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的「巢寄生」鳥類:杜鵑

無情的「巢寄生」鳥類:杜鵑

據東晉史學家常璩編著的《華陽國志》記載,遠古時期的四川地區有一位蜀國國王,名叫杜宇。他教當地人民種植莊稼,很受大家的愛戴,有一個尊號,叫「望帝」。在他的晚年,突然發生了洪災,一位名叫鱉靈的賢人站了出來,幫助大家治水。因為他的功績,水患治理完成以後,杜宇就把王位讓給了鱉靈,自己退隱而去。

然而沒多久,四處傳出流言說杜宇和鱉靈的妻子有過曖昧經歷,才不得不讓位。閑居的杜宇又急又氣,在悲憤中抱憾而死。死後他的靈魂變成了一隻鳥兒,每天悲傷地痛哭,哭得流出了鮮血,最後把山坡上的花兒都染紅了。懷念杜宇的老百姓們就把這種鳥叫作杜鵑鳥,把這種漂亮的紅花叫作杜鵑花。

一直覺得「杜鵑」是一個特別神奇的詞,因為它不但是叫聲很好聽的鳥兒,還是很好看的花。

古人也常常把杜鵑鳥和杜鵑花拿到一起說事兒,唐代大詩人李白就寫過一首《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詩里所說的「子規」就是杜鵑鳥。這兩種完全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生物,因為同一個傳說,便有了不解之緣。

殘忍的杜鵑鳥

如果你在農村居住過,就可能有這樣的經歷。每年夏至過後,麥子成熟,即將種稻穀的季節,有時會聽到天空中傳來奇特的四聲鳴叫,農民會說它叫的是「快快布穀」,也就把這種鳥叫作「布谷鳥」。這種叫聲的主人就是四聲杜鵑,這種鳥長得灰不溜秋,其貌不揚,之所以能讓人對它印象深刻,並且編出好聽的故事,多是因為它的叫聲非常獨特吧。

除了上面所說的四聲杜鵑外,還有一種體形更大,也更常見的二聲杜鵑,叫大杜鵑。它的叫聲音節類似「布——谷——」或者「哭——哭——」,就像李白所說的「一叫一回」,頗有幾分悲切哀婉的感覺。不管是四聲杜鵑,還是大杜鵑,張開嘴巴時都能看到鮮紅色的口腔和舌頭,古人以己度鳥,誤以為是杜鵑痛苦啼血,便給它染上了幾分悲情色彩。

自古以來,杜鵑鳥的鳴叫聲在文人的作品里經常代表一種悲涼、寂寞、憂傷的意象。無論是李白贈別友人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還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就連蘇東坡也不免寫過「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滿懷著對時光流逝無可奈何的惆悵之情。每當我們在詩詞中讀到「杜鵑」「子規」「杜宇」「蜀魂」這些字眼時,一股巨大的憂傷都會從心頭泛起。

不過與在詩詞中的「文藝青年」形象大不相同,杜鵑鳥其實是一種相當兇殘的鳥類,如果這些詩人深入了解了它們的生活習性,寫出來的詩可能就會大不相同了。

有可能是技術不到位,也可能純粹就是懶惰,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杜鵑鳥是不會自己築巢的。每年的繁殖季節,杜鵑媽媽就賊兮兮地到處飛來飛去,在樹林里尋找已經築巢並且產卵的其他鳥類,畫眉、葦蔦、黃鸝等都能被它看中。找到受害者以後,杜鵑就飛過去露出酷似猛禽鷂鷹(Accipiternisus)的腹部白底褐色橫紋,把正在孵卵的鳥媽媽嚇跑,然後在它的巢內產下自己的卵。

因為杜鵑卵的樣子和受害者卵的樣子很相似,鳥媽媽回到家以後發現不了,就會把杜鵑卵和自己的卵寶寶一起孵化出來。如果小杜鵑先破殼出來,杜鵑媽媽就會趁著小鳥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偷偷把它的卵推出巢外摔碎,甚至如果有先孵化出來的幼鳥,也會被它推出去暗害掉。它的義父母絲毫沒有察覺這個孩子和自己長得並不像,也沒有察覺自己的孩子已經死去了,仍然會兢兢業業地每天覓食帶回來給它吃。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解釋了這種奇怪的現象,說鳥類之所以給雛鳥餵食,是因為被雛鳥紅色的鮮艷大嘴「誘惑」,而杜鵑寶寶的大嘴更大、更鮮艷,所以是一種超級刺激,類似於容易上癮的強勁藥物,讓可憐的義父母們樂此不疲。有時候,杜鵑寶寶長得比養父母還要大很多,卻仍然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它們的餵養,直到它學會飛行以後,才會離開這個搶來的家,再也不回來。

以我們人類的眼光來看,杜鵑的這種繁殖方式無疑是非常陰險和殘忍的,科學家把它比作寄生蟲,管它叫「巢寄生」鳥類。不過必須指出的是,這種殘忍的做法也是大自然生態的一部分,就和綿羊吃掉青草,灰狼捕食羊羔一樣。即使是真正的寄生蟲,它們的寄生行為也是大自然賦予它們的生存方式,不能用我們人類的想法施加道德評判。

其實古人早就發現了杜鵑的「巢寄生」行為,不過他們的理解和我們好像有點不一樣,他們反而認為這是因為受了杜鵑前世的巨大恩惠,其他鳥類才會義務替它照看子女。比如杜甫的《杜鵑行》中說:「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烏。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鳥至今與哺雛。」

杜鵑鳥的主要食物是各種毛蟲,包括某種很難捕捉的松樹毛蟲。它的食量很大,堪稱是樹木和莊稼的保護神,對我們人類來說也是有益無害的。

美麗的杜鵑花

古人之所以會認為杜鵑鳥和杜鵑花之間有著神秘的聯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那個時代的杜鵑花開放時間是在芒種、夏至前後,恰好和杜鵑鳥鳴叫的時間近乎同時。杜鵑花是主要生長在我國南方山區的一大類植物,籠統來說,凡是杜鵑花科杜鵑屬的植物,都可以叫杜鵑花。這是一個極為龐大的家族,目前已經發現的就有9個亞屬,多達900多種植物。

明代人在《涌幢小品》中說:

杜鵑花以二三月杜鵑鳴時開……有二種,其一先敷葉后著花(先葉后花)者色丹如血;其一先著花后敷葉(先花後葉)者色差淡。

不過近代以來,博物學家們發現了許許多多的杜鵑新種。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杜鵑,多半都是經過大量的雜交實驗培育出的改良新品種。

我國本土原產的杜鵑花有500多種,它們中有生長在雲南叢林中、高達25米的樹杜鵑,也有低矮茂密的灌木羊躑躅;花色從紅到粉,從黃到白,單瓣、雙瓣、重瓣各不相同。就連盛開的時間也有「春鵑」「夏鵑」之別,不過萬變不離其宗,所有杜鵑花都有個共同點:它們都有五瓣花。

因為杜鵑花往往成片開放,盛開時節會把整個山坡都映作一片鮮紅色,所以古人又給它取了個名字,叫「映山紅」或者「山石榴」,正如宋代詩人趙師俠在《醉桃源》詞中所寫的:杜鵑花發映山紅,韶光覺正濃,水流紅紫各西東。

早在漢代,《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出現了杜鵑花的身影,不過貌似當時人們還僅僅把它當成是一種「毒草」,並沒有發現它的美麗。說羊兒吃了它會中毒,走起來緩慢躑躅,所以杜鵑花又有了一個不是很好聽的名字——「羊躑躅」或者「山躑躅」「紅躑躅」,讓人想起《變形金剛》中的紅蜘蛛。

直到唐代,杜鵑花主要還是野生狀態,甚至不為大多數人所知。詩人施肩吾的《杜鵑花詞》中寫道:「杜鵑花時夭艷然,所恨帝城人不識。」讓杜鵑花名揚天下的正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他曾經寫過20多首跟杜鵑花有關的詩,其中一首寫給好友元稹的詩中介紹道:「山石榴,一名山躑躅,一名杜鵑花,杜鵑啼時花撲撲。九江三月杜鵑來,一聲催得一枝開。」他還是從山中移栽杜鵑花的先驅者,從那以後,才逐漸出現了作為園藝品種的杜鵑花。明清時期以後,還出現了盆栽的杜鵑盆景,甚至連北方地區也有很多人開始種植杜鵑花了。

杜鵑花和杜鵑鳥的文化史

杜鵑鳥和杜鵑花在中國文化中早已捆綁在一起。世人看到滿山的杜鵑花,往往就會聯想起枝頭鳴叫的杜鵑鳥;聽到杜鵑鳥的凄切叫聲,往往也會聯想起美麗的杜鵑花。當然,最妙的莫過於杜鵑鳥落在杜鵑花叢中,兩者融為一體,更能給詩人們增添無窮的靈感。比如說宋代文學家晏幾道在《鷓鴣天》中寫的:「陌上濛濛殘絮飛,杜鵑花里杜鵑啼。年年底事不歸去,怨月愁煙長為誰。」一種晚春時節的惆悵之情撲面而來。

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林黛玉曾經吟唱過一首讓人肝腸寸斷的《葬花吟》,其中最為悲切的幾句也有杜鵑的身影: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不知道她這裡葬的花到底是什麼花?會是杜鵑花嗎?

有趣的是,當杜鵑花和杜鵑鳥一起出現在詩詞中時,往往會帶上幾分悲劇色彩。比如清末的鑒湖女俠秋瑾寫過一首詩:

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

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凄。

但是當詩人單獨書寫杜鵑花的時候,就往往壓抑不住那種歡快奔放的興奮心情。比如白居易的《詠杜鵑》詩就說:

玉泉南澗花奇怪,不似花叢似火堆。

今日多情唯我到,每年無故為誰開。

看來這種悲情氣氛的罪魁禍首還是來自杜鵑鳥,而杜鵑花則是無辜的啊!

(普通杜鵑)

(映山紅)

大杜鵑

杜鵑花

拉丁學名:Cuculuscanorusbakeri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鵑形目,杜鵑科,杜鵑屬常見鳥類,分佈於中國西部和南部、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雜食。

拉丁學名:RhododendronsimsiiPlanch

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杜鵑花目,杜鵑花科,杜鵑屬。

常綠灌木,原產中國南部及東南亞地區。

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
上一章下一章

無情的「巢寄生」鳥類:杜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