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染出青色的植物染料:蓼藍

能染出青色的植物染料:蓼藍

《韓非子》中講過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的君主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上行下效,全國都跟著他開始穿紫色,於是紫色染料越來越貴,到後來,甚至一件紫色衣袍的價格相當於白色衣服的五倍。齊桓公非常憂慮這件事,就去詢問管仲。

管仲說:「想讓大家不再穿紫色衣服也很簡單,只需要您以身作則就行了。不但自己不能穿,而且還要告訴別人,不穿是因為覺得紫色衣服很醜。」齊桓公照著管仲說的去做了,果然只用了三天,就徹底改變了流行時尚。可見,早在2000多年前,管仲就懂得了如何利用人們的跟風心理。

古時候還沒有化學合成的染料,所以印染布帛是一件特別麻煩的事情,因為大多數染料都要從植物中提取出來。比如說曾經在齊國引發時尚狂潮的紫色染料就來自一種名叫紫草的植物。粗看起來,它就是一棵普普通通的綠葉小草,但是如果把它的根挖出來用特殊的方法炮製,就能浸出一種帶著幾分華貴氣息的淡紫色。

那個時候沒有我們今天這麼多包包、手錶等奢侈品,所以衣服的顏色就成了可以代表人們身份的標誌。這樣一來,負責給衣物染色也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崗位了。《周禮》中把他們稱作「染人」——「掌染草,掌以春秋斂染草之物,以權量受之,以待時而頒之」。每年的春秋季節,他們把民間種植的染色植物收斂起來,然後製作成為染料。在秦代設有染色司,後來的唐宋設有染院,明清設有藍靛所等管理機構。

蓼藍的使用

我國古代種植染料植物的時間相當早,傳說中記載夏朝農事的《夏小正》中寫道:「五月啟灌藍蓼。」藍蓼,又稱為蓼藍或者藍草,是我們祖先最早發現的一種染料植物。它一般在夏季小暑前後、白露前後兩期採集,從它的葉子裡面就可以提取出最早的實用染料——「靛藍」,用它染成的衣物呈現出來的顏色,則被古人稱作「青色」。

比如說古人常講的「頭頂青天」,說的就是像APEC藍一樣美麗可愛的藍天。所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句千古絕唱中,女孩子傾慕的男士身上穿著的很可能是一件藍汪汪的衣服,就像一隻大號藍精靈一樣。

《詩經·小雅》中有一篇《采綠》說:「終朝采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它的主角是一位採集蓼藍的女孩子,她因為思念自己的心上人,一整天都沒能采滿一個圍裙衣兜(襜),因為那個死鬼說好了出門五天就回家,可是六天了也還沒見到人影。從這首詩我們就可以知道,至少在周代就已經有很多人在採集蓼藍了。

戰國時代的荀子在《勸學》中寫道:「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他所說的「藍」並不是藍色,而是這種可以提取染料的蓼藍,青色是從蓼藍中提取出來的,但又比蓼藍更青、更好看,作者以此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蓼藍是一種蓼科植物,在水邊很容易就能種植,北宋的博物學家蘇頌記載說:

藍處處有之,人家蔬圃作畦種……葉似水蓼,花紅白色,實亦若蓼子而大……但可染碧,不堪作淀,此名蓼藍,即醫方所用者也。

知道了這個,再去讀唐朝詩人白居易的《憶江南》,才會明白「春來江水綠如藍」一句到底是什麼意思——這裡說的藍是蓼藍,它的葉子其實是綠色的,所以作者才說江水和藍草一樣綠。後來隨著人們對「藍」越來越熟悉,這個字也就變成了一種顏色的名字,代表它提取出的染料。

那麼綠色的蓼藍葉子怎麼才能變成青藍色的靛藍呢?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著作《齊民要術》中有詳細記載,先是把採集好的蓼藍莖葉放到挖好的水坑裡,然後用重重的石頭壓住,使藍草全部浸在水裡,浸的時間是「熱時一宿,冷時兩宿」。然後再將浸液過濾,按1.5%的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攪動,等沉澱以後,把水澄清,剩下像稠粥一樣的藍塊塊,這就是做好的藍靛啦!

用於染色時,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配成染液並使發酵,把靛藍還原成靛白。靛白能溶解於鹼性溶液中,從而使織物上色,經空氣氧化,織物便可取得鮮明的藍色。這種制靛藍及染色工藝技術已與現代合成靛藍的染色機理幾乎完全一致。

藍色在自然界算是最容易獲得的染料了,我國古代就發現了五種可以採集藍色的植物。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

凡藍五種皆可為靛。茶藍即菘藍,插根活。蓼藍、馬藍、吳藍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藍小葉者,俗名莧藍,種更佳。

其中菘藍是一種長得很像大白菜的植物,它的根用在中藥上,就是我們經常吃的「神葯」——板藍根。

宋應星還對染色工藝進一步做了全面性的闡述和總結,講述了製作靛藍的一些細節:

凡藍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執竹棍攪動,不可記數。其最佳者為標缸。

在這五種藍色染料植物中,我國古代應用最廣的應該是馬藍,因為它在大江南北都能種植。到東漢時代,馬藍就已經成了很多人家種植的家常經濟作物了,在中原地區的陳留(今河南開封)一帶,甚至形成了專門的產藍區。文學家趙歧路過此地,看見山崗上到處種著馬藍,甚至很少人種植莊稼,便不無擔憂地寫下了一篇《藍賦》,作序說:「余就醫偃師,道經陳留,此境人以種藍染紺為業。藍田彌望,黍稷不植。」覺得人們種植馬藍太多的話,會耽誤了收成。

茜草的使用

古代人把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稱為「五色」,每一種顏色對應五行之一,比如說青色對應木,赤色(紅色)對應火,等等。紅色的染料來自一種名叫茜草的植物,在古代,又稱為「蒨草」或者「藘」(lǘ)。《詩經》中有一首「東門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講的就是在門前土坡上種植茜草的場景。

早在商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會把茜草的根採摘下來,經過炮製之後,收集大紅色的染料。由於這種茜紅色特別難得,又適合用在富貴人家才能穿的絲綢上面,所以人們又把這種顏色稱為「絳色」。南北朝時代文學批評家劉勰把藍草和茜草放到一起說:「夫青生於藍,絳生於蒨,雖逾本色,不能復化。」意思是說,青色是從藍草里取得的,赤色是從茜草里取得的,這兩種顏色雖然都勝過原來的兩種草色,卻不能再變化,所以他是強調了「本色」的重要性。

漢朝按照傳說中的五行理論,屬於「火德」,所以達官貴人們都以身穿紅色衣袍為高貴,朝廷制度規定:皇帝、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的佩綬是赤黃色,侯王的佩綬是深紅色,這些衣物都需要染色,所以茜草同樣成了重要的經濟作物,《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有的人家竟然種植了「千畝梔茜,千畦姜韭」,可見當時紅色染料運用十分廣泛。

其他顏色的提取

不過在古代,地位最高的,還是黃色染料,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黃色衣袍是屬於帝王的專利。五代末年,北周大將趙匡胤率兵出征,走到陳橋驛這個地方的時候,他手下的將領們突然拿出一襲黃袍給他披上,趙匡胤不得不率兵造反,建立了宋朝,這就是「黃袍加身」的故事。

實際上,黃色染料出現的時間也很早,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大量絲織品就是被染成了黃色的,經過科學家鑒定,它們使用的染色劑其實是從梔子中提取出來的。這也是我國古代運用最廣的黃色染料。

梔子也是一種茜草科植物,不過它用來染色的不是根莖,而是果實,每年秋季,人們把採摘到的梔子果實摘去果梗和雜質,然後放到熱水中燙一下再晒乾,再經過複雜的炮製過程,就能得到讓人眼前一亮的黃色了。除此之外,槐花、黃芩的根以及薑黃等都可以用來染出黃色。

有了紅、黃、藍三原色之後,還可以把它們互相混合獲得其他五彩繽紛的顏色,比如說紅色和黃色摻和在一起,就得到了橙色,而紅色和藍色混合,就能得到紫色,等等。有人曾對吐魯番出土的唐代織物做色譜分析,其中有二十四種顏色:銀紅、水紅、猩紅、絳紅、絳紫、鵝黃、菊黃、杏黃、金黃、土黃、茶褐、天青、翠藍、寶藍、赤青、藏青,等等。到了清代,染色工藝又有了進一步發展,有人這樣描繪清朝乾隆時的上海染坊:

染工有藍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紅坊,染大紅、露桃紅;有漂坊,染黃糙為白;有雜色坊染黃、綠、黑、紫、蝦、青、佛面金等。

清朝的草木染工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不過沒過多久,化學印染工藝傳入中國,古老的技藝很多也都斷絕掉了,今天想要拾起來,想必很難。

唐代狩獵紋印花絹(局部):現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使用植物染料印染,在淡黃色平紋絹地上顯出白色騎士彎弓射獸圖案,生動漂亮。

拉丁學名:Polygonumtinctorium

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石竹目,蓼科,蓼屬。

草本染料植物,分佈在中國遼寧、河北、山東、陝西等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
上一章下一章

能染出青色的植物染料:蓼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