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第五章 第七節 交流
第五章學習做父母
第七節交流
交流是促進親子關係,增進親子之間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徑。
幼年的孩子可以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這是非常可貴的自然溝通階段,如果父母指責、威脅甚至批評他們,那麼孩子就會感覺表達自己的想法是件很不安全的事情,就會漸漸關閉與父母溝通的大門。
在孩子長大一些,特別是青春期時,孩子內心的感情和心事得不到傾訴和排解,也許會引發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如果親子間溝通渠道閉塞,無法對父母傾訴,孩子將心事憋在心裡或誤找其他不可靠的人來傾訴都是不安全的。
父母有責任成為孩子最信賴的傾訴對象,與孩子進行交流正是真愛的表現方式。
中國自古以來推崇含蓄、隱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互相猜測心事這種低效溝通方式只適合閉關自守的農業社會,當今信息時代要求信息的傳遞高效準確,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需要有效溝通做基礎。
中國人大部分覺得親子間溝通很尷尬,不願意直抒胸臆,而西方有很多書籍專門探討如何促進有益的親子溝通,因為中國父母的不善表達,不懂傾聽和不會溝通,致使親子間隔閡重重,完全沒有體會過心連心的感情聯結。而中國父母是世界上為了孩子付出最多的父母,這種反差不能不讓人覺得遺憾。
很多父母已經意識到了溝通的重要性,並嘗試與孩子溝通,但還是達不到有效溝通的效果。
親子溝通出問題的原因,不是父母們缺乏愛和智慧,往往是因為缺乏先進的教育理論知識和對孩子的理解,用諷刺、挖苦、嘲笑、威脅、羞辱、收買、懲罰、等非愛、甚至是人身攻擊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其結果可想而知。
許多中國父母的失敗親子溝通表現為,在孩子幼年時對他們哄騙、威脅、敷衍,等孩子大了就端著架子對其壓制、說教、嘮叨;
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有一句最受歡迎的話:「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想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讓他感覺更糟?」
建立有效溝通,首先要學會傾聽
學會傾聽是維護良好親子關係的要素,是改善親子關係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之一。
少說多聽,很多教育難題都會迎刃而解,孩子有敏銳的觀察力,有時候孩子會給予父母有效解決問題的良好建議。
父母要營造一個適合傾訴心聲的氛圍,讓孩子完全信任,可以毫無顧慮地暢所欲言。專註而耐心的傾聽可以讓孩子覺得受到了尊重和關注,切不可心不在焉地敷衍,這種態度會封閉日後的親自交流渠道,並使孩子的感情受到傷害。
有時孩子的話可能幼稚、意氣用事,此時父母決不能否定孩子,因為孩子其實是為了發泄情緒,父母心理引起重視,但要不動聲色,讓孩子把話說完。換位思考一下,成人有時也會說氣話,這是情緒釋放,有助於心理健康。
傾聽雖然說話不多,但是要求傾聽者大腦飛速地運作,了解前因後果的同時,還要知道孩子的潛意識動機,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共情,提問,引導思考,這都需要有大量的理論和實踐。
如果暫時做不到以上這些,請基本做到三點:1.尊重孩子的話語權,對於同一事物有不同觀點是很正常的,2.關注孩子的心靈和精神世界,3.多傾聽少評價
最初的交流
從嬰兒期開始,寶寶就通過哭來與父母交流,隨著能力的增加,溝通方式又增加了表情變化、肢體動作,當寶寶發出需求信號后,父母要立刻回應,這就是最初的交流過程,同時有利於安全感的建立。等寶寶長大一些,父母就可以漸漸延長回應時間,開始延遲滿足的訓練。
交流的內容
小培下班回家,非常想念女兒,抱著女兒就問:「今天聽話嗎?」小滿不予回答。我在日常生活中,從不對小滿叮囑「聽話」,也不讓別人對她說「聽話」。這種傳統的問法體現了要求孩子「不給大人添麻煩」的教育觀念,而不是「讓孩子發展自我」的科學教育理念。正確的問法是:「今天有什麼開心的事?」或者是「交到哪些新朋友?」
面對大一些的孩子,除父母外,其他的親戚朋友和孩子的交流話題也常常是「最近學習怎麼樣?考得如何?」,非常令孩子不爽,成績一般的孩子自不必說,即使成績好的孩子,也會認為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僅僅在於學習成績如何。
試想,如果你去探望父母,父母上來就問:「有沒有遵守公司規章制度?什麼時候能夠升職?是不是不夠努力?」相信沒過兩次,你就不會常回家看看了。
學習成績不是不能談,而是不能重視到喪失理智的地步,交流的內容可以是任何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從興趣出發的交流,能夠讓孩子產生說話的慾望,聊天過程中就會表現出自己的真實情感、體現出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父母可以藉此把握孩子近期的心理狀態。除此之外,生活瑣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生老病死哲學問題都可以跟孩子探討,但不能用權威壓制或強行灌輸。父母的煩惱也可以跟孩子聊,鼓勵孩子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並學會理解他人。
溝通的時機
孩子心情好,興緻高時比較好溝通,比如剛剛發生了件值得高興得事情,有了一次愉快的活動,或者對某個新聞有自己的想法時,孩子頭腦活躍,有溝通的慾望。氛圍營造好了,孩子才願意傾訴,父母適時提出的想法或建議,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
可以建立親密的聊天時段,放下手中一切,專門用於親子交流,但是如果孩子不喜歡,就不要刻意制定固定的談心時間,操作的不好就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
溝通方法
溝通的基本原則,就是以平和的態度傾聽及分享彼此的感受,必要時給予孩子共情和引導;其目的是和孩子一起找尋解決問題或改善現狀的方法。
受到父母們熱烈歡迎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詳細闡述了交流的技巧,這裡將精華摘錄如下:
一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孩子需要他們的感受被接納和尊重
1、安靜專心地傾聽
2、用簡單的詞語回應他們的感受
「噢……嗯……原來是這樣……」
3、說出他們的感受
「這件事讓你很灰心」
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
「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變熟了給你吃!」
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納的,但某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
「我看得出你很生弟弟的氣。用嘴巴告訴他你將怎麼做,而不是用拳頭."
二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1、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問題
"床上有一塊濕毛巾"
2、提示
"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濕了"
3、用簡單的詞語表達
"毛巾!"
4、說出你的感受
"我不喜歡睡在濕床上"
5、寫便條
貼在毛巾架上
"請把我放回原處晾乾。
謝謝!
毛巾"
三代替懲罰的方法
1、請孩子幫忙
超市裡孩子搗亂時,告訴他:「你來幫我拿三個檸檬」
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
「我的新鋸子被扔在外面,都被雨淋的生鏽了,我太生氣了!」
2、表明你的期望
"我希望我的工具借走以後,能完好無損的歸還"
3、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現在需要用鋼絲球使勁把上面的銹擦掉"
4、提供選擇
"你要麼借我的工具及時歸還,要麼以後再也不能借。你來決定"
5、採取行動
"孩子:爸爸,你的工具箱鎖上了!"
"爸爸:沒錯。我希望我的工具放在那兒,還能在哪兒找到。"
6、解決問題
"我們想個辦法,既能讓你繼續用,又能讓我用的時候也能找到?"
解決問題的五個步驟
第一步:討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步:說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第三步:一起討論,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決方法
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都寫下來不帶任何評論
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議你們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諸行動
7、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自然後果法)
四鼓勵孩子獨立
1、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今天穿灰褲子還是紅褲子」
2、尊重孩子的努力
「瓶子不容易打開。有時候,用勺子撬開一邊可能會有用」
3、不問太多問題
「回來了!」
4、別急著告訴他們答案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你是怎麼想的?」
5、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
「我覺得可以去問問水族店老闆」
6、別毀掉孩子的希望
「你想試試主角,這會是個不錯的經歷。」
五讚賞孩子的方法
用描述代替評論
"真好""太好了""真是絕了"
1、描述你所看見的
"地板很乾凈,床很平整,書都整齊的碼放在書架上。"
2、描述你的感受
"走進這間屋子,感覺很舒服。"
3:把孩子值得讚賞的行為總結為一個詞
「你把筆都分類,將彩筆、鋼筆放在了不同的盒子里。這就叫做有條理。」
六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
1、尋找機會讓孩子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
「你從三歲就開始玩這個玩具,現在看起來和新的一樣。」
2、創造機會讓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莎瑞,你能用改錐把抽屜的把手弄好嗎?」
3、讓孩子無意中聽到你對他們的正面評價
「雖然打針的時候很痛,但她還是一直舉著胳膊」
4、以身作則
「輸了是不好受,但我還是要輸得起。祝賀你。」
5、記住孩子那些特別的時刻
「我記得你……」
6、當孩子又按原來的方式行事時,表達你的感覺和期望。
「我不喜歡你這樣。輸了雖然很難過,我還是希望你能大度些。」
以上技巧可以在孩子還不認字時貼在明顯處經常熟悉,使其變成交流習慣。
還有一些其他溝通技巧
1.溝通時除了語言,還需要音調、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的配合,有時候這些輔助工具表達的含義比語言本身還要重要。
2.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3.斯賓塞紙牌遊戲
斯賓塞把親子溝通以遊戲的形式表現出來,製作了一套卡片,卡片上是一些諸如「講一件你最不快樂的事」「任選一個朋友說說能在他身上學到什麼」這樣的問題,家人輪流擲骰子,對號回答問題。
這個卡片可以親子共同製作,並同時注意尊重他人的原則。
父母說話時的注意事項
節選自《愛在左,管教在右》
1.平時不要用命令的語氣對孩子說話,諸如「給我把杯子拿過來」這樣的祈使句很令人不舒服,請孩子幫忙時要用「請」「謝謝」,身教勝於言教。
2.傾聽孩子時可以適當問「哦,你是這樣想的啊」「那你一定很生氣(傷心、高興)吧」「然後呢」,這樣可以讓孩子繼續說下去,切忌急於給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因為傾訴到最後,可能孩子自己就會理清問題了。
3.啟髮式問題有利於和孩子的溝通。在孩子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時,父母可以問「然後有可能發生什麼?」「你會有什麼感覺」「其他人會怎麼想?」「大家碰到霸道的人會有什麼感覺?會怎麼想?」
4.當孩子提出不同觀點時,父母可以說「可能你是對的,咱們再仔細想想,看看還有什麼可能」「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你有權利這樣想,咱們看看這樣是否可行。」
5.出現了問題后,過兩天直接問孩子「我有件事情想不明白,如果兩個人玩遊戲,一個人作弊,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有個困難,我要做晚飯,你又要我陪你玩,同時做兩件事哪件都做不好,你覺得應該怎麼辦」「你說的可能有道理,但是我不知道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會發生什麼。」
6.不帶抨擊地陳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很生氣,因為我的床上有一條濕毛巾」
7.聊天不是質問,應該問得具體。「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在學校做什麼了?」「跟平時一樣」。完全無效的交流。可以這樣問(根據孩子感興趣的課程)「今天科學(音樂)(美術)課學了什麼?」「你們班級最受歡迎的男生(女生)是誰?」
8.共情和同理心。「我怕明天考不好」「是呀,考試前每個人都會緊張,你主要擔心哪方面呢?」「沒評上班幹部好鬱悶」「是呀,不難過才怪。那你這麼難過,媽媽該做些什麼讓你開心起來呢?」
9.如果和孩子的溝通之門已經關閉,可以用「請教法」
找個生活和工作中讓自己困擾的問題,鄭重其事地向孩子請教,並認真考慮其可行性,和孩子共同討論。這樣可以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和被父母所重視,使溝通之門重新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