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詩人、作家。
在西方哲學史上,尼采是最不能忽略的人物,也是最富有爭議的人物之一。由於觀點和立場不同,人們對他毀譽不一,對他的思想做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不僅如此,尼採的思想由於採取了獨特、強勁、充滿隱喻和矛盾,甚至是「瘋癲」的獨白形式,因此,還常常遭到誤解,以致波達赫說:「尼採的生平和著作是近代文學史和思想史上受到最嚴重曲解的現象。」
尼采生平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尼採的父親是威廉四世的宮廷教師,他曾執教過四位公主,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寫過神學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師。幼兒時期的尼采是個沉默的孩子,兩歲半時才學會說第一句話。
1849年,尼採的父親患病逝世,次年兩歲的弟弟夭折,從此尼采便成長在一個只有女性成員的家庭里。祖母對於其波蘭貴族家族史的灌輸對尼采貴族情結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自幼相信自己有著波蘭貴族血統並為此而感到自豪。但是尼采並沒有忘記父親,他希望以父親為榜樣成為一名牧師,因此他時常給夥伴們朗誦聖經里的某些章節。
1854年,他就讀於南堡文科中學,對文學與音樂極感興趣。
1858年,進入普夫達中學,這個學校課程都是古典的,訓練很嚴格。可是尼采卻難以接受這種新生活。這時的他除了理智的發展有著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也已經成為他感情生活的寄託。尼采幼年曾受教於當時普魯士最好的女鋼琴家。
1864年,尼采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第一學期結束,便不再學習神學。尼採在修養和氣質上更像是一名貴族,所以他對平民政治不感興趣,而且他從沒想過要過一種安寧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會對有節制的歡樂和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
1867年,尼采被征入伍,從馬上摔下,造成重傷。次年因傷退伍,並與瓦格納結識,隨後的幾年中瓦格納和妻子成為尼採在藝術和理智方面的良師益友。
1868年,他的導師李謝爾思向巴塞爾大學推薦他,並第一個向世間預言尼采是位天才。1869年2月,年僅25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在巴塞爾,他結識了許多年長和年輕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藝術史學家雅各布波克哈特。
1869年4月,尼採獲得了瑞士國籍,從此成為瑞士人。同年5月,尼采初次到瑞士盧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訪了瓦格納。同月28日,他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職演說,題為《荷馬和古典語言學》。
1870年,傳來了德法開戰的消息,尼采主動要求上前線。同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爾大學講壇。他結識了神學家弗蘭茨奧弗爾貝克,兩人很快成為摯友並共居一所住宅。
1872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專著《悲劇的誕生》。這是一部傑出的藝術著作,充滿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學作品,充滿了反潮流的氣息。
1873年,尼採的《希臘悲劇哲學》片斷,以未完成的手稿出版。
1874年,尼采完成了《不合時宜的思考》的第二部分《論歷史對生命的損益》、第三部分《教育家叔本華》。在這部作品中,他猛烈抨擊各沙文主義大學。
1876年,尼采完成了《不合時宜的思考》的第四部分《理查瓦格納在拜羅伊特》。在這部作品中,他稱瓦格納為齊格弗里德,「他從不知道害怕為何物」,甚至把瓦格納稱為惟一真正藝術的奠基人。
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開始了十年的漫遊生涯,同時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後一部分。尼採在這部著作中闡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恆輪迴」的思想。這是他的兩個主要思想體系中的一個。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跡天涯時寫下的箴言、警句、辭條彙集起來,組成了兩個集子:《善惡的彼岸》(1886年)和《道德的系譜》(1887年)。在這兩個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毀陳舊的道德,為超人鋪平道路,但是他陳述的一些理由卻難以成立。此外,這兩個集子中所闡述的倫理學體系還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充滿刺激性的誇張。在尼采發瘋的前夜,《瓦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看那這人》、《尼采反駁瓦格納》一氣呵成。它們寫得標新立異,很有深度。但同時這些書也具有聞所未聞的攻擊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噓。
1889年,尼採的災難降臨了。長期不被人理解的他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被朋友帶回柏林。尼采進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學精神病院。
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1897年4月,因母親去世,尼采遷居到位於魏瑪的妹妹伊麗莎白的家中居住。在尼採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終是他的溫暖的避風港,作為這個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員始終圍著他轉,無微不至地關懷他,精心呵護他,盡量滿足他的一切願望。但尼採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捨棄了這一切,像個苦行僧一樣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中飄泊遊盪,忍飢挨餓,沉思冥想。
1990年8月25日,尼采與世長辭,享年55歲。
尼采著作
尼採的主要著作有:
《悲劇的誕生》(1872)
《悲劇的誕生》一書,最獨特之處是對古希臘酒神現象的極端重視。這種現象基本上靠民間口頭秘傳,缺乏文字資料,一向為正宗的古典學術所不屑。尼采卻立足於這種不登大雅之堂的現象,把它當作打開高雅的希臘悲劇、希臘藝術、希臘精神之門的鑰匙,甚至還從中提升出了一種哲學。那麼,他憑藉什麼來理解這種神秘現象的呢?
只能是憑藉猜測。然而,他不是憑空猜測,而是根據自己的某種體驗,即所謂的「一種被確證的、親身經歷的神秘主義」。對於這一點,尼采自己有清楚的意識。還在寫作此書時,一個朋友對他的酒神理論感到疑惑,要求證據,他在一封信中說:「證據怎樣才算是可靠的呢?有人在努力接近謎樣事物的源頭,而現在,可敬的讀者卻要求用一個證據來辦妥全部問題,好像阿波羅親口說的那樣。」在晚期著述中,他更明確地表示,在《悲劇的誕生》中,他是憑藉他「最內在的經驗」理解了「奇異的酒神現象」,並「把酒神精神轉變為一種哲學激情」。
《朝霞》(1881)
《朝霞》分為五卷,每卷分為長短不同的章節,少則只有一兩行,多則一兩頁,甚至偶爾長達三頁以上。該書比較詳細的部分,特別是前三卷,有點像隨筆式的短文,其思想素描與其說是巨細無遺的,不如說是鉤玄提要的。在接下來的討論中,特別是在第四卷中,每段要更短一些,帶有聖經經文的思想風格。寥寥幾個句子甚至單獨一個句子構成濃縮的和凝練的格言,好像壓縮甚至過度壓縮的短文。
《快樂的科學》(1882)
《快樂的科學》在尼採的一生中處於中心的位置,它也是尼采採用哲學的敘述方式最成功的嘗試。身為哲學家的尼采與科學對立,又以哲學家的身份抗拒藝術,同時也抗拒哲學家的語言。尼采處在藝術和科學的彼岸,為這個主題傾注了持續不斷的熱情,這部作品正是這種熱情的成果。本書提供了一種新的人類精神中關於科學和藝術問題的解決辦法,尼采並不是要壓抑和抑制科學和藝術,而是將二者置於一個美化的領域使之共存。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83)
尼采這樣評價自己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佔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給予人類的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饋贈。這部著作發出的聲音將響徹千年,因此它不僅是書中的至尊,真正散發高山氣息的書――人的全部事實都處在它之下,離它無限遙遠――而且也是最深刻的書,它來自真理核心財富的深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個吊桶無不滿載金銀珠寶而歸。這裡,沒有任何『先知』的預言,沒有任何被稱之為可怕的疾病與強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謂教主在佈道,從不要無故傷害自身智慧的角度著眼,人們一定會首先聆聽出自查拉圖斯特拉之口的這種平靜的聲音的。『最平靜的話語乃是狂飆的先聲;悄然而至的思想將會左右世界。』」
《看哪!這人》(1888)
這篇書名取自《聖經》,傳說耶穌蒙難前頭戴荊冠,身披紫袍,受盡**和嘲弄。當時羅馬帝國駐巴勒斯坦總督彼拉多指著耶穌對眾人說:「看哪這人!」這裡尼采以耶穌自比。
這本書可以認為是尼采以主要著作為線索對自己的思想主張的獨特描述,似乎就是作者對後世的一種表白,一種交待。他本人對這篇獨一無二的自述相當看重。為些,他特意擬了對德皇威謙二世和俾斯麥首相的兩篇信稿,從那裡我們可以看出尼采當時之狂妄和他入世之心何等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