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孩子學會玩?
怎樣教孩子學會玩?
在玩中鍛煉身體,交朋友,學習如何為人處世
「怎樣教孩子學會玩?」這是一項重要的成長課題。到底什麼樣的遊戲才能直指人心?我們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考查它:
對身體是否有好處?能否促進身體發育以及動作技能和協調性的發展?
對大腦是否有好處?能否促進智力、語言等能力的開發?
對社會化是否有好處?能否學會和別人相處與合作,關心別人?
什麼遊戲才能達成以上的目的呢?我們先來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是怎麼過來的吧!
歸來吧,消失的遊戲!
你可以靜下心來,閉上眼睛,打開記憶中的相冊,回想一下那有些遙遠的童年生活。
捉迷藏、跳皮筋、踢毽子、滾鐵環、過家家、抽陀螺、跳房子、拍紙片……這些遊戲你還記得嗎?那時候,我們似乎總是在遊戲,任何物件都可能成為我們的玩具,任何物件也都可以成為玩伴。
兒時的你是否曾經玩著這些遊戲樂不思歸,直到媽媽叫你:「回家吃飯嘍!」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有這些遊戲片段,那時我們玩得如此開心,回想起來生動如昨!你是不是希望你的孩子也能享受這些樂趣呢?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曾給我們帶來歡樂的傳統遊戲正在漸漸遠離現在的孩子。
最近,國內某門戶網站做了一項關於「遊戲選擇與觀念」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空閑時間,孩子娛樂項目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看動漫、和家長去親子樂園、玩拼圖、玩網路遊戲,傳統遊戲基本沒人玩。家長方面,有87.8%的認為傳統遊戲對孩子有價值,也有11.3%的家長表示不確定。
而今,當我們在課間十分鐘走進校園時,會發現很多小學的操場上孩子玩集體遊戲的場面不太常見。不像從前的操場上,下課鈴聲一響,孩子們就像水突然沸騰,炸了鍋似的一窩蜂擠到操場上玩耍嬉戲。現在的孩子變「乖」了,很多會獨自用掌上電腦玩遊戲。
據報道,近年來在廣東的一些學校,扔沙包、跳房子、滾鐵環、抽陀螺、踢毽子、老鷹捉小雞、打彈珠等這些傳統遊戲正在回歸,與此同時,學生的運動素質和身體素質得到了較大提高。學生體檢數據對比資料顯示,這些遊戲實驗的兩年間,學生的體質、常見病發生率等指標均明顯好轉,肥胖發生率也開始走低。
從前的林蔭道上、弄堂里、衚衕里,處處可見踢毽子、捉迷藏的孩子,而今何在?
你還能經常看見孩子們氣喘吁吁、一身臭汗大笑大叫的痛快勁兒嗎?
還能經常看見他們的小手髒兮兮的,口袋裡藏著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嗎?恐怕所有這些只能成為過去年代的一道獨特風景了吧。
他們沒時間玩,沒場地玩,沒人告訴他們怎麼玩。
我們每個人都正體會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身心疲憊地奔忙趕路,連孩子們都不例外,他們也腳步匆匆,沒有太多時間玩樂。
我們的居住空間越來越狹窄,被擠在林立的高樓中,車多院小的現實讓遊戲失去了必要的場地,孩子們的活動空間受到了限制,想要大步地奔跑嬉戲不太現實。單元樓的分割讓鄰里日益疏遠,孩子們越來越難以找到遊戲的夥伴。
在客觀的社會條件面前,孩子已經缺少了正常遊戲所必需的場地、材料、夥伴,可成人還會讓孩子沒有精力和時間去玩。
記得我小時候經常盼周末,盼寒暑假,因為可以自由去玩。只要把學校發的寒暑假作業完成就萬事大吉了,放假前就開始一門心思地琢磨怎麼好好利用假期玩個痛快,這種期待總是令人開心。
可是現在的孩子,在假期基本上不能有太多想法,有各種特長技藝的課外輔導和興趣班在排隊等著,什麼英語、舞蹈、鋼琴、奧數等興趣班,還有補習班,幾乎填滿了孩子全部的閑暇時間,快樂的心情就這樣一點點被分割了,愛玩的天性也一點點被磨滅了。
我國體育社會學家鄭也夫先生在《遊戲人生》中指出:「如果你問我這十年來中國社會中最殘酷的行為是什麼?我要說最殘酷的行為是大人們對孩子遊戲權利的剝奪。這剝奪可體現在兩方面:1.孩子遊戲場地的喪失;2.大人以強制的干預使遊戲名存實亡。」
有錢才能玩嗎?
在過去,孩子沒有電腦,沒有遊戲機,唯一擁有的是寬闊的遊戲空間和三五成群的小夥伴,還有信手拈來的玩具。
人們總能從身邊尋找一些遊戲的工具,泥巴、銅板、石子、繩子都是孩子們遊戲的「寵兒」,於是,便有了滾銅板、跳房子、拍方寶、滾鐵環等等。
樹枝能變成精美彈弓,利用廢竹片還可以「生產」出模擬的弓箭……
男孩會炫耀自製的鐵環、鏈條槍、陀螺、彈弓。女孩會炫耀自製的毽子、沙包,還有紙疊的飛機、青蛙、電話等。
相對於電子遊戲這樣的非自然遊戲,我們大體可以把以上這些遊戲叫自然遊戲。對於自然遊戲而言,崇尚自然是其最大的一個特點,遊戲開展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的約束,只要兒童有興趣,願意玩,就可以隨時進行。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簡單易行甚至不需要任何器具的遊戲。如弄手影之類幼兒遊戲,不需要藉助任何工具,只需要一雙手,卻也趣味無窮。
現在DIY(自己動手)活動儼然成為一種時尚,包括自製傢具、自製面膜等,孰不知童年我們的大部分玩具都是DIY。這些玩具大都是來自生活、來自自然的材料或半成品,它們一般分為兩類:一是兒童自身的器官(手、腳等),如「剪刀、石頭、布」「背人」「捉迷藏」「木偶人」等,都是徒手進行的;二是利用大自然中的一些簡單材料(水、石頭、沙子等)製作的,這些玩具材料來自自然,兒童在遊戲時,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隨意地將玩具材料加以創造和想象。如一張紙可以用來翻「東西南北」,也可用來放「風箏」、做「風車」……
我國的兒童遊戲文化曾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唐宋時期是中國民間遊戲發展的鼎盛階段,政治經濟繁榮昌盛,同時規模龐大的市民階層日漸形成,各種娛樂活動百花齊放。
嫩竹乘為馬,新蒲折作鞭。
尋蛛窮屋瓦,采雀遍樓椽。
拋果忙開口,藏鉤亂出拳。
夜分圍榾柮,聚朝打鞦韆。
折竹裝泥燕,添絲放紙鳶。
遠鋪張鴿網,低控射蠅弦。
鬥草當春徑,爭球出晚田。
等鵲前籬畔,聽蛩伏砌邊。
旁枝粘舞蝶,隈樹捉鳴蟬。
壘柴為屋木,和土作盤筵。
險砌高台石,危跳峻塔磚。
——節選自(唐)路德延《小兒詩》
唐人路德延的《小兒詩》就對兒童遊戲有充分的展現。多姿多彩的兒童遊戲娛樂活動躍然紙上,閱讀那些生動形象的描述,眼前彷彿浮現出那個盛世的天真幼童嬉戲歡愉的場面:或放鶯、弈棋,或擊球、嬉水,或捕龜、斗蟲,或捉花、摔跤,或坐或倒,或立或跑,或喜或惱,姿態各異,生氣勃勃,去哪裡還能尋得這般逍遙與自在!
而今又臨盛世,娛樂遊戲精神倒也是大行其道,網路上和電視里一向不乏娛樂節目和遊戲精神,可大部分流於「搞笑」「惡搞」「雷人」,這已經偏離了真正的遊戲精神,是一種徹頭徹尾的發泄和攻擊,這些東西也能讓你發笑,但笑后又生出一些空虛、一些不屑。也許在壓力較大的生活狀態下,人只需要如此簡單的「博你一樂」,更多的內涵反倒是種負累,但如果可笑可樂到可恥,就著實有點過分了,這已遠離了真正的遊戲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