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自我批評未必真的是批評自我
韓國的電影尺度一向很大,類似《素媛》《玩物》之類的電影直擊當下社會的痛點,上映之後掀起了很大的輿論風波。
然而,僅此而已。
不少人讚揚韓國的導演們,表示他們夠膽,敢於揭露現實問題。
其實還有其他許多題材看起來好像也是在對某些部門和群體的深度批判,創作團隊一副英雄主義的模樣。
然而,僅此而已。
有關自我批評,古來有之,最近比較知名的則是在抗戰時期提到的,為了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所有信徒們都應該學著批評和自我批評,因為人總會有缺點和認識不足的地方,這樣互相督促才能實現共同目標。
然而,僅此而已。
我們已見慣了各種所謂的壯士斷腕,貌似很有勇氣進行自我剖析,刮骨療毒之流,實則多是為了受自身利益驅使,是為了求生存的被動選擇,而不是為了其他人的權益。
為了別人而做的事,確實太過偉大,如此要求別人,不免有道德綁架之嫌,所以我們直接跳過這種問題,堅決不要道德綁架,與之相應的,也就不要動輒感激涕零,一個人做一件事其實沒那麼多想法,想做就做了,或是主觀意願,或是被迫選擇,都僅此而已,沒有任何色彩可言。
時人總是易被誤導,就是想當然地給某些人某些事染上顏色,卻不知道那些人與你並無二致,那些事與吃飯睡覺也無本質區別,過度貶低或是神化都是自取煩惱。
說回韓國電影,尺度不可謂不小,但拍攝某些敏感題材的影片並不是拯救社會的法門,更多只是淪為話題噱頭,用來盈利,所謂嘩眾取寵,正是指此,一切都是為了流量,為了觀眾,為了長久的話題熱度,為了金錢,除此之外,如果能引發某些機構的重視,也不過是迫於輿論壓力,因為那些好像是電影揭露出來的問題,某些機構是一早就知道的,但在電影上映之前卻並沒有採取行動,等到上映之後,看到輿論不斷發酵不得已再出手,豈不是掩耳盜鈴之舉,這樣的舉動初衷就是邪惡的,等到輿論沒那麼激烈,自然息事寧人了。
提到輿論,民眾普遍在別人的事上面表現得極盡真善美,反正不用自己出力,只是動動嘴皮子,因此一旦讓他們參與的時候,他們就氣餒了,就退縮了,就沒那麼真實善良美麗了,心底的邪惡因子也開始滋生,這一點在關乎他們切身利益的時候,表現得愈加明顯。
所以掌握話語權的人,只要投其所好,滿足大家的虛榮心,未必一定要干實事,喊喊口號就足夠吸引大批信徒。
韓國這些類型的電影之所以越拍越多,就是因為有受眾喜歡,只要有觀眾,就意味著可以賺錢,一切都是以利益為先的。
這就好比是當下直播網紅一樣,大部分網紅都是把自己包裝成容易引起話題的形象,而且多半是篇負面的,或是長相扮丑或是編一些若隱若現的限制級故事,這類人是很容易走紅的,因為可以第一時間抓住大部分人的眼球,他們就是一面被人消遣,一面賺著消遣他的人們的錢,而消遣他的人們還樂此不疲,絲毫沒有意識到已墮入他的網中,而且不斷循環。
自我批評多數時候也是這個道理,是一種表演,只要讓觀眾滿意,結果並不重要,而且觀眾也並不真的在意結果,他們只是起鬨,只是三分鐘熱度,圖一時的嘴癮眼癮,爽過之後誰還追在後面觀察事情真正的進展呢。
這是個死循環,從古至今一直存在,未來也一定不會消失,或許也是人類社會的潛規則,放眼望去,熟練掌握這一規則的人,多半功成名就了,而另外一些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或是不得要領的人呢,則當韭菜被別人不斷閹割不斷閹割,時間長了,漸漸也習慣了,習慣到麻木不仁,習慣到自甘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