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退出國際聯盟
日本退出國際聯盟
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中國駐國際聯盟代表施肇基當即於9月21日向國聯理事會控告日本侵略中國領土,破壞國聯盟約,要求國聯迅速採取行動,制止日本的侵略行為,使中國東北恢復到事變爆發前的狀態。在中國的強烈要求下,9月30日,國際聯盟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日本務必於10月14日前從中國的東北佔領區撤兵,恢復事變前的狀態。對於這樣的決議,日本根本置之不理。
由英、法等國操縱的國際聯盟,實際上對日本採取的是縱容態度,在隨後多次做出的決議中,連公開譴責日本都不敢,更談不上去有效地制止日本的侵略行為了。事變發生近三個月之後,1931年12月10日,國聯理事會終於通過一項決議,決定派遣一個調查團到遠東實地調查九一八事變發生前後的情況。調查團的任務只限研究中日糾紛的背景並向國聯提出報告,無權干預兩國的軍事行動或建議雙方直接交涉。
1932年1月21日,國聯調查團正式成立,調查團成員由英、美、法、德、意等5個國家的代表組成。因為團長是英國人維克多·布爾沃·李頓爵士,故亦稱「李頓調查團」。代表團允許中、日各派一名顧問參加:中國派出的是前外長顧維鈞,日方的吉田伊三郎曾任日本駐瀋陽總領事。
調查團臨行前,國際聯盟規定他們除調查日本在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而形成的滿洲問題外,也調查中國的一般形勢。因為之前日本多次堅稱,鑒於當時中國複雜的政治形勢,中國政府已經不能履行它的責任。同時特彆強調,這個政府不能保護外國在中國,特別是日本在滿洲的利益。
1932年2月3日,李頓調查團由法國起程前往遠東。調查團的行程不是先去遭受日軍鐵蹄蹂躪的中國,而是先去探詢各個西方大國對事變的態度。他們先是到了倫敦和華盛頓,2月29日到達日本。日本對於調查團的接待工作十分「細緻」。日本天皇、首相犬養毅、外相芳澤謙吉、陸相荒木貞夫等人輪流會見李頓等人,連日設宴盛情款待,並組織遊覽東京近郊及京都風景名勝。離開日本的代表團一直到3月14日才抵達上海。3月26日,李頓在南京先後與蔣介石、汪精衛、宋子文等黨國大腕會面,之後周遊蕪湖、九江、漢口、重慶、宜昌、濟南、天津等地,來了個中國「免費一月游」,4月21日才抵達事發地瀋陽。
趁著調查團周遊列國的這段時間,日本已完全佔領和控制了中國東北,並炮製出了偽滿洲國。日本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想迫使李頓調查團以及國際社會承認既成事實。這樣調查團的工作又增加了一項與撤兵同等重要的內容,即對偽滿洲國的鑒定問題。
調查團進入東北也並非那麼順利。甚至有日本軍官給板垣征四郎出餿主意,提出當調查團進入東北時安排「土匪」綁架他們,然後再由關東軍出面於危難之時「英雄救美」,以此贏得調查團的「芳心」。聽到這樣的「高見」,板垣氣得差點都哭出來了。為表明是獨立國家,偽滿洲國在日本指使下向代表團發出聲明,拒絕中國顧問顧維鈞入境,調查團當即警告日本,如中方顧問不能同行,調查團就準備撤走不再去東三省。日本這才假惺惺地出面為「雙方」調解。經過日本的「外交斡旋」達成的妥協方案是,李頓等部分團員走陸路,而顧維鈞等人則取海道從大連上岸進入東北。
調查團在東北先後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偽滿洲國「名義元首」溥儀及其他官員會晤,調查團當然不能忘了去看看九一八事變的現場。除了好吃好喝好招待外,為了使調查團難以看到事變真相,關東軍將調查團將要調查的地方都粉刷一新,做得極為周詳。當時,許多善良的中國人對國聯調查團抱有很大期望,各界人士紛紛走訪、投書、致電調查團,要求其主持正義。
李頓調查團先後在瀋陽、長春、吉林、哈爾濱等城市進行了45天的調查,期間克服了日方的種種阻攔,從不同途徑收集到各界投送的書函1550餘件。調查團於6月4日離開東北,並於9月4日完成了調查報告書。
1932年10月2日,《國聯調查團報告書》(又稱《李頓報告書》)在東京、南京和日內瓦同時發表。報告書共分10章,長272頁,約14.4萬字,也算是費了不少筆墨紙硯。其主要觀點有以下幾條。
一、日本在中國東北擁有特殊權益,「凡不承認此點或忽視日本與該地區歷史關係之解決不能認為滿意」。
二、中國對東三省的主權「根深蒂固」,不容否認。
三、東北的確有排日傾向。但說中國軍隊主動挑起事變不能成立,事變是日軍有預謀有計劃的軍事行動,日軍的軍事行動「不能認為是合法的自衛手段」。
四、否認偽滿洲國的合法性,東三省歷來是中國的領土。九一八事變之前也從未聽說過滿洲有「獨立運動」,所謂的「獨立運動」完全是日軍操縱的結果。因此,「現在的政體不能認為是由真正及自然的獨立運動所產生的」。
就整體來講,《李頓報告書》還算客觀公正,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承認了東北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指出事變由日本挑起,特別是對偽滿洲國的否定,揭露了日本欲利用調查團迫使國際聯盟承認偽滿洲國的陰謀。
報告書最後建議,在滿洲地區成立一個中國主權下的自治政府,由各國派出顧問加以維持指導,同時該地區列為非武裝區。
1932年10月11日,國際聯盟在總部日內瓦召開大會討論李頓調查團提交的報告。日本代表團團長就是被稱為「智力體操運動員」「五萬言先生」的松岡洋右。我們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還要重點介紹這位風雲人物。松岡身後站著的那個人好像很面熟,不錯,他就是九一八事變的「總策劃」石原莞爾中佐。不,現在應該叫大佐。兩個月前,8月,石原已經由於在滿洲取得的「豐功偉績」晉陞陸軍大佐。這次能作為松岡洋右的隨員來日內瓦參加國際聯盟代表大會,也是對石原變相的褒獎,同時也是日本對歐美各國對日批判的一種示威:怎麼樣,你們批判「滿洲事變」和不承認「滿洲國」,我就把製造事變的「功臣」帶過來,看你能奈我何?
此前,9月15日,日本政府已正式承認了偽滿洲國,這等於告訴松岡在國聯會議上絕對不能妥協,松岡正是帶著這一「尚方寶劍」前往日內瓦的。11月21日,松岡洋右在國聯大會上發表講話:「中國有被赤化的危險。大日本帝國這次在瀋陽的軍事行動,與1927年南京事件時英、美等國軍艦向南京開炮是同樣的道理。」言下之意就是,類似的事情當年你們英國和美國可以做,為什麼今天我們日本就不能做?
實際上,《李頓報告書》的建議主要是英國的意見。英國外交大臣約翰·西蒙歷來主張綏靖,所以不想讓事態擴大,提出以國際共管的方式來取代偽滿洲國。迫於四周一片譴責之聲,12月14日,松岡洋右也向國內發出電文,建議接受英國的建議。
但日本國內此時對偽滿洲國的建立一事正處於狂熱狀態,犬養毅因反對承認偽滿洲國被激進分子槍殺,接任首相的是海軍大將齋藤實。齋藤內閣外務大臣內田康哉拒絕了松岡關於接受英國提案的建議。內田認為,接受這一意見必然會引起國內輿論的抨擊,這對政府極其不利。他在1932年8月25日的一次演說時甚至叫囂:「即使舉國化為焦土,也要維護『滿洲國』的獨立。」內田致電松岡,激勵他「排除一切妥協,堅決貫徹初衷」。在1933年2月7日召開的「對國際聯盟的緊急國民大會」上,日本國民慷慨激昂地表示:謹向天地神明宣誓,為了世界和平,宣揚全體國民強烈的意願,堅持帝國國是,促成「滿洲國」建國大業,切望立即退出國際聯盟。
1933年1月30日,松岡洋右再度提醒要「適可而止」,日本政府仍然置若罔聞,這麼大一塊肥肉豈能這麼輕易地吐出來?!
2月初,國際聯盟開始起草對日勸告聲明,日本政府這才慌了手腳。因為國際聯盟的決議一旦通過,日本很可能遭到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這對正深深陷入經濟危機的日本來說不啻為一種災難。於是日本政府匆忙間做出了一項飲鴆止渴的決定——退出國際聯盟。因為國際聯盟無法對一個非加盟國採取經濟制裁行動。1933年2月20日,日本內閣會議做出最後決定,「如果國際聯盟通過《李頓報告書》,日本將立即退出國聯」,同時將上述內容立即致電在日內瓦的松岡團長。第二天,也就是2月21日,日本已經決定召回出席國際聯盟的日本代表團。
1933年2月24日,松岡洋右在國際聯盟大會上做了不改初衷的最後演說。此後,由45國的出席代表對《李頓報告書》進行表決。記名投票的結果為,贊成42票,日本1票反對,當時的暹羅也就是泰國棄權,智利未參加投票。會議主席宣布:「大會通過《李頓報告書》,對『滿洲國』不給予事實上或法律上的承認。」
聞聽這一結果,松岡立即宣讀了事先準備好的宣言書:「日本締造了『滿洲國』,這對維護東方的和平至關重要。目前沒有人看到其中的意義,但是三十到五十年後歷史會證明日本是正確的。今天的日本就像耶穌一樣被釘在十字架上。我們確信而且堅信,今後世界的看法一定會改變,就像世人今天理解基督一樣,我們也會得到世人的理解。」發表完演說的松岡趾高氣揚地率領日本代表團離開了會場。
1933年3月8日,日本議會正式批准退出國際聯盟。3月27日,日本將退出國際聯盟的通告通知國際聯盟秘書長,並頒布退出國際聯盟的天皇詔書。日本這種破罐子破摔的做法使得國聯會議通過的有關決議剎那間成為一堆廢紙。
事後,國聯秘書長埃文諾對中國外交人員吳秀峰曾說過這樣一番話:「一個國家被別人武裝侵略的時候首先要自己奮起抗戰,國聯才談得上給它撐腰主持正義。如果它自己都不抵抗,要指望國聯為它火中取栗,那是不現實的。」不知道聞聽此言的吳秀峰當時是怎樣一副尷尬表情。
離開日內瓦后,松岡洋右率領代表團直趨羅馬,他視這個法西斯國家為理想中的天國並對之無限嚮往。在這裡他拜見了心中的偶像、法西斯黨魁墨索里尼,他對墨索里尼的崇敬之情猶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在隨後一次演講中,松岡說:「一人之去留而定國家之興亡,這在過去只是傳說,但是各位如果想看到現實的話,就請到義大利去吧!」日本代表團之後先到倫敦后又去了美國。在華盛頓松岡會見了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
4月27日,日本代表團終於抵達橫濱。數千日本民眾聚集在碼頭高呼:「萬歲松岡,幹得漂亮!」《東京朝日新聞》發表了題為「歡迎松岡全權代表」的長篇通訊,讚揚他為「凱旋的將軍」。有12家報紙聯合發出了「國際聯盟各國沒有認識到東洋和平之真正道路」的共同宣言,松岡也因此成為「國民英雄」,退出國際聯盟的行動也被稱為「日本自主外交的里程碑」。
如前所述,兩年後,1936年,日本再次宣布退出倫敦裁軍會議,從此自絕於國際社會,成為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
此話也不確切,他們隨後很快就找到了「好友」——德國和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