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

在馬紹爾群島東南、索羅門群島東北方向,北緯3度38分至南緯2度67分、東經172度99分至176度84分之間,有一串呈西北—東南走向,綿延800公里的環礁群。1788年6月20日,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夏洛特」號發現了其中最大的塔拉瓦環礁,船長托馬斯·吉爾伯特便以自己的名字為隨後接連發現的一系列環礁所組成的群島命名。

吉爾伯特群島橫跨赤道,由塔拉瓦、馬金、阿帕瑪瑪等16個珊瑚礁組成,總面積約281平方公里。諸島土壤貧瘠,因雨水沖刷缺乏植被,但其珊瑚砂地質和平坦的地形非常適宜修建機場。1892年,英國人將其歸入「英屬吉爾伯特及埃利斯群島」管轄。

戰前最後一次人口統計表明,島上有土著26000人,另有白人和華人約100人——世界凡人群處皆有華人——人口密度為太平洋各群島之冠。因處於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海上交通線上,群島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第三天,1941年12月10日,日軍第四艦隊下屬橫須賀海軍第六特別陸戰隊一部,在松尾景輔少佐率領下登上了馬金和塔拉瓦環礁,當地少許英國行政官員聞風而逃。戰爭初期,交戰雙方對偏遠一隅的吉爾伯特群島均缺乏足夠重視。日軍僅將此處當成一個偵察飛行中轉站,在馬金環礁建立了一個水上飛機基地,在塔拉瓦及以西的諾魯島修建了機場。1943年初,日軍機場陸續投入使用,對美澳海上交通線構成了重大威脅。盟軍當然不能置之不理,只是當時還顧不過來。

1942年7月,華盛頓頒布了「瞭望塔計劃」,其第一階段任務是奪取日軍佔據的圖拉吉和正在修建機場的瓜島。為分散日軍注意力,尼米茲上將精心策劃了一系列佯動。其中之一,就是攻擊吉爾伯特群島最北端的馬金環礁,這一任務交給了海軍陸戰隊第二突擊營。

因為由埃文斯·卡爾森中校一手組建,第二突擊營又稱作「卡爾森突擊營」,他們在中途島戰役時已經亮過相。卡爾森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1912年,年僅16歲的他主動輟學,虛報年齡參加了美國陸軍,1916年服役期滿后以上士軍銜退役。幾個月後,卡爾森再次恢復現役,參加了美國對墨西哥的軍事行動。1917年4月,美國參加一戰,卡爾森隨遠征軍前往歐洲,以軍事觀察員身份觀摩了法國的多次戰鬥,並因負傷獲得過紫心勳章,同年5月晉陞少尉,12月晉陞臨時炮兵上尉。1919年,他二度從陸軍退役。3年之後,厭倦了推銷員工作的卡爾森第三次應徵入伍,成為海軍陸戰隊一名二等兵。因曾經在陸軍中擔任過軍官,他後來被送入候補軍官學校學習。1923年,重回部隊的卡爾森成為一名海軍陸戰隊少尉。

曾三度來華的卡爾森似乎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1927年,他以海軍陸戰隊第四團情報官的身份到上海服役,當時的頂頭上司就是大家熟悉的范德格里夫特。之後,卡爾森到北平東交民巷使館區出任副官,同時開始學習中文。回國之後,卡爾森在1930年參加了清剿尼加拉瓜游擊隊的戰鬥,在一次夜襲中成功將敵擊潰,因功晉陞上尉軍銜,成為陸戰隊少數具有實戰經驗的游擊專家之一。二度來華在北平領事館服役,再度回國之後,卡爾森幸運出任了總統喬治亞州溫泉公寓衛隊副隊長,與羅斯福總統建立了不錯的私人關係。不過老酒認為,他跟總統的關係肯定沒有哈爾西鐵。要不開戰時,人家哈爾西都已經是海軍中將了,卡爾森還不過是個蹩腳的陸戰隊少校。

中國全面抗戰爆發之後,1937年7月,卡爾森以保護美國僑民為由三度來華,任使館參贊和駐上海海軍武官處情報官。此次來華之前,羅斯福與他進行了長談,要他直接寫信向自己彙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在目睹了「八一三」淞滬會戰之後,卡爾森對中國軍民的抗日鬥爭深表同情。隨後,他閱讀了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對中國共產黨產生了濃厚興趣。經美國亞洲艦隊司令官哈里·亞納爾上將批准,卡爾森以軍事觀察員的身份前往共產黨的抗日根據地進行考察。其間,他先後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中共高層。出於對中共抗日武裝的好感,卡爾森與朱德、劉伯承等中共將領結下了深厚的個人友誼。他接觸過的中共軍政、文化界人士有鄧小平、徐向前、聶榮臻、賀龍、葉劍英、左權、林彪、薄一波、陳賡、陳錫聯、徐海東、彭真、呂正操、史沫特萊、丁玲、周立波、劉白羽等。

雖然也曾與國民黨高層蔣介石、宋美齡、孔祥熙、馮玉祥、何應欽、閻錫山、程潛、李宗仁、孫連仲、蔣鼎文、鄧寶珊、馬占山、陳公博等有過接觸——這對一個小小的美國陸戰隊上尉無疑是非常風光的——但卡爾森還是對共產黨的游擊戰術最感興趣,認為它是使日軍裝備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的最佳作戰方式。共產黨軍隊的訓練方法、犧牲精神、道德規範給卡爾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對共產黨軍隊配備政委的做法尤為推崇。在目睹了日軍在中國的種種暴行之後,卡爾森形成了自己堅定的抗日主張。他甚至用美國銀行的旅行支票購買債券,以示對邊區的支持。他還通過史沫特萊把一些債券送回美國換成美元,捐給中國為傷兵籌款的醫藥救濟基金會。在晉察冀邊區,他見到了自家近鄰白求恩大夫。卡爾森在蘇區的考察歷時8個月,行程超過3000公里,其間3次穿越日軍封鎖線。

回國之後,卡爾森開始旗幟鮮明地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他呼籲美國應該立即停止對日本的戰略物資供應,對中國提供更多援助。他還出版了在中國的見聞錄《中國雙星》,公開支持和宣傳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這一做法嚴重違反了美國軍人不得干政的傳統,遭到軍方保守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1938年9月16日,卡爾森接到了不得在公開場合發表類似言論的正式命令。經過一天的思索,卡爾森索性在第二天脫下軍裝,退出現役。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3年裡,他堅持不懈地就自己在中國的經歷發表演說,撰寫文章,為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奔走呼號,「譏笑、批評、攻擊都不能使我屈服」。

隨著美日關係日趨惡化,1941年1月,卡爾森公開警告國人:日本將會對美國發起突然襲擊,太平洋戰爭隨時可能爆發。當年4月,他申請歸隊獲准,被授予陸戰隊少校軍銜。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卡爾森、羅斯福總統的大兒子詹姆斯·羅斯福上尉和一戰時期美國的戰鬥英雄威廉·多諾萬——他後來出任美國戰略情報局首任局長——聯名向總統提議,成立一支隸屬海軍陸戰隊的游擊部隊,用於滲透到敵占區開展特種作戰。1942年1月,詹姆斯上尉正式上書海軍陸戰隊總司令托馬斯·霍爾庫姆少將,提議建立一支類似英國突擊隊和中國敵後游擊隊那樣的特殊部隊,專門執行突擊登陸任務。其實詹姆斯能夠成為軍人,還是頗費了一番周折的,因為他的扁平足並不符合徵兵條件。後來,他搬出了總統父親,極力說服徵兵者相信自己的扁平足不會妨礙執行任務。參軍后的詹姆斯獲得了一項特權,可以不穿軍靴,而是穿運動鞋走上戰場。

對詹姆斯的提議,霍爾庫姆一點兒興趣都沒有。他自豪地認為,自己手下每一名陸戰隊員都應該具備那種能力。但詹姆斯畢竟是總統的親兒子,在可能包括羅斯福本人在內的高層壓力之下,霍爾庫姆最後勉強同意編組兩個突擊營。第一營營長就是綽號「紅鬍子」的梅里特·埃德森中校,就是在瓜島血嶺大出風頭,讓那條山嶺因此改名「埃德森嶺」的那位。第二營營長就是剛獲晉陞的卡爾森中校。

1942年2月,卡爾森和副營長詹姆斯少校從7000名志願者中遴選1000人組建了第二突擊營。這個營在訓練、軍容等方面都深受中國共產黨軍隊的影響。借鑒共產黨軍隊政治思想工作經驗,卡爾森提出每名戰士必須知道自己為何而戰。他在官兵中經常提到「Gung-ho」一詞,它後來成為一部電影的名字。這個詞譯成中文,大意是「工合」或「幹活」,第二營因此被很多人稱為「工合營」。卡爾森對它的解釋是拉近官兵之間的距離,因為共產黨軍隊中官兵是沒有高低之分的。他還在營里建立了「公開談話制度」,對士兵進行政治教育並接受他們的批評,要求軍官放棄特權和士兵同吃、同住、同戰鬥。在聖克萊門特島進行了短期訓練后,卡爾森率第二突擊營於5月17日抵達珍珠港前線。

5月25日,卡爾森接到了第一次作戰任務,率下屬C連、D連前往中途島,抗擊日軍可能發起的兩棲登陸。南雲艦隊4艘主力航母在戰鬥中折戟沉沙,使得日軍登陸部隊一木支隊連中途島的影子都沒看見就打道回府。未與日軍交戰的第二突擊營毫無損失,也談不上有什麼功績。中途島戰役結束后不久,卡爾森率部於7月返回珍珠港,但很快就接到了新任務:出擊千里之外的馬金環礁,殲滅島上日軍,摧毀軍事設施並搜集情報,儘可能將日軍注意力從瓜島和圖拉吉引過去。為確保行動出其不意,美軍決定用2艘潛艇運送部隊。C連和D連剛從中途島歸來,卡爾森決定帶已休息多時的A連和B連執行任務。

就在陸戰一師登陸瓜島次日,8月8日,美軍潛艇「鸚鵡螺」號、「舡魚」號悄然駛出了珍珠港,向西南方向的遙遠目標進發。美軍選擇出動這兩艘潛艇,有三大原因:一是其排水量達2700噸,具備超長續航能力;二是兩艇提前進行過運輸部隊的改造,如除保留魚雷管中的魚雷,其他魚雷都被卸載,騰出空間架起了上下床鋪以運送更多裝備和兵員;三是它們各有兩門152毫米甲板炮,必要時可以為登陸部隊提供炮火支援。

在中途島戰役中被老酒喻為「酸辣雞蛋湯」的「鸚鵡螺」號及其艇長布羅克曼少校,是咱們的老熟人了,「舡魚」號艇長傑克·皮爾斯少校還是初次見面。突擊編隊指揮官是坐鎮「鸚鵡螺」號的約翰·海恩斯中校。除了潛艇原有水兵,兩艇共搭載了211名陸戰隊員——13名軍官和198名士兵。

海上航行需要持續整整8天。潛艇本身空間有限,現在又裝上這麼多人員、裝備,生活環境極度惡劣。8月16日上午,「鸚鵡螺」號率先抵達馬金環礁附近海域。海恩斯中校伸出潛望鏡進行遠距離觀察,主島布塔里塔里島上似乎並無異常動靜。黃昏時分,「舡魚」號前來會合。海恩斯下令次日凌晨陸戰隊員乘橡皮艇上岸。按照計劃,突擊隊員將在狹窄的布塔里塔里島靠海一側、烏基昂貢岬東北8公里處上岸,此處位於日軍駐地側后。美軍兩個連將從兩個地點登陸,兵分兩路夾擊日軍。

當時日軍在吉爾伯特群島駐軍很少,僅有海軍第五十一警備隊下屬馬金派遣隊的90名官兵,大部分駐紮在布塔里塔里島,指揮官是金光久三郎。接到瓜島戰役打響的消息,金光特意下令加強戒備。幾天前,島上得到了幾挺7.7毫米機槍,金光下令在椰子樹上建起了瞭望棚,組織手下加緊訓練,構築簡單防禦工事。他還規定所有人員必須凌晨3時起床,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

但是,美軍一直沒來,金光繃緊的弦漸漸鬆弛下來,他覺得有些意興索然。8月16日晚,他破例組織島上官兵和當地居民舉行了一場晚宴,慶祝帝國海軍在「薩沃島海戰」中的輝煌勝利。酒足飯飽的日軍返回駐地,酣然入睡之時,美軍的登陸在暗夜的掩護下已經悄然而至。

當晚,天降暴雨,登陸海域風高浪急。卡爾森中校當機立斷,命令兩個連在同一地點登陸。陸戰隊員分乘19艘橡皮艇向預定登陸點駛去。17日凌晨2時,當美軍艱難地在預定位置登岸時,發現橡皮艇少了1艘。奧斯卡·皮特羅斯少尉那個班的12名官兵不知所終。主力部隊登陸同樣遇到不少麻煩,發生多起橡皮艇傾覆事故,一些陸戰隊員落水,武器丟失。正當卡爾森召集大家準備布置任務時,「砰」,一名士兵的槍不慎走火,清脆的槍聲在暗夜中傳出老遠。鑒於行蹤可能已經暴露,卡爾森只好變偷襲為強攻,命令默文·普魯梅里中尉率A連向日軍駐地快速挺進,拉爾夫·科伊特上尉的B連隨後跟進。

在日軍駐地,一名氣喘吁吁的日本巡警將睡夢中的金光叫醒:「南洋興發會社的神崎長次郎店長告訴我,他在海邊聽到了槍聲,那肯定不是皇軍槍械發出的。」

可惡的美國人果然來了!金光一骨碌翻身起床,下令全體隊員出動迎擊。他同時致電特魯克第四艦隊司令部:「凌晨3時15分,敵軍已在馬金登陸。」日軍先頭部隊乘裝有機槍的汽車、自行車等一切可用交通工具,先行出發,其他人小跑在後邊跟隨。

3時50分,在日軍戰地醫院附近,普魯梅里中尉的A連與日軍先頭部隊開始交火。雙方各以機槍封鎖道路,一時僵持不下。克萊德·托馬斯中士招呼幾位部下試圖從側翼包抄,被躲在椰子樹上的日軍狙擊手擊中陣亡。後來,他被追授榮譽勳章,成為海軍陸戰隊繼理查德·弗萊明上尉后獲得該榮譽的第二人。美國海軍後來將一艘「巴克利級」驅逐艦命名為「托馬森」號,舷號DE-203。

天色漸亮,兵力和火力均佔優勢的美軍逐漸佔據上風。金光只好率部憑藉熟悉地形且戰且退,同時再次向特魯克發出了求援電報:「附近海域有美軍2艘驅逐艦,請立即派兵前來增援。」

雙方在50~100米的距離上互相射擊。眼見局面難以迅速打開,普魯梅里中尉只好向營部求援。正當卡爾森準備將B連投入戰鬥時,日軍身後突然響起了詭異的槍聲。

從背後包抄日軍的不是別人,正是之前和主力失散的皮特羅斯小分隊。皮特羅斯沒有聽到營長合兵一處的命令,依然率11名部下在大部隊登陸點西南1800米處上岸。這一失誤歪打正著,金光正在全力應對A連的進攻,未料到另外還有一股美軍。皮特羅斯成功摧毀了日軍的廣播站,毫不費力地迂迴到了金光的背後,與正面的A連形成了夾擊之勢。

雖然戰局漸趨絕望,但金光毫無懼色。他不知道美軍來了多少人,更不知道出現在背後的只是美軍一個班。在組織部下拚死抵抗的同時,金光連續發出了數封急電:

「5時30分,我部已被美軍包圍。」

「7時,確定敵海上主力為2艘驅逐艦,登陸兵力至少200人以上。」

將B連投入戰鬥后,卡爾森呼叫在近海游弋的2艘潛艇提供炮火支援。因為通信故障,「舡魚」號並未收到卡爾森的呼叫,「鸚鵡螺」號兩門152毫米炮此時派上了用場。潟湖中正在向南航行的1艘日軍運輸艇和1艘巡邏艇被美軍潛艇一通炮火擊沉,隨後布羅克曼下令向岸上的日軍陣地發起炮擊。

面對兵力數倍於己且有炮火支援的敵人,手下僅有42人的金光徹底絕望了。交戰5小時之後,金光向特魯克發出了訣別電報:「9時05分,全員從容戰死。」隨後,金光率隊發動了兩次自殺式衝鋒,「全員玉碎」。準確地講,這才是日軍的第一次「玉碎」作戰,阿圖島只能算第二次。可能因為本次作戰規模太小,被忽略了。

至此,美軍實際上,已贏得了本次戰鬥。

由於缺乏準確情報,卡爾森認為被消滅的只是日軍一支小分隊。金光所部的頑強抵抗說明,日軍主力很可能在島南一帶,隨時可能前來增援。此時空中出現了一架日軍偵察機,海恩斯中校下令潛艇緊急下潛。失去潛艇火力支援的卡爾森更加惶恐不安。

11時30分,空中再次出現了兩架日機的身影,卡爾森下令所有人不準開火,暫時遁入叢林躲避。未能發現目標的日機,草草扔下炸彈后飛走。

接到馬金髮來的求援電報,第四艦隊司令官井上成美立即下令,第二十七驅逐艦分隊運送谷浦英男大尉第六根據地部隊一部前往增援。在地面部隊到達之前,駐馬紹爾群島的基地航空部隊受命出動戰機前往攻擊。

空中出現的敵機加劇了卡爾森的不安。17時他召開了軍官會議,提議當晚撤離布塔里塔里島。詹姆斯和兩位連長都不同意,提議按計劃撤回潛艇,次日在北部的小馬金島登陸。於是卡爾森留下20人斷後,主力部隊於19時30分乘橡皮艇返回潛艇。途中多條橡皮艇被巨浪打翻,大部分隊員丟失了武器,一些隊員再次被沖回海灘上。僅7艘橡皮艇上約100人返回了潛艇。過半數隊員包括4名重傷員被落在岸上——他們大部分兩手空空,只有負責掩護的20人還有武器。當晚,他們與日軍殘存的一支巡邏隊發生了零星交火。

次日清晨,卡爾森試圖派橡皮艇接回島上人員。不料,撤退途中遭日機空襲,一艘橡皮艇被擊沉,潛艇被迫緊急下潛,美軍的第二次撤退被迫中斷。B連連長科伊特上尉及70名隊員仍然滯留在岸上。

不明敵情的科伊特非常悲觀,決定向島上的日軍投降。他用英文草擬了一封投降書,交給日本南洋貿易公司興發會社的員工,委託他遞交駐島日軍指揮官——後來盛傳向日軍投降的是卡爾森而非科伊特,只是沒有找到充分證據。島上已無日軍前來接受美軍投降。日軍援兵遲遲不至,為卡爾森第三次撤退留出了寶貴的時間。當天下午,科伊特利用南洋興發會社1艘20噸機械動力船駛離布塔里塔里島,先在小馬金島登陸,之後輾轉返回潛艇。在島民的幫助下,剩餘隊員傍晚時分乘4艘橡皮艇離開,趕在18日午夜前回到了潛艇。

確信所有隊員都已返回,兩艘美軍潛艇撤離了馬金海域。8月25、26日,「鸚鵡螺」號和「舡魚」號先後返回珍珠港。儘管一個個狼狽不堪,他們仍然被當作英雄受到了駐地官兵的熱烈歡迎。

海軍陸戰隊成功突襲馬金環礁的消息傳回國內,對開戰以來很少收到好消息的美國民眾來說,無疑是一針興奮劑。總統兒子親自參加危險的戰鬥,更是增添了不少賣點——直到今天,美國對詹姆斯是否參加過本次作戰仍存在爭議。美國宣傳機構開足馬力,「奇襲馬金」被渲染成一場輝煌的勝利。少數特種兵潛入敵後,大肆破壞並從容撤回,由此成為美國英雄主義的標準版本。1943年,好萊塢拍攝了影片《Gung-ho!》,紀念這次作戰。

就具體戰果而言,美軍本次突襲並未給日軍造成多大損失。卡爾森報告說,自己親眼看到的日軍屍體就有97具,因此被消滅的日軍不會少於160人。對美軍的傷亡,卡爾森竟然說撤退時太混亂了,難以準確統計。這讓人無法理解,自己人理應比殲敵數更好統計。再說,你查查去了多少人,減去回來多少人不就知道了?這點難題,學數學專業的老酒還是能幫你解決的。後來美軍官方公布的數字是:18人陣亡、12人失蹤(有3人後被證實陣亡)、14人受傷。日軍官方公布的數字是:金光兵曹長以下戰死43人、失蹤3人,負傷人數不詳;生還27人——警備隊員18人、機場地勤人員3人、氣象觀測員4人、翻譯2人。老酒竊以為,這次日軍提供的數據可能更真實一些。

有9名陸戰隊員遺憾未能返回潛艇,他們之後的境遇是悲慘的。在與前來增援的谷浦所部周旋12天後,8月30日,彈盡糧絕的美國人向日軍投降。他們隨後被押往誇賈林環礁。日軍起初還準備找機會將他們送回日本看押。後來,日軍駐馬紹爾群島第六根據地部隊司令官阿部孝壯不顧下屬的反對,於10月16日斷然下令將9人斬首示眾。戰後阿部在關島被處以絞刑,罪有應得。

從戰術效果來說,卡爾森接受的三大目標「殲敵、破壞設施、偵察敵情」,勉強完成了第一項。一年後,美軍準備發起針對吉爾伯特群島的「電流行動」時,對那裡的情況幾乎一無所知。從戰略意義上講,尼米茲試圖通過突襲行動轉移日軍注意力的目標並未實現。從具體作戰進程來看,此時的美國人顯然尚未做好反攻的準備,他們的進攻有點兒雜亂無序。

海恩斯和卡爾森被授予海軍十字勳章,得到了媒體的大力吹捧。但是參與行動的軍官對卡爾森的指揮能力提出了質疑。從另一個角度講,意義不大的本次攻擊使日本人認識到了吉爾伯特群島的重要性和防守上的脆弱性,從而開始逐步加強那裡的防禦。

美軍的行動可謂「打草驚蛇」。

從兩個突擊營營長未來的仕途也可略見一斑。卡爾森隨後率第二突擊營登上瓜島,參與了對東海林支隊的追擊,在戰役後期還進行了一次為期31天的大範圍巡邏,並由范德格里夫特親自授予海軍十字勳章,但其風頭仍被在血嶺表現出色的第一突擊營營長埃德森中校蓋過。縱觀卡爾森指揮的幾次作戰,基本上屬於雷聲大、雨點小、賺吆喝,其個人指揮並無過人之處。作為一名左派軍官,卡爾森的前途並不被人看好。1943年11月,當「電流行動」正式發起時,埃德森已是主力部隊陸戰二師的上校參謀長,屬於不折不扣的中堅人物。卡爾森還僅是新建陸戰四師的中校作戰訓練副主任,只能以觀察員身份觀摩戰場,做一些傳遞信息的輔助活兒——兩人都將在隨後的正戲中露面。

2000年,在突襲戰中戰死的陸戰隊員有19人的遺體被找到,他們被運回美國高調安葬。美國曾多方尋找被處決的9名隊員的遺體,至今未果。

比起隨後美軍在塔拉瓦環礁的巨大傷亡,這些損失不過是毛毛雨而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太平洋戰爭(六):美日對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太平洋戰爭(六):美日對決
上一章下一章

打草驚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