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章 善惡都不執著
有個時候,婆耆沙尊者與他的老師尼拘律迦波尊者住在阿羅婆的阿伽羅婆奢塔廟之中,那時婆耆沙尊者是剛出家不久的新學比丘(比丘解釋:受持具足戒的男出家人;具足戒解釋:受持如來制定的所有戒律,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婆耆沙尊者平時除了靜坐禪修外,他主要的工作就是看守好塔廟。
那時,尼拘律迦波尊者中午外出化緣飯食用餐后,就直接回到塔廟中自己的住處靜坐禪修,有時傍晚從住處出來走走,有時第二天早晨從住處出來走動,根本就不管塔廟中的任何事務,塔廟中的所有事務都由婆耆沙尊者負責處理。
婆耆沙尊者長時間的處理塔廟中的事務,卻發現尼拘律迦波尊者什麼都不管,只顧自己修行,就非常的不滿,甚至於有點生氣,他想:「我的老師尼拘律迦波尊者,怎麼什麼都不管呢?他只顧自己修行,中午化緣用餐后就回到自己的屋子靜坐禪修,他連自己的屋子都不打掃,我每天都要打掃整個塔廟,還要處理塔廟裡的事務,他怎麼都不來幫一幫我,簡直就把我當成了傭人,把塔廟當成了旅館。他怎麼能夠這樣呢?不行我得提醒他要處理塔廟的各項事務,不然我自己的修行時間就會變少的。」
婆耆沙尊者轉念一想:「我剛才責怪老師的想法是錯誤的,我已經生起了不如意、反感、怨恨、憤怒的煩惱,我要立刻除去這些煩惱,老師有更多的修行時間,我應該歡喜,應該為他高興的,怎麼能夠怨恨他呢?
我不應該生起快樂與痛苦,開心與憤怒的念想,我已經出家了,就不應該再挂念家中的那種喜怒哀樂的感受。有家才會有貪慾、渴愛、不如意、反感、怨恨、憤怒、無智愚痴、憂愁、嫉妒、內疚、悲傷、苦悶、憂慮、恐怖、絕望等等喜怒哀樂的感受,我剛才將塔廟當成了自己的家,所以才會怨恨老師,我應該放下自己內心的執著和挂念。
無論在什麼地方都不生起慾望,沒有貪慾、渴愛,不被喜怒哀樂擾亂內心,能夠讓內心保持平靜、寧靜狀態的出家人,才是真正的比丘。
大地孕育承載和上天虛空覆蓋的一切事物都是隨時在變化,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恆保持不變,無法永遠擁有的。物質事物是會衰敗、滅亡、消失的,物質身體是會生病、衰老、死亡的,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思想、見解、念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是會消退、滅沒、消失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解釋,見第一百八十八章;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解釋,見第一百八十九章),由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生起的感受是會消退、滅沒、消失的。
明白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空法理的修行者,就不會執著和挂念任何事物,就會讓內心安住在平靜、寧靜的狀態中(無常解釋:無法長久的保持不變,隨時在變化,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恆保持不變,無法永遠擁有),所謂「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說:世間一切的事物都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恆保持不變,無法永遠的擁有,世間一切的事物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世間一切的事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無法保持完全相同的狀態。簡單的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隨時在變化,這就是空。
世間的眾生對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接觸到的事物執著和挂念,就會被這些他們所見、所聞、所接觸到事物引發生起的念想、思想、見解束縛捆綁,他們就會被這些念想、思想、見解導致的貪慾、渴愛、不如意、反感、怨恨、憤怒、無智愚痴、憂愁、嫉妒、內疚、悲傷、苦悶、憂慮、恐怖、絕望等等的煩惱和痛苦拷打、折磨、煎熬。
滅盡貪慾、渴愛,不被慾望擾動內心,不被煩惱和痛苦污染,內心清凈、平靜、寧靜的修行者,就是世間的聖者。那些執著和挂念眼睛與看見的物質事物,耳朵與聽到的聲音,鼻子與聞到的氣味,舌頭與嘗到的味道,身體與觸摸感覺到的觸覺、領納到的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內心與想到的念想、思想、見解,並由眼睛與物質事物,耳朵與聲音,鼻子與氣味,舌頭與味道,身體與觸覺、或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內心與念想、思想、見解,生起貪慾、渴愛、憤怒、無智愚痴、喜怒哀樂等等煩惱和痛苦的眾生,他們已經站立在惡法、邪法、束縛法之上,他們離善法、正法、解脫法越來越遠。
相反的那些不執著和挂念眼睛與看見的物質事物,耳朵與聽到的聲音,鼻子與聞到的氣味,舌頭與嘗到的味道,身體與觸摸感覺到的觸覺、領納到的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內心與想到的念想、思想、見解,沒有由眼睛與物質事物,耳朵與聲音,鼻子與氣味,舌頭與味道,身體與觸覺、或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內心與念想、思想、見解,生起貪慾、渴愛、憤怒、無智愚痴、喜怒哀樂等等煩惱和痛苦的修行者,他們就已經站立在善法、正法、解脫法之上,他們離惡法、邪法、束縛法越來越遠,他們的身體行為做善事,口說善言,內心生起善念,或者他們的身體行為、口說言語、內心念想保持平靜、寧靜的狀態,既不做惡行、不說惡言、不生惡念,也不做善行、不說善言、不生善念,這種善惡行為、言語、念想都不生起的修行者才是真正的比丘,因為他們不被善惡的事物所束縛捆綁,他們已經從善惡的兩極中解脫出來。
這些真正的修行者,他們能夠長久的讓自己的內心安住在平靜、寧靜的狀態之中,沒有善惡念想、思想、見解的生起,沒有妄想、幻想,沒有慾望、追求,沒有愚痴與智慧的分別,這種內心完全融入寂靜、平靜、寧靜狀態,沒有任何煩惱和痛苦的境界就是進入寂滅涅槃的道路。如來講說各種修行方法的核心就是讓修行者的內心進入這種平靜、寧靜的狀態。長久的讓內心保持這種平靜、寧靜的狀態,就能滅盡一切的煩惱和痛苦,從生死輪迴中徹底的解脫出來,最終到達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執著,沒有挂念,沒有念想的涅槃彼岸(生死輪迴解釋,見第五百七十八章)。
這時,婆耆沙尊者說偈言:
「思快不快者,
舍諸著家念,
不欲住何處?
離欲之住處,
無有欲之思,
此則是比丘。
地載空所覆,
世間諸一切,
悉是無常老,
有智悟住靜。
人見聞觸思,
皆悉依執著。
除此依慾念,
無污無染者,
是云為牟尼。
凡常者易陷,
六觸之依著,
不法之覺想,
此等不行往,
任何之部類,
不生念想者,
善惡皆不執,
此則是比丘。
長夜心寂靜,
無妄無慾念,
賢達寂靜道。
牟尼導寂靜,
以滅除煩惱,
恆行寂靜道,
終達涅槃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