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召喚
[美]惠特曼
記得小時候,我住在加拿大挪瓦斯科塔鄉下時,發生過一件事。鄰居一位太太去世,鰥夫整日酗酒,根本不管孩子。村中有位寡婦把那家的一個男孩帶回自己家。她很貧窮,又沒上過學,但卻竭盡全力照顧這渾身發抖、性情孤僻的孩子。他好像轉眼間變了,個子長高了,性格也開朗了。但是我們和他不熟,誰也不跟他講話,這使他很自卑。
有一天,他的養母看見我們在玩耍,而那孩子卻躲在一邊抽泣,沒人理睬。她把他帶回屋裡,然後對我們大動肝火:「我不准你們這樣待他!這孩子也是人。現在的生活會影響他的一生。每次我使他稍微抬起頭來,你們又把它壓下去。你們不想讓他活嗎?」
許多年過去,我總也忘不了這件事。它使我第一次領悟到深刻而嚴肅的人生哲理——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毀棄他人,互相幫助能使人奮發向上,互相抱怨會使人退縮不前。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影響,就像陽光與寒霜對田野的影響一樣。每個人都隨時發出一種呼喚,促使別人榮辱毀譽,生死成敗。
一位作家曾把人生比做蛛網。他說:「我們生活在世界上,對他人的熱愛、憎恨或冷漠,就像抖動一個大蜘蛛網。我影響他人,他人又影響他人。巨網振動,輾轉波及,不知何處止,何時休。」
有些人專會鼓吹人生沒有意義沒有希望。他們的言行使人放棄、退縮或屈服。這些人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為自己受了委屈或遇到不幸,但不論原因如何,他們孤僻冷淡,使夢想幻滅、希望成灰、歡樂失色。他們尖酸刻薄,使禮物失值、成績無光、信心瓦解。留下來的只是恐懼。
這種人為數不多,但類似的冷言冷語我們都遇到過。例如,妻子因丈夫身體虛弱,收入微薄,便譏笑他:「你也配做男人?」又如,妻子努力學習烹調,而丈夫的回答卻是:「我看你根本不是那塊料。」再如,學生寫了一篇有才華有創見的論文,而老師卻嫌他書法拙劣,有錯別字。
這種人使人覺得沒有辦法應付人生,從而灰心喪氣,自慚形穢,驚慌失措。而我們可能又會將這種情緒傳染給別人。因為我們受了委屈,一定要向人訴苦。
但是那些生性爽朗,鼓勵別人奮發,令人難以忘懷的人又怎樣呢?和這些人在一起,會感到朝氣蓬勃,充滿信心。他們使我們表現才能,發揮潛力,有所作為。
我上小學時,遇到過這樣一位好老師。她講課生動,充滿激情。她在課上念我們幼稚的作文時,我們看到她臉上驚喜的表情,或會心的微笑,聽到她愉快的讚歎,或同情的低泣。每當我們的文筆有清新之處,她一定倍加鼓勵。她的批評懇切而委婉:「這裡還可以加加工」,「那裡還可以更深刻些。」
英國大詩人白朗寧也是這樣的人。他使他的妻子伊麗莎白·巴萊特重獲新生。伊麗莎白母親去世很早,留下11個子女。伊麗莎白從小體弱多病,全家都對他特殊照顧,醫生也懷疑她身患肺病,使伊麗莎白自己深信不移,整日悶悶不樂,生活毫無樂趣。
她40歲時,遇到白朗寧。他對她一見傾心。見面一兩天後,就給她寫來熱情洋溢的信。他否認她有任何疾病,消除了她的恐懼。他把她帶出病室,和她結了婚。她41歲時周遊了世界,43歲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孩子。她的才華得到了充分施展。她後來寫的詩充滿了激情。不熱愛生活的人是寫不出這樣的詩句的。
我們誰不願像他們,使別人的生命之火燃燒?最重要的是先要弄清自己是否熱愛生命,是否具有活力。熱愛生命的人才能分享於他人。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熱情,應該拿出來為別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我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也應該同樣尊重別人的意志。我們應當了解別人的生活和理想與我們不同,應當傾聽別人的訴說,找出他們的長處,給他們表現的機會,並讓它繼續生長。任何生物都要生長。生長是生命的過程——生命是棵生長著的樹,不是毫無生機的雕像。
是的,人的一生非常曲折,甚至艱辛。但前途無窮,富有生機,充滿機會。那些有希望的人都不是怨天尤人的人。
珍惜自己生命活力,便也使他人分享了你的活力。有給予,必有報答。人生和愛情一樣,不會自己滋長,必須先給予而後才有發展。給予越多,生命便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