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老子》

11.《老子》

11.《老子》

【點擊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曾作過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著有《老子》五千言,後世道教將他尊奉為祖師。

【情節濃縮】

現在通行的《老子》共5000餘字,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後人取上篇的「道」字和下篇的「德」字,將《老子》稱為《道德經》。

《老子》一書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它以「道」為宇宙的根本,闡述了「道」的本質、特點及其運動變化的規律。

首先,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而「道」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它是宇宙唯一的、絕對的物質存在,不會隨物的變化而消失,也不會因外在的力量而改變;而其本身不斷運動變化,從而產生出天地萬物。

其次,「道」是萬物的本源,是「萬物之母」。其產生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產生萬物后,寓於萬物,使萬物得到營養生長。

第三,「道」是具有規律性的。「道」雖然恍恍惚惚,但它作用於天地萬物時,又表現了某種規律,這是人們可以認識和遵循的。老子認為一切現象都是對立統一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這相輔相成的、恆常的、規律性的道,是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

第四,「道」的特性是自然無為。「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以其自身的矛盾運動、不靠外在其他的原因,永恆地運動變化著,以其自然而然的狀態為依據,不對萬物干預,讓萬物順應自然。按「道」辦事的人,只是依照萬物自然的狀態去發展。是輔助,而不是約束和強制,這就是「無為」。

第五,主張致虛守靜,柔弱不爭。老子認為,萬物的根源是虛靜狀態的,這「虛」狀的東西,呈現為「靜」態,它的作用是無盡的。「弱者道之用」,它希望避開世間的紛爭,保持內心的平靜,回到虛靜狀態中。所以道家隱居山川,與世無爭。

下面是《老子》幾章精彩簡介:

第二章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關係,闡明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立了對立統一的永恆的、普遍的法則。並且老子還提出了「無為」的觀點。即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他以聖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

第十七章體現了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張,他把統治者按不同情況分為四種:其中最好的統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最壞的統治者是被人民所輕侮,處於中間狀況的統治者是被老百姓親近並稱讚,或者是被老百姓畏懼的。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狀況是:統治者要講誠信,他悠閑自在,很少發號施令,政府只是服從於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權力絲毫不得逼臨於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無事,各自過著安閑自適的生活。當然,這只是老子的主觀願望,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政治幻想。

【作品賞析】

《老子》是一部以政治為中心的哲理著作,也牽涉個人立身處世的準則。但書中把兩者和自然性的宇宙本質——「道」聯繫起來,所以「形而上」的特徵很強。

《老子》的文體,既非如《論語》那樣的語錄,也非一般意義上的「文章」。它的語言無所修飾,但所包含的道理玄奧而深刻,常常揭示出事物向其反面轉化、事物之間的關係不斷轉變的規則,以及從反面取勝的途徑,反映出中國先秦時代哲學思想的透徹性。一位美國學者預言說,中國的《老子》將是未來大同世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青少年名著快讀1000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青少年名著快讀1000部
上一章下一章

11.《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