,以蝴蝶陣環攻鮮軍,浦部警固衆戦舩亦至,火船驟出,烈焰旋起,焚包鐵盲舡,舜臣潰奔麗水」。)
朝方史料記載,李舜臣攻釜山不克,毀敵空船百艘而還,萬戶鄭運歿於國事,追贈從二品兵曹判書。(「李舜臣等攻釜山賊屯,不克。倭兵屢敗於水戦,聚據釜山東萊列艦守港。舜臣與元均悉舟師進攻,賊斂兵不戦,登高放丸。水兵不能下陸,乃燒空船百餘艘而退。鹿島萬戶鄭運居前力戦、賊之大鐵丸,貫穿頭頂而致死,贈兵曹判書」。李朝《宣祖實錄》)
趙慶男在其所撰《亂中雜錄》中,曾言及朝鮮水軍受挫之事。(「湖嶺水兵諸將,討賊於加德島,鹿島萬戶鄭運死之,我軍退還」。)
經此一戰,李舜臣才發覺憑自己的力量無法擊敗屯駐釜山的日軍重兵集團。只能退兵休整,等待明軍的支援。(「時賊以重兵久居釜山,改建城壁樓櫓,盤拠甚壯。舜臣知不可易攻,乃引兵還以待天兵」。朝鮮《閔氏壬辰錄》)
釜山海戰,九鬼嘉隆、脅坂安治等雖以海陸聯合作戰取得釜山防禦戰的成功,但與李舜臣多次交戰中也折損頗重。據日方統計,在「文祿の役」中,日本水軍損失約三四千人。原有水軍九千二百人,剩餘五千四百六十人,減員三千七百四十人。其殘軍數據如下。九鬼嘉隆部八百三十四人、藤堂高虎部壹千四百七十三人、肋坂安治部九百人、加藤嘉明部三百壹十四人、來島通總部五百五十人、堀內氏善部五百三十四人、杉谷氏宗部五百七十四人、桑山壹晴部五百零四人、菅達長部壹百零六人(《日本戰史-朝鮮役》)。
這表明除去病疫之外,日本水軍在與李舜臣的歷次交戰中陣亡約二千多人。此外,日本各番隊執行運輸補給的荷船、廻船上損失的船手衆以及助紂為虐的朝鮮弓手與櫂夫也損失約四五千人。李舜臣的勝利原因,首先在於多次交戰中,日軍兵力、戦船數量均少於朝鮮水軍。其次日式軍船沒有龍骨的船體質量也不及對手。故而,在海戰中日軍處於完全劣勢地位。
朝鮮以大明福船為藍本建造的板屋船防護力強,採用結陣炮擊、衝撞戰術制敵。突擊的龜甲船穹隆背部覆蓋的片鐵,可以有效的抵禦日方小口徑投射火器的攻擊,林立的鐵錐也阻止了日軍所擅長的跳幫戰術,導致日本水軍累次失利。
日方曾記述道:「朝鮮人水戰大異陸戰,且戰船大而行速,樓牌堅厚,銃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盡被撞破「。加藤嘉明曾在戰紀中記載了與朝鮮龜甲船交戰中的窘況。(「敵艦大小百餘艘來攻,火炮火矢如雨,我軍亦發大炮,互有殺傷。自辰及酉,敵舩有以全鐵裝者,而我炮不能傷。而敵軍火箭用長大勁幹鐵箭,咫尺而發,我將帥在樓櫓者殆危急「。川口長孺《征韓偉略》)
李舜臣雖然取得赫赫戰果,但自身消耗也較為嚴重,其三道水軍將佐就戰死數十人。(倭亂以來,鹿島萬戶鄭運,大靜縣監崔天寶,興陽縣監金斗劍,左衞將韓英世,順天代將崔弼,知世浦萬戶韓百祿,僉正尹思恭、金大春、金涵字、徐德崇、鄭浩、朴夢周,主簿崔仲福、申龍虎,奉事朴大福皆歿於王事。)
船械兵員亦戦損頗多,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海戰。(「格兵射夫原數六千二百餘名,去今戰亡數及病斃,防踏一船別軍金斗山、虞候船放炮鎮撫張彥己、同鎮龜船格軍金允方、蛇渡一船軍官林弘楠、水軍射夫金億水等六百餘名。而凡此死亡者,俱是壯健能射,慣熟舟楫之輩」。《李忠武公全書》)
為此,李舜臣在釜山海戰後前往甑島與對朝鮮進行援助的大明水師接洽,以獲所需補給。(「原任標營游擊吳天賞、守備張良相皆熟於海務,才俱可用,委領各船赴援朝鮮御倭一事。隨船火器軍械弐千六百件,葯鉛子三千四百斤」)。
朝鮮備邊司亦奏稱所需軍火補給的重要性。(「龜船不足則多載佛狼機、火箭器具,此乃最為救急之良策」。李朝《宣祖實錄》)
李舜臣的《亂中日記》曾提到其軍中當時編有部分中方作戰人員,負責操縱火炮訓練士卒。(「癸巳五月二十六日已卯,雨。朝唐人乃浙江炮手王敬得、粗解文字、對語有時不能解聽、甚憾」。)
李舜臣在力戰衛國之際,也心繫王室安危。當得知李昖放棄漢城北逃,一路屢遭日本追兵威脅之時,曾上書建議朝王李昖避禍於水師營中。(舜臣曰:「在吾之職,當以龍舟,浮海迎駕,雖至不幸,君臣同死我國之地也」。《李忠武公全書》)
然而,秉性多疑的李昖又豈能將自身安危交於統兵將領手中。但是,朝鮮王廷還是鑒於李舜臣的忠勇。在「釜山海戰」后不久,加封李舜臣為從二品的三道水軍統制使(相當於朝鮮水軍司令)。
此外,將與李舜臣素有嫌隙的元均調任忠淸左道兵馬節度使,改打陸戰。以避免二將衝突,影響戰事。(「均恥為舜臣次將,不受節制,舜臣累狀辭免。朝廷累使元帥,査其功罪,均益肆憤罵,言皆醜惡,舜臣亦言均無功狀,而有一款失實。朝廷多右元均,遂竝劾之,上更令備邊司平停,以慶尙右水使元均移拜忠淸節度使,只遞均為陸將,責舜臣,戴罪自效於兵」。李朝《宣祖實錄》)
日軍雖遭受一定損失,但是取了得釜山防禦戰的成功,從而使釜山成為一個安全的海運樞紐,在戦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釜山浦海戰」的七天後,1592年9月9日,岐阜宰相(正三位)豐臣秀勝(豐臣秀吉の甥)因重疾不治死於釜山軍營,年僅二十三歲。這是死於朝鮮的第一位日本大名,本就男丁凋零的豐臣氏,為侵略戰爭又付出了一筆沉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