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小結

七 小結

七小結

丹納

法國藝術理論家丹納(1828—1893)在《藝術哲學》中曾經指出,各門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出現這樣的階段:「那是藝術開花的時節;在此以前,藝術只有萌芽;在此以後,藝術凋謝了。」他認為,在藝術的草創階段,有靈感的藝術家也會成批地湧現,偉大的藝術形象在他們心靈深處隱隱約約地活動,但他們還缺少足夠的時代經驗和藝術才能,因此構不成集中、強烈的藝術效果。例如莎士比亞之前的英國戲劇家馬洛,也曾表現過與莎士比亞相類似的某些感受,但又遠不及莎士比亞完整、系統、強烈;在藝術的凋謝階段,技巧嫻熟的藝術家仍然為數不少,甚至可能會比繁榮階段還多,但他們的思想感情已顯得淡薄,也缺少了偉大的觀念、宏健的風範,因而也就無力挽救藝術的衰微。例如希臘悲劇從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過渡到歐里庇得斯時,已經明顯地出現了凋謝的徵兆。丹納的這一思想,是有道理的。元代,正是中國戲劇「開花的時節」。在元代之前,中國戲劇基本上還處於「草創階段」,而在元代後期,雖然就中國戲劇整體來說還會數度開花,但作為黃金時代最高代表的雜劇藝術,卻無可挽回地走向了衰微。

元劇是一個成熟了的戲劇家群體自然感應和赤誠吐露的產物。別林斯基(1811—1848)說過,藝術家們往往因為遵從不自覺的感覺和樸素的本能,而構成天才本性的全部力量,給整個文藝領域開闢出一個嶄新的傾向。元代戲劇家們也有這種情況,創作幾乎成了他們的一種本能活動,精神力量和藝術力量都從他們的筆端自然流出。

在天才突發的元代,是不可能產生什麼評論家和技法論的,這正像古希臘並沒有產生雕塑技法著作一樣。待到某種藝術技法成了廣為普及的規則,更成了評論家手中的工具,而藝術家,不憑激情和本能也能創作出作品來的時候,這種藝術也就走向了衰老。

王國維說:

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於元曲。蓋元劇之作者,其人均非有名位學問也;其作劇也,非有藏之名山,傳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興之所至為之,以自娛娛人。關目之拙劣,所不問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諱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顧也;彼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與時代之情狀,而真摯之理,與秀傑之氣,時流露於其間。故謂元曲為中國最自然之文學,無不可也。……

元劇自文章上言之,優足以當一代之文學。又以其自然故,故能寫當時政治及社會之情狀,足以供史家論世之資者不少。

王國維這段論述,包含著對元雜劇這一文化現象的深入認識,表達了一系列重要的美學見解。

元劇,正因為渾然天成,才讓人體味不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戲劇史(白先勇至為推崇的戲劇學著作)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中國戲劇史(白先勇至為推崇的戲劇學著作)
上一章下一章

七 小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