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大同鏖兵
「滿清韃子是死狗,要著沒有打著有,」記得當時軍兵報告阿濟格可能縋城逃出大同城時,自己還幽默地說過這麼兩句話。
他知道阿濟格逃回北京之後,必定強詞奪理誣告自己,於是,立刻讓書吏寫了一份情況說明,將阿濟格等人在大同的種種劣跡尤其是這次公開搶掠官眷的行為寫上,派人將之送到了京城,交給了攝政王府。他覺得,貴為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必定會秉公處理此事。
實際上,姜鑲還是高估了攝政王多爾袞。阿濟格狼狽地逃回京師之後,惡人先告狀,鼻涕一把淚一把向多爾袞說,自己發現了姜鑲的種種不端行為進行了規勸,其不但不聽還要派兵殺自己滅口,因此逃回來向朝廷報告。因為江西、廣東降將的叛清歸明,多爾袞現在對漢將的舉動分外敏感。心裡,已經對之動了殺機。
在收到姜鑲的信后,多爾袞的殺機更重了。姜鑲在信中說,鑒於新娘已經被帶回去一個時辰,怕時間稍長貞節不保,自己就動用了一些兵丁嚇唬了一下英郡王。雖然做法欠妥,畢竟救出了新娘,避免了一場悲劇的發生,免得人們議論朝廷重臣,影響朝廷威信。
「強詞奪理,欲蓋彌彰。」多爾袞把信遞給范文程,怒氣不息地說。在他看來,朝廷高官乃至旗主臨幸民女乃至下屬的妻子,下面應該感到慶幸,就像當初多鐸把范文程的老婆搶回府里睡覺一樣,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不過因為范文程的老婆已經徐娘半老,范文程又是皇太極的謀臣,多鐸少不更事才進行了制止,讓其接了回去。
范文程知道多爾袞的心思,自己的哥哥有了過失,自己作為攝政王可以處罰,包括降爵、罰俸、責令面壁思過、圈禁皆可,但是,容不得下屬說三道四,指手劃腳,更不能有大不敬的行動。姜鑲認為天大的事兒,在滿洲貴族眼裡就不是事兒,其這樣做就是犯上作亂。他斟酌了一下,小心翼翼地說:「現在是敏感時期,此事最好隱忍不發。等有可以正大光明的理由時,再一併進行處理,以堵天下人口舌。」
多爾袞點點頭,暫時壓下了此事。
這年冬月,蒙古喀爾喀部騎兵越過長城南下襲擾邊境。過去,蒙古騎兵襲擾明朝邊境是家常便飯。此刻,多爾袞卻害怕內憂外患一齊爆發。因此,指派自己的哥哥英親王阿濟格、端重親王博洛、承澤郡王碩塞、多羅郡王瓦克達等人統兵前往大同,對外宣稱是協助當地駐軍戍守,抵禦喀爾喀部騎兵襲擾邊境,並命令大同籌備糧草。
姜鑲得到消息,認為阿濟格等人統兵前來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個蒙古犯邊竟然派來四家親王郡王,尤其是由阿濟格擔任統帥,肯定是來者不善。刀已經架在脖子上,不得不採取行動。於是,乘阿濟格尚未到達,清廷宣、大總督耿焞等人出城檢驗糧草的機會,突然關閉城門,宣布「割辮反清」,並派人分赴附近各州縣號召反正。
此時已經貴為「皇父攝政王」的多爾袞聞報之後,採用剿撫並用的手法,一面加派多羅親王滿達海前往山西,除留下阿濟格領兵圍困大同之外,其餘親王郡王分別統兵攻克大同附近州縣,切斷其與該城的聯繫。另一方面親自寫信給姜鑲,解釋派兵到大同是為了防止蒙古騎兵,你想必是誤會了朝廷的意思。今天把事情說開,希望停止魯莽行動,朝廷既往不咎,照舊恩養。
姜鑲早就看透了多爾袞的伎倆,把自己降清四五年以來為清廷所做的貢獻講述一遍,指責清廷有功不賞,一味苛刻索取數落個遍。
多爾袞看了來信,知道招撫無用,命令阿濟格揮兵猛攻。阿濟格新仇舊很,指揮紅衣大炮猛轟大同。怎奈大同城牆又高又厚,城門裡外三重,清兵攻擊受挫,戰況膠著。
哥哥姜讓是延綏鎮總兵,弟弟姜瑄為陽和副總兵,皆有城市防守經驗。弟兄三人團結一心,晝夜巡城,弄得阿濟格一籌莫展。
多爾袞不信這個邪,順治六年(永曆三年,魯監國四年)二月以「皇父攝政王」身份親自出動,「御駕親征」。從順治元年其統兵進入北京城之後,幾年來都是指揮著別的宗室出戰,自己從未離開過京城。此次不顧群臣勸阻,親自來到大同城下,多次親自部署攻城無效,便讓人向城內多射書信,號召城內軍民迷途知返,綁縛姜鑲弟兄開城歸降,朝廷必將重重封賞。
正當多爾袞一籌莫展之際,又有一條凶訊傳到前敵,豫親王多鐸身患天花重症,藥石無效,危在旦夕。多爾袞聽了,心驚不已。對於這個同母小弟,多爾袞分外關切。因為皇太極登上汗位賜死自己和阿濟格、多鐸的生母大妃烏拉那拉氏時,哥哥阿濟格已經21歲,自己14歲,小弟多鐸只有12歲。沒有了親生父母的庇護,自己和小弟不知受了多少白眼和冷落。尤其是自小頑劣的小弟,更是受了不少委屈。所以,他一直都在為小弟遮風擋雨。小弟也不負期望,對他忠心耿耿,在其與豪格爭奪皇位時義無反顧要為他兩肋插刀。
他放下大同之事,飛馬回京。但是,多鐸終究未等到見其一面就一命嗚呼,時年三十五歲。處理完多鐸的喪事,返回大同之前,他代表朝廷連發詔令,命令濟爾哈朗、譚泰儘快從湖廣和江西回京,參加圍剿大同。他覺得是姜鑲的叛變使得自己親往前敵,致使未能見上小弟的最後一面。現在,他恨姜鑲等人已經恨到了骨子裡。為鎮壓山西的叛亂,他幾乎傾盡了全國之力。
第二次回到大同,多爾袞對這座堅城依然是老虎吃天——無處下嘴,只好採用斷其糧草,圍困待變的老方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