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孫子兵法》
10.《孫子兵法》
【點擊作者】
孫武,春秋末年吳國名將,字長卿,齊國樂安人(今山東東營市廣饒縣)。孫武在世時適逢齊亂,遂奔吳國,潛心鑽研兵法,著成《孫子兵法》一書,被後世尊為「兵聖」。
【情節濃縮】
《孫子兵法》全書共13章,分別論證了「計」、「作戰」、「謀攻」、「軍形」等問題,對當時的戰爭經驗作了充分總結,提出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命題:
其一,《孫子兵法》首次對戰爭的致勝條件進行了全面論述,如《計篇》中指出「道、天、地、將、法」五大致勝因素。其中「道」指的是政治策略;「天」指的是天氣條件;「地」指的是環境、地形;「將」指的是將帥才能;「法」指的是部隊紀律與訓練。在這五大因素中,孫武特彆強調「道」的作用,主張軍事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而完善的政治是軍隊獲勝的根本。
其二,孫武在《孫子兵法》中還提出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命題,其中許多已成為成語,至今廣泛流傳。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這些問題反映了戰爭的一般規律,不僅為中國歷代兵家所重視,也為各國軍事家所重視。
其三,在大戰略上,孫子主張「必於全爭於天下」,他所謂的「全」,包括謀略、外交、軍事等多方面。孫武並不推崇盲目地炫耀武力,認為這樣會過早地暴露己方實力。在《謀攻篇》中他指出,不經過戰鬥便能使敵手屈服的謀略,才是真正的「善之善」。
其四,在具體的戰術學角度,孫子主張速戰速決,這與其在戰略學方面不主張輕舉妄動的思想是一以貫之的。如《作戰篇》中,孫子指出持久的戰爭必然會對社會生產力造成破壞,而虛耗兵力本身便是敗亡之道,故用兵貴在神速,惟如此,才能使其不與其政治目的相衝突,在最大程度上免除戰爭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下面是《孫子兵法》幾個主要章節的簡單介紹:
《虛實篇》:孫子指出,要通過分析判斷來了解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得失;要通過觀察敵軍來認識敵人的活動規律;要通過佯裝示形來掌握制敵於死地的關鍵所在;要通過戰鬥偵察來掌握敵人兵力的虛實強弱。偽裝佯動運用到絕妙的地步,就可不顯示出任何形跡,這樣,敵人對我們也就束手無策了。
用兵的規律就好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所以,用兵打仗沒有固定刻板的模式,就像水的流動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能夠根據敵情變化而克敵制勝,就叫做用兵如神。
《形篇》:孫子指出,兵法的基本原則有五條: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其核心就是要創造條件,對敵構成以「鎰」稱「銖」那樣的絕對優勢。這樣,就能如同在萬丈懸崖決開山澗的積水一樣,在戰鬥中所向披靡、勢不可擋。這就是軍事實力的「形」,也是實現「自保而全勝」戰略意圖的物質前提。
【作品賞析】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學的傑出代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精博深邃。該書自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極其深遠,被尊奉為「百世兵家之師」。直到今天,《孫子兵法》的許多合理內核仍然閃爍著真理的光澤,對現代軍事理論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