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嘮叨的父母

不做嘮叨的父母

第二章

愛要怎麼說出口

◣言行的中庸之道:避免極端、講究彈性。在管理孩子的行為時,要做到適當而不是一味地限制或者放任。

◣不隨意評價孩子。「愚蠢、懶惰、自私」和「完美、最棒」「你是個天才」這些字眼都是無價值的。

◣對孩子說「不」的「三步驟」:限制、理解、變通。

◣大部分人都有修養,懂得適當控制情緒,只是別只把這種修養用於為人處世,卻不用於自己的孩子身上。

◣適度對孩子表達不滿但不責罵。心裡有火很正常,把火發出來也不是問題,但怎麼發出來則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有幽默感的人能夠享受人際矛盾,享受把矛盾的尖銳變得雲淡風輕的美妙過程。

◣關注理性的力量,雖然只靠理性不能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但缺乏理性必定會導致我們的悲哀。

◣尊重孩子,即使對學步兒也抱有一份真誠,就像尊重年幼的自己、尊重天地中最具靈性的生靈、尊重大自然中最神奇的生命現象一樣。

中國人性格的本質是含蓄的,不善言愛,不過現在越來越多人在公共場合、在電視媒體上積極表達情感,社會上出現了更多的相互擁抱和「我愛你」這樣愛的誓言。

「我愛你」這三個字,說與不說不是關鍵,關鍵是怎麼把這份美妙的情感傳遞給對方,讓雙方知道你的真情實意。

心中愛意深濃,可對方如何從你的言語行動中獲得感動呢?你說愛我,可我為什麼很難感到甜蜜呢?

這就是我為什麼要特立此章大談特談「語言」的原因。因為人與人情感的建立,尤其是親子關係的構建,許多要落實到語言來溝通和交流。語言既可以用來治療疾病,也可以用來傷害他人。

高爾基說:「語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

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我們說話時應該謹慎,以免無意中傷到別人。這樣的態度不僅應對朋友同事,也包括對自己至愛的孩子。

教育子女,宜在幼時,一枝嫩竹很容易彎曲成形,但是竹節長粗后,就很難再改。所以父母越早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就會越深刻越有效。

以下談及的方面也許不能把言語相關的問題囊括其中,但擷取的應該是幾個有指導意義的角度。首先我們將從整體方向對「出言」有個把握,然後談談具體情境下的具體應對。

本書所說的任何一種方式或技巧都不是要你每天做,長期做到還是很難的,也不是一定要你做得很完美,那也幾乎不可能,但你必須有這種意識——知道怎麼做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好處,該做的時候就要做。

不做嘮叨的父母

很多人看過紅極一時的港片《大話西遊》,其實這部電影和傳統的西遊記小說沒什麼關係,只是用了個大家熟悉的外殼,片中的唐僧嘰嘰歪歪、廢話連章,給人印象深刻,最後大家把那些嘮嘮叨叨、沒完沒了的人叫「唐僧」,讓人忍無可忍地想如影片中的孫悟空那樣掄起棍子打下去……這樣世界就能夠清凈了!

網路上也有過「唐僧式」爸媽口頭禪的熱評,比如以下這些:

「你快點咯,磨磨蹭蹭的,又要遲到了。」

「聽老師的話!」

「別人都會,你為什麼不會?」

「你看別人家孩子……」

「我這是為你好!」

「你每天對著電腦都在幹什麼?」

「你也老大不小了,怎麼還這麼不懂事?」……

設身處地地想想,開會,你的領導在台上廢話連章時,有幾個人在仔細聽,其中有的厭煩、有的無奈、有的冷笑、有的麻木,甚至有的逃避……不想聽的人有以上什麼樣的心態,那麼孩子就有可能是什麼樣的心態。

前幾日看見一條新聞:某美術學院舉辦畢業生作品展,開幕式上,校領導在台上講話,突然來了一群學生,脫掉上衣躺在地上,學生以半裸抗議領導講話太長、形式主義和無聊。

父母的嘮叨當然不能和領導的講話相提並論,絮絮叨叨中雖有煩躁卻也有溫情。但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先仔細想想,我們說的話是否啰唆重複?說話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達到了?能讓孩子認同自己所說然後照做嗎?能讓孩子做事更有責任心和獨立性嗎?有家長表示:

「我發現有時嘮叨似乎比不嘮叨要強,比如說,我不停地告訴孩子把屋子收拾一下,他最終還是會去做;但如果我不說,他肯定不做。」

其實有時孩子雖然勉強完成了任務,但他只是想逃避你無休止的嘮叨,躲開你嚴厲的目光。他們不是變得更有責任心了,而是以最快的方式堵上你的嘴,是表達「別管我」!

這樣去執行父母交給的任務,表現的是一種消極的態度。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可能不會再去收拾房間,直到某天他想再次逃避你的關注。

而我們的目的顯然不是想讓房間看起來乾乾淨淨,而是想讓孩子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責任感和自我管理生活的能力。

既然我們不想由著性子碎碎念,發泄情緒,滿足說話慾望,也不是想浪費那些不能傳達到位的關愛,那就去嘗試換種說話方式吧。

「窮言盡述不如守中」,把話說盡了不如把中守住,守中方能得道。

沉默並不是智慧的標誌,但嘮叨永遠是一項蠢行。

——富蘭克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愛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愛養
上一章下一章

不做嘮叨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