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元劇第二主調
元雜劇的第二主調是:謳歌非正統的美好追求。
第一主調是破,第二主調是立。
在這一主調中,中心人物已不是審案的清官、遠去的壯士,而是一批為爭取自由而鬥爭的青年男女,尤其是青年女子。
這是一支叛逆者的隊伍。他們的內心,有一種非正統的追求。他們之中不少人,如果不作這種追求,本可過一種安適優閑的生活,但他們不甘心於此,於是便投入了衝突的風波。這種情景,與竇娥這樣被動地遭受外界的侵凌很不相同。《西廂記》里的崔鶯鶯和張生,《拜月亭》(此處是指關漢卿的雜劇《閨怨佳人拜月亭》。)里的王瑞蘭和蔣世隆,《牆頭馬上》中的李千金和裴少俊,《倩女離魂》中的張倩女和王文舉,都是這樣的人物。劇中全部行為的發軔者,是他們自己。他們為了心中的追求,表現得非常主動,因此成了人生理想的化身。
他們的人生理想,可稱之為非正統的「團圓之夢」。
如果說,元雜劇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可以由竇娥詛天咒地那一段話來代表,那麼,它們對美好追求的呼喚則可以由《西廂記》中的一句名言來概括:
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這一句普普通通的話語,出現在封建道統時代是大逆不道的,出現在元代的瓦舍勾欄中是勇敢而新奇的。總之,是一個具有挑戰意義的理想宣言。
和人世間一切美好的理想一樣,這個宣言有著足夠的廣泛性和深刻性。所謂廣泛性,是指它企圖囊括「天下」,具有「都成了眷屬」的全盤包容氣魄;所謂深刻性,是指它以「情」為皈依,與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婚姻理想接通了關係。
與這個理想宣言相呼應,《牆頭馬上》唱道:
願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拜月亭》也表達了這樣的意願:
願天下心廝愛的夫婦永無分離。
元雜劇中的婚姻、戀愛題材,具有巨大的社會包容力。誰要是能接受崔鶯鶯、紅娘、李千金她們的婚姻觀念,他在社會改革的思想路途上不僅要比許多清官走得遠,而且也許還會對宋江和李逵有所超越。許多在公堂和戰場上剛直俠義的血性男子,往往接受不了青年男女為人生自由而實行的一次美麗私奔。
在這些男女主人公之間,元雜劇藝術家更倚重青年女子,因為在同樣的反抗行為中,她們要付出的代價遠勝於男子,因此需要有更大的精神強度,也更能引起觀眾激動。
特別令人注目的是,在元雜劇中,有一批地位卑賤的青年女子以格外鮮明的姿態投入了這種人生追求,紅娘便是她們的代表。除了紅娘這樣的丫環外,元雜劇藝術家還在妓女身上找到了足以傲視黑暗世道的精神力量。趙盼兒、李亞仙、杜蕊娘(分別見《救風塵》、《曲江池》、《金線池》等劇目。)等妓女形象都充滿了對正常、合理、自由的婚戀生活的嚮往。這些形象,與那些有著顯赫的社會地位卻沒有起碼的道德觀念的人,特別是與那些有權勢的無賴、潑皮,形成了極鮮明的對照。
下面,我們就圍繞著元劇的兩大主調,分別縷述藝術家們所營造的「法治之夢」、「緬懷之夢」和「團圓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