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創造傳統
正因為藝術的歷史是一個層層累積型的動態過程,所以,一切有價值的創造都是傳統的延承,都是對傳統的再創造。
一、傳統,不是已逝的夢影,不是風乾的遺產。傳統是一種有能力向前流淌,而且正在流淌、將要繼續流淌的跨時間的文化流程。
對於任何一部具體的作品來說,它只會體現
傳統,而不會凝結
傳統。凝結了的「傳統」,不能傳
之後世,不能統
貫歷史,因此也就不是真正嚴格意義上的傳統。
長期以來,我們的藝術理論對於各種藝術傳統有一種「結殼式」的研究癖好。斬斷了血脈,阻隔了前後,抵拒著下伸勢頭,急急地用僵死的理論、狹隘的興趣、武斷的態度為傳統澆鑄硬殼。於是,這就是傳統,那就是傳統,傳統成了歷史大道旁一個個肅穆的墳塋;於是,正是不斷指點著傳統、呼喊著傳統的人,葬送了傳統。
當代著名的解釋學家伽達默爾指出:
傳統並不只是我們繼承得來的一宗現成之物,而是我們自己把它生產出來的,因為我們理解著傳統的進展並且參與在傳統的進展之中,從而也就靠我們自己進一步地規定了傳統。
《真理與方法》
我國當代學者甘陽也曾指出:
「傳統」是流動於過去、現在、未來這整個時間性中的一種「過程」,而不是在過去就已經凝結成型的一種「實體」,因此,傳統的真正落腳點恰是在「未來」而不是在「過去」。這就是說,傳統乃是「尚未被規定的東西」,它永遠處在製作之中,創造之中,永遠向「未來」敞開著無窮的可能性或說「可能世界」。正因為如此,「傳統」絕不可能只等於「過去已經存在的東西」,恰恰相反,傳統首先就意味著「未來可能出現的東西」——未來的人、未來的事、未來的思想、未來的精神、未來的心理、未來的意識、未來的文化、未來的一切。因此,「繼承發揚」傳統就絕不僅僅只是複製「過去已經存在的東西」,而恰恰是要發前人所未發,想前人所未想,創造出「過去從未存在的東西」。從我們今日來說,就是要創造出過去的中國人不曾有過的新的現代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而所謂「批判的繼承」,也就並不只是在「過去已經存在」的東西中挑挑揀揀,而是要對它們的整體進行根本的改造,徹底的重建。
《傳統、時間性與未來》
二、由此可知,傳統和現代並不嚴格對峙,尋根意識和當代意識並不你死我活。一條在叢山間蜿蜒曲折而終於流到了開闊平原的江流,仍然是這條江流;一個接納、承載了這條江流的開闊平原,仍然也還是開闊平原。我們看到的是在平原上流淌的江流,和流淌著江流的平原,這裡並不存在「要麼江流、要麼平原」這種非此即彼式的選擇。在我們有些理論家心目中,江流只能被平原湮滅,或者,平原只能被江流淹沒。
尋根,是當代藝術家自覺的文化認同。但是尋根不應構成對文化淵源的靜態迷戀,不應把淵源的態勢奉為標尺,來度量流程中的一切階段
。根只是根,淵源只是淵源。以後的發展對於它們,既有遺傳性又有變異性,而變異則是一種廣義的遺傳。
由淵源到流程,由根須到枝幹,每時每刻經歷著選擇,選擇的積累便構成它們的生命。一切生命均非預定,一切本質顯現於存在之後。過去無法決定今天和將來,每走一步,都在即時地構建著生命
。任何悠久的民族文化,都不可能採取單一的選擇,單一的選擇不是真正的選擇
。
三、延續傳統,不是靠已有文化的擁堆,也不是從藝術遺產中抽繹精華拼接,而只能靠具有傳統文化精神的現代藝術家的個人創造。文化的梳理、堆壘、普及,都不能直接釀發創造。藝術的創造,只能依仗天才。
歷史上,一切最出色地創造了傳統的藝術家,卻都不會著力地論證和呼籲傳統,而只是依憑著自己的天性素質自由流瀉。一個能夠自由流瀉自己天性的藝術家是不可能沒有傳統意識的,因為他要尋找自由就必須先要尋找到自己,要尋找到自己就必須尋找到自己的時空立足點
,他比周圍所有的人都更懂得腳下的大地。一個能夠自由流瀉自己天性而又能引起廣泛社會感應的藝術家更不可能沒有傳統意識,因為他的厚重廣納,他的備受歡迎,都是心理層累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激揚藝術自由,扶持藝術天才,其實也就自然而然地激揚和培植了傳統。
四、對中國藝術傳統的優劣品評,沒有絕對意義。作為一種歷史過程來看待,幾乎每一點,都功過相咬,優劣互補。中國藝術的柔性精神、中和之美、和諧追求、寫意風致,比之於西方,處處都有令我們驕傲的理由,但也處處都有使我們羞愧的根據。因此,不必有誰來論定中國藝術何處為瑕,何處為瑜,何處該取,何處該舍。這樣做,既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又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對創作實踐並無補益。投入創造,許多難定的標尺自會明朗;投入創造,許多看似簡單的問題又並不簡單。
有人說,不辨優劣,何言創造?我們說,離開創造,無所謂優劣。不難看到,因為疲於創造,許多被反覆論證的民族藝術的優良品性,也已漸趨黯淡、令人厭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