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打破死板,學會適應情況
每個人都會身處不同的情況,這種情況對人的制約性很大。善於辦事的人,必須打破死板,學會適應情況,以求穩中求勝。叔孫通最初穿雅潔的儒士服裝去見漢王劉邦,沒想到漢王十分厭惡他這種打扮。於是叔孫通立即更換了服裝,穿著短衣,渾身上下是楚國的打扮。漢王見了大喜。當時叔孫通教一百多個弟子,他不講別的,只講舊時強盜、俠客、壯士怎麼升官發財的故事。儒生們都紛紛抱怨。叔孫通聽到后說:「你們發什麼牢騷,你們難道能打仗嗎?你們等著看我的吧,不要著急。」劉邦一夥,過去都是一些縣鄉小吏或販夫走卒,劉邦就是一個小亭長,他最得意的三大「人傑」,蕭何是一個縣吏,韓信是一個遊民,只有張良一人是貴族子弟,他手下的那些將軍,大多是一些屠夫、吹鼓手之類的市井人物。因此,漢朝初建時,沒什麼規矩,群臣相聚,飲酒爭功,狂呼亂叫,拔劍擊柱,混亂不堪。於是,叔孫通雜采古禮和秦制,制定了以簡易為特徵的漢代禮儀,並建議劉邦採用。劉邦擔心地問道:「這容易執行嗎?」並要求叔孫通把他的學生們叫來演示了一遍。叔孫通那套禮儀,大體上就是由一個傳令官喊一下,再由一個司令官引導一下,排列時分個文武,排個先後。至於穿什麼衣,步子怎麼走,手怎麼放,幾跪幾叩頭之類就沒那麼複雜了。劉邦一看,十分滿意。後來文武百官上朝,就照此行禮,雖然簡單,但也搞得一個個誠惶誠恐,讓劉邦飽嘗做皇帝的味道。叔孫通是儒生,而儒家在禮儀方面的講究是非常之多的,有所謂「禮儀三千,威儀八百」之說,要學會這些東西,沒有幾年,十幾年功夫,根本就不可能。叔孫通根據形勢的變化,改變自己的行為,改革教學內容,並制定新的禮儀,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聰明人。類似的事例說明,依據客觀條件變化,利用思維的靈活性,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情況,反之,也就成了人們常說的「腐儒」了。凡循規矩者,辦事皆不成。為什麼呢?因為這種人腦子缺乏變通的意識。有這樣一個歷史故事:戰國時代,有施氏與孟氏兩家鄰居。施氏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學文,一個兒子學武。學文的兒子去遊說魯國的國君,闡明了以仁道治國的道理,魯國國君重用了他。那個學武的兒子去了楚國,那時楚國正與外邦作戰,見他武藝高強,有勇有謀,就提升他為軍官。施氏也因兩個兒子顯貴,滿門榮耀。施氏的鄰居孟氏也有兩個兒子長大成人了。這兩個兒子也是一個學文,一個學武。孟氏看見施氏的兩個兒子都成才,就向施氏討教。施氏向他說明了兩個兒子的經歷。孟氏回家以後,也向兩個兒子傳授機宜。於是,他那個學文的兒子就去了秦國,秦王當時正準備吞併各諸侯,對文道一點也聽不進去,反而認為這是阻礙他的大業,就將這兒子砍掉了一隻腳,逐出秦國。他學武的兒子到了趙國,趙國因為連年征戰,民匱國乏,已經厭煩了戰爭,這個兒子的尚武精神引起了趙君的厭煩,砍掉了他的一隻胳膊,也逐出了趙國。孟氏見鄰居的兩個兒子與自己的兒子一樣,卻形成兩種結果,就去問施氏。施氏說:「大凡能把握時機的就能昌盛,而斷送時機的就會滅亡。你的兒子們跟我的兒子們學問一樣,但建立的功業卻大不相同。原因是他們錯過了時機,而非他們在方法上有什麼錯誤。況且天下的道理並非永遠是對的,天下的事情也非永遠是錯的。以前所用,今天或許就會被拋棄;今天被拋棄的,也許以後還會派上用場。這種用與不用,並無絕對的客觀標準。一個人必須能夠見機行事,懂得權衡變化,因為處世並無固定法則,這些都取決於智慧。假如智慧不足,即使擁有孔丘那麼淵博的學問,擁有姜尚那麼精湛的戰術,也難保不遭遇挫敗的。」孟家父子聽完這番道理,頓時怒氣全消,並說道:「我們懂這個道理了,請不必再說!」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因時過境遷,重走老路,而導致自己生活不幸的情況發生。曾經有這麼一位婦女,50年代在大學讀書時和一位男同學熱戀了,但是後來這位男同學被劃為右派,遣送到邊疆勞動改造,他們的戀愛關係不得不中斷了。20多年後他們又見面了,這位婦女早已有了丈夫和孩子,家庭生活是愉快而和睦的。但是當她看到這位昔日戀人至今還是孑然一身時,她被同情、追悔的心情支配著,和丈夫離了婚,和這位已經平反改正了的昔日戀人結了婚。但是,這種結合併沒有給她帶來什麼幸福,她反而更加痛苦了,一方面,她背上了對不起原來的丈夫和孩子的「十字架」,這個「十字架」比她過去對昔日戀人的思念和負疚之情還要重許多倍;另一方面,她在重新結婚以後,發現這位昔日戀人的性格、氣質等許多方面和青年時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變化,他們已經合不來了,但是這時,她已經是進退兩難了。這種情況,反映了夢想和現實的矛盾。對逝去的愛情多少有點眷戀之情固然無可厚非,但是不珍惜現在的夫妻之愛、家庭之情就太不應該了。況且,對於「第三者」來說,如果是真正愛自己過去的戀人,也要珍視對方現在的家庭、長遠的幸福,絕不能在舊情難忘的驅使下不顧一切地舊歡重拾。《傅雷家書》中說過:「過去的羅曼史,讓他成為我們一個美好的回憶,作為一個終身懷念的夢,我認為是最明智的辦法。」過去的畢竟過去了,失去的畢竟失去了,「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這才是現實的態度,正確的態度。辦任何事都是這樣,都要從變化的角度來考慮,如果依然按照過去的眼光、想法、辦法來處理,必然要四面楚歌。所以,最好的出發點就是一切面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