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請教不擇人
年輕人平時最大的錯誤,就是對於任何事自己都先存了一種成見,當他們去請教於人時,實際上,並沒有存著探索真理或搜求有識者經驗的目的。向人請教,不必注重對方身分的高下,但必須問對人。在羅斯福任美國總統期間,當他去打獵的時候,便去請教一個獵人,而不是去請教身邊的政治家;反之,當他討論政治問題時,他也絕不會和獵人商議,而是和政治家開會。有一次,羅斯福和一個牧場工頭出外打獵,羅斯福看見前面來了一群野鴨,便追過去舉起槍來,準備射擊。但這時那個工頭早已看見在那邊樹林中還躲著一隻獅子,忙舉手示意羅斯福不要動,羅斯福眼看野鴨快要到手,於是對那命令不予理睬。結果獅子在樹林中聽到了響聲,便立刻跳了出來,竄到別處去了。等到羅斯福瞧見了,再趕緊把他的槍口移向獅子時,已經來不及而被它逃脫了。牧場工頭立刻瞪著憤怒的眼睛,向他大發脾氣,罵他是個傻瓜。冒失鬼,最後說:「當我舉手示意的時候,就是叫你不要動,你連這點規矩都不懂嗎?」羅斯福對於自己受到身分那樣低下的牧場工人所訓斥,他會怎樣應付呢?大發雷霆嗎?打他兩記耳光嗎?不,他是深明「求教原則」的人,絕不會幹出那樣喪失理智的事情來。他對於那頓責罵,竟安然「逆來順受」,並且以後也毫不懷疑地處處對他服從,好像小學生對待老師一般,他深知在打獵上,對方確實高他一等,因此,對方的指教是不會錯的。「各得其所」是做任何事都不變的原則。就拿人格擔保來說吧!一個演說家也許可以用人格來擔保其人演講起來一定精彩,但是他沒有資格擔保某種飲料的品質一定高超。同樣地,一個正直的傳教士,也許可以保證某人是一個好人,但不能保證某種藥品確實有效,否則,他自己固然難免受人矇騙,就是別人也將因而上當。所以我們向人求教時,切勿先被一種成見所蒙蔽,以為自己平日對於某人的印象極佳,那人說出來的話,便一定沒有錯,這就是失去了理智的行為。實際上,你應該先知道那人對於你所問的事情懂不懂?有沒有經驗才是。美國雜貨業大王凡瑞邁可說:「年輕人平時最大的錯誤,就是對於任何事自己都先存了一種成見,當他們去請教於人時,實際上,並沒有存著探索真理或搜求有識者經驗的目的。他們最後無非是希望對方對他的意見大加誇獎一番,如果對方給了他一個否定的回答,他往往不區別事情曲直,只是大失所望,最後還是依自己的意思去做。」如果你也犯了凡瑞邁可所說的這個毛病,那麼請你趕快改正過來。你該知道求教於人並非只是使自己心境舒泰,而且也要尋出一個正確的結論來。因此,如果你獲得了高你一等的深謀遠見,就該毫不吝惜地把你自己原來的意見拋諸腦後。人應該超越自己的成見,以第三者的眼光,把自己和別人的意見,做出最公正的評斷,不稍存偏念。此外,在求教於人時,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當對方發表了意見后,必須當機立斷――接受或是拒絕。如果覺得有什麼不滿的地方,也得放在心裡,不必說出來。想想看,如果你向他說:「你不能想出一個別的方法來嗎?」那你不是個傻瓜嗎?因為對方當然是找自己認為最對的說出來,你要他改變一個方針,就無異是棄其所長而用其所短,即使他當真轉了方向,恐怕結果對你也發生不了絲毫益處。同時,如果你聽了別人的話做錯了事,也切勿怪那說話的人不好,應該責備你自己的判斷力不夠。因為對方只不過是「提供意見給你」,並非「代你負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