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俄國

十九 俄國

俄國在十八世紀前,舍民謠(Bylina)外,幾無所謂文學。其初為蒙古所侵,繼復苦於苛政,故民氣消索,無歡愉之音。又其宗教最足為文化阻梗,蓋俄國奉希臘宗,自稱正教,與歐洲諸邦不相系屬。政教當局,熱中衛道,欲以莫斯科為聖教中樞,自命為第二東羅馬。拒西歐旁門之教化,唯恐不嚴,收束民心,俾定於一。以舊本聖書為人天根本指要。有研求學問者,即是我慢。詩歌則多含異教思想,為罪惡種子,故雖民間謳歌,亦在禁列。其嚴厲之教,殆較歐洲中世尤甚焉。及文藝復興,各國悉被其澤,並自振起,俄國則略無影響。間有一二先覺,亦悉被教會誅夷。直至十八世紀,彼得一世改革國政,西歐文化始漸漸流入。又以古文不適於用,改作字母,除教儀外悉用之,由是文學稍興,至十九世紀乃極盛也。

十八世紀上半有Lomonosov,由政府派遣學於德國,乃仿Gottsched派為詩。Sumarokov則多作戲曲,稱俄國之Racine。加德林二世初受法國思想感化,提倡學藝甚力,自作喜劇數種,並編月刊以論藝文。一時詩人輩出。Derzhavin以淺近語寫優美之情景,為後世所重。Fonvizin(1745-1792)以日常生活作喜劇,俄國戲曲,至是乃完成,且多寫實之風,亦實開Puschkin之先路者也。Karamzin(1766-1826)為俄國第一史家,嘗仿《哲人尺牘》作書一卷,述歐洲自由思想。又作小說,雖頗染當時感情主義(Sentimentalism),而感化之力至大。其一曰Liza,言農女愛一貴家子,終為所棄,赴池而死。一時人心大震,至有自莫斯科馳赴其地,求所言池,憑弔Liza者。俄國農奴制度,久致識者不滿,Radischtchev仿Sterne,作《莫斯科紀行》,力暴其惡,至以是得禍。Karamzin所著書,亦多寓微旨。至十九世紀中Turgenjev之《獵人隨筆》出,而國人之同情,益因以感發,奴制乃終廢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近代歐洲文學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近代歐洲文學史
上一章下一章

十九 俄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