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之中庸之道

言行之中庸之道

言行之中庸之道

曾經,有一樣東西旋轉在我們無憂的少小時光,那就是我們都玩過的玩具——陀螺,當我們鞭起鞭落,看見它一圈又一圈慢慢漾開、在旋轉中保持優美的平衡時,便滿心歡喜。

歲月會改變很多,卻不會令我們遺忘童年的歡樂欣喜。

它能夠讓年幼的我們發自內心地笑,不僅是遊戲帶來的快樂,還有遊戲帶來的美的體驗,因為我們感受到了陀螺優美而又生動的內在平衡之美,和諧而又靈動。

這種不偏不倚的平衡,同樣可聯繫到教育子女之中:要想陀螺快樂地旋轉,就要求抽打的人掌握要訣並找到一個平衡點;要想使教養散發平衡之美,通過中庸之道,方能實現。(參見「個人觀點」)

個人觀點

中國傳統思想的儒家文化之精髓——中庸之道,在不同人的觀點中,有著不同的表達。

時至今日,還有批判者認為此道講為人處世如魚入水般的圓滑,四平八穩得叫人抓不著把柄,是明哲保身之道;

也有人理解它是一種等級觀念,談君本位臣本位,各安本位盡愚忠愚孝,是腐朽落後的安家立國之道;

或有人覺得它教人墨守陳規,不越雷池一步,是阻礙突破和創新之舉,徒讓人庸碌無為;

有人甚至覺得這完全是不知其所終的大道理,說了白說,不偏不倚何從把握?「剛剛好」的標準答案無從認定。

孔子是從《易經》中,學會了遵循「道」,從中洞察到了支配宇宙、地球、國家、家庭、個人的自然法則。孔子理解這些基本的法則,並把它們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排除太高的角度,不從國家政治或者民族社會等層面去考究中庸;再排除極端的角度,可以不把它上升到道德情操,也不貶低為保身伎倆。

只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認為中庸是古人送給我們的一份絕好的禮物,是一種哲學精神,是可指導現實生活的方法論。

說高雅點:它幫你人生當中多一種講究「度」的智慧,反對「過」與「不及」,不要太過也不要太弱,要在過與不及兩端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不要偏激,做到適度、適當;

說庸俗點:中庸是學會自己和自己抬杠,和自己唱點對台戲,因為生活本就充滿悖論。

過度追求物質的時候,來點精神;

過度希望精神的時候,來點務實;

過度強調向前的時候,來點懷古;

過度主張聒噪的時候,來點靜思;

過度渴望浪漫的時候,來點現實;

過度沉默寡言的時候,來點熱鬧;

過度把孩子抓在自己手心裡,來點輕鬆。

無獨有偶,亞里士多德也認為,今生要獲得幸福,需避免生命中的極端,因為極端的想法常常導致不幸福。不幸福就是冒險地走向任意一種極端的產物。

要使生活井然有序,我們首先要培養我們個人生活的度,必須把我們的關注放在適當的位置上。

中庸之避免極端

中庸之道旨在避免極端,在「過」和「不及」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參見「個人觀點」)即無論做人做事,都不能走極端或過分偏激,要把握好一個「度」。

舉例來說,當孩子犯錯誤時,不能採取太嚴厲的做法。批評的話語難聽,孩子自尊心受不了,如果懲罰太重,他以後可能會因怕被罰而隱瞞錯誤。這樣的嚴厲詞語可能會招致孩子的憤怒和怨恨,從而偏離父母說些話時的初衷。(假如孩子經常隱瞞錯誤,後果會越來越嚴重。)

也不宜採取太放任的做法,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甚至當孩子犯錯時包庇護佑,把責任推向別人,生怕孩子受一點委屈,這樣會導致他不知道自己犯的錯誤,喪失是非觀念,認為出了問題都是別人的錯。

因此,父母在指導孩子的行為時,要做到適當而不是一味地厲責或者放任。

眾所周知,當我們說孩子「愚蠢、懶惰、自私」時,這些否定性的話語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這是顯而易見的。父母應當注意的是:其實一些積極的話語,如「好、完美、最好」「你是個天才」等也可能是毫無價值的。

我們不應隨便評價孩子,不應用極端空洞的形容詞來膚淺地形容和概括他們,不應給他們隨意定性。

大到歷史偉人如秦始皇,都道不明其正邪與功過,小到我們身邊的普通成年人,也很難一言以蔽之。即使用標準的社會規範評判起來惡不可恕的「壞」人,其內心也有柔軟的一處,更何況有著更多可能性和未知數的未成年孩子呢。

所以我們不能隨意評價孩子,特別是不能用極端言語形容他們,如此行事輕率的大人看起來反倒比小朋友們更加任性。

我們能做的就是運用理性的力量。雖然只靠理性不能完全迴避痛苦的問題,也不能解決我們所有的困境,但是,缺乏理性必定會導致我們的悲哀。

就比如一個好喝酒的人,要用接近中庸之道的方法,既緩解酒癮又不為過。一種方法是將他喝的酒量化出平均數。比如他在工作日控制飲酒量,而在周末出去暢飲一番。儘管節制和放縱交替出現,然而從整體來看飲酒平均數卻合乎理性。他同樣可以選擇每天喝適度的酒,比如在就餐時小酌一杯。

這樣就能避免真正的極端:酒精中毒、過度節制。過度節制還會造成報復性反彈,無論如何我們首先要承認和接受自己的某些慾望。

生活就好比彈琴,琴弦張得太緊或太松,都無法彈奏出美妙的音樂。

對花開美景歡呼雀躍的人,必然也會為花朵的萎縮凋落而悲傷不已。

個人觀點

因材施教之我見

你的孩子有什麼特點呢?熱情充沛?自負過人?志存高遠?或者會胡思亂想?那我們不妨把他們往這個方向引導:讓他們腳踏實地,從身邊小事開始做起。

如果他自卑膽小,不敢輕舉妄動,連做個美夢都不好意思,說話也細聲細氣,那引導方向就是讓他們張揚個性,大聲說話,高聲歌唱,鼓勵他們暢想未來。

我們的教育一直在談全面發展,我認為應該不僅是指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還應根據孩子自身特點的傾向性來施加一個反作用的力道,使孩子個性更趨完善。

孩子本性可以是內向的,但不要過分鼓勵他內向,直至自閉;

孩子本性可以是豪放的,但不要過分發揮他的豪放,直至躁狂。

所以我認為「因材施教」就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裡的具體情況應該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指順著孩子的特長施教,讓他能夠在天賦擅長的方面有所建樹,這指的是學習特點;

第二種是逆著他的特點施教。這能夠使孩子人格更趨完善,人生的體驗會更豐滿,這針對的是個性特點。

有時候人隨著歲月流逝會慢慢成長,人格逐漸完善,但這個過程很漫長。

比如說,一個從小就極度不善交往、容易害羞的孩子,成長過程的感受是孤單。但隨著他長大、讀書、交往、工作,和社會接觸更多,遇見更多的人和事,眼界開闊了,性格自然也會放得更開一些,這樣的狀態會使他體驗到更多美好而豐富的感受,而不僅僅是孤單。

生活中大部分這種孤單內向的孩子,最終都會靠自我成長的力量成功融入這個社會。

但不是每個人都是這麼幸運而積極向上的,也有少部分這樣的孩子有可能最後被扭曲——因為孤僻不合群被社會邊緣化,而心生仇恨殘忍。

據國外犯罪研究統計表明,在殺人犯中殺人手段極為殘忍者,往往不是看起來窮凶極惡的狂暴之徒,而是一些看起來斯文禮貌的乖孩子,前者是衝動殺人,而後者則是蓄謀已久。

中庸之彈性靈活

在很多時候教育孩子需要對他們的行為做出限制,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自由,他們需要學習規則和紀律來約束自己。

我們怎麼對孩子說「不」呢?

可以參照以下「限制、理解、變通」「三步驟」(見表2–1)。在孩子說「不」時做好如下準備:

◆限制:單方面明確果斷地限制他的行為(父母幫助孩子控制不合理的願望)。

◆理解:理解他的心情(表示同情,但不認同他的錯誤做法,給予情感支持)。

◆變通:提供可替代的途徑或部分地滿足他的願望(願望本沒錯,規則不是敵人)。

表2–1限制、理解、變通三步驟

生活中需要制定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規則範圍內也要來點兒彈性,如果我們解決問題時過於刻板,不講靈活和變通,同樣不能達到預期目的。

在以上「三步驟」中,變通這一步可使用兩個技巧,一個是「替代不合理行為」,另外一個就是「提供可參考的選擇項」,我們可以叫這種技巧「二選一」,如上面表格里關於看電視的內容所示,孩子擁有了部分選擇的自由,就會願意合作。

「你想現在做作業,還是晚飯後再做?」

「你是先倒垃圾還是先擦桌子?」

「你是穿紅格子的睡衣,還是白色的?」

它的適用範圍很廣,從學步兒到青少年都可以,這種選擇的自由替代了指令的生硬,自主性降低了壓迫感,讓人更願意合作。而且這種「判斷和決定」的訓練對孩子的未來也是有益的,因為成長總是伴隨著抉擇。比如先工作還是繼續學業,先結婚還是先立業。

甚至在婚姻生活中也可嘗試這樣做,妻子可以對懶惰的丈夫說:

「親愛的,你看你是拖地還是洗碗?」

丈夫假裝沒聽見,妻子可以再說:「你看是我幫你選,還是你自己選呢?」

如果丈夫還是裝聾作啞,妻子可以說:「你看我是和和氣氣地和你說話呢,還是讓我發脾氣和你說話?」

如果他還是沒反應,你只好說:「好吧,是你主動離開我的生活呢,還是讓我罵走你呢?」

呵呵,以上純屬娛樂,博你一笑。

接下來要談的就是生活中的快樂源泉——幽默,它是富有魅力的語言武器。

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

——《聖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愛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愛養
上一章下一章

言行之中庸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