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滸傳說還扯
其一,水滸後事。
比及梁山星散,蓼兒窪銷魂,故事並沒有結束,而是剛剛開始呢。京劇有《打漁殺家》,阮小七改名肖恩,帶著女兒重出江湖。某偉大女皇憑藉此戲登上了某張偉大的龍床!
《岳傳》里,有多處與《水滸》呼應,這個也是世界觀聯動吧。比如岳飛與盧、林是師兄弟,呼延灼命喪金兀朮之手。。。金庸的書里,也有多處與《水滸》呼應,比如郭靖是郭勝後人,彭長老善用魯大師杖法。。。但岳傳、金書並非《水滸》的續書,只能說《水滸》的影響過大,任何人涉及這段歷史,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引用到水滸的內容。
真正的被主流認可的《水滸》的續書,一本是《水滸後傳》,一本是《蕩寇志》。這兩本書,接在《水滸》故事後面的大致相同時間段,彷彿開闢了兩個平行宇宙,故事的主線完全背離發展。並讀頗有一番奇妙感受。
這個要從《水滸》本身的版本談起了,(我們只談市面上流傳的、公認的版本,像什麼梅寄鶴拿出來的《古本水滸》就不扯了。)施耐庵的100回本;據說是施耐庵羅貫中合著的120回本;大神金聖嘆腰斬的70回本。(金聖嘆大抵是憤憤前驅、噴子榜樣,結果碰上冥頑不靈的滿清,真真。。。)這水滸當然不是施耐庵發明的,而是早有各種傳說,《大宋宣和逸事》提供36人完整名單,後來蒙古人九儒十丐,廣大漢族知識分子憋在家裡,不是整曲子,就是整戲曲,再有就是各種稀奇古怪的故事。幾乎後世的所有情節,都可以在這一階段找到原型。施耐庵不過把所有故事彙集在一起,再修飾一下,(就像我現在也在做的事)成就了100回本。這羅貫中傳說是施耐庵弟子,在征遼與征方臘之間,添了20回征田虎王慶,善於描寫大規模馬上軍團征戰的他(三國、隋唐、殘唐),提供了後世水滸武評的大多數有效單挑戰例。而這金聖嘆腰斬水滸,大抵是一門行為藝術了,排座次后,玉麒麟做了個夢,結果張叔夜就抄過來了,梁山群豪被斬殺乾淨。(說實話,我真沒看出什麼好來。)
《蕩寇志》就是從70回被斬前開始接,大概是想把108將殺光合理化吧。這書又叫《結水滸傳》,俞萬春著。作者寫這書的目的就是為了黑梁山外加捧清廷的臭腳(祝永清、祝萬年、清萬年真是好名字)。為了殺光梁山,俞萬春創作了一群更不討喜的瑪麗蘇式的人物,雷部眾將。(就像隋唐里的套路,上天降下28宿作反王來攪擾大隋天下,又降下36天罡來掃平反王。)就結果來說,很多梁山人物反倒被反襯的英雄氣十足。蕩寇志也發展出一個續書體系,大概就是帶有雷部眾將的續書吧。
這書幾乎完全架空,因為水滸時代最重要的大事件是靖康恥,其所有影響均無表達。不過也有人指出,《蕩寇志》里出現了個人叫劉麟,而歷史上劉麟是大名鼎鼎的偽齊政權太子爺。所以,《蕩寇志》也可以看作是金軍入侵后的混亂時期。梁山對大宋興滅置若罔聞,然後就變成大金與偽齊朝廷的反逆了。最後被剿平也算是勉強搭上歷史線了。考教歷史上,關勝正是死在濟南城劉豫刀下,這一切就變得順理成章起來吧。這也算是大清的跪舔奴才俞萬春對女真族先輩事迹的另類歌頌吧。
而《水滸後傳》則是接在最後蓼兒窪以後的故事。陳忱著。講述梁山後人抗金以及後來隨李俊海外建國故事。順便還把隱藏人物扈成、欒廷玉給挖了出來。從歷史看,這個還算是比較正常的時間線,基本上梁山餘孽在金兵打擊下四面逃竄,梁山事業隨同大宋基業一起風吹雲散。
這故事,也基本算是符合歷史史實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預期。與水滸原文表述「且說李俊三人,竟來尋見費保四個,不負前約。七人都在榆柳莊上商議定了,盡將家私打造舡只,從太倉港乘駕出海,自投化外國去了。後來為暹羅國之主。童威、費保等,都做了化外官職,自取其樂,另霸海濱。」也契合。另外,我中華文化,向來有「大道不行,則浮槎於海」的傳統,徽欽時,蠻夷入寇、黃鐘毀棄,正是大道不行之時。所以說,《水滸後傳》被公認為續書範例,不是沒有道理的。
書中把李俊暹羅稱王的事,詳細娓娓道來。什麼先取的金鰲島,后平的暹羅叛亂。。。考教水滸中的李俊,各方面其實並不十分出色,出場在揭陽鎮,三股勢力李家、穆家、張家,也不過佔了三分之一。施耐庵後來把他捧得那麼高,純粹是因為名號「混江龍」占著一個龍字?也有可能在古時文人看來,化外稱王,根本算不得什麼牛逼事,所以也就是隨手一寫。而到了《水滸後傳》的時代,對外交往已成氣候,所以李俊的形象就益發高大起來?
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海外稱王已經是一件高大上的事了。所以李俊這個人物愈發高大與重要起來。暹羅也不再是海外鄙下蠻夷,而是中國地緣政治重要一環,世界重要組織「東盟十國」中的扛鼎國家---泰國。(我小時候,「暹羅」是讀成「瞿羅」的,其實應該是「先羅」。至於現在為什麼叫「泰國」,一個發「西」音一個發「他」音完全不同,這個原因只能大致猜一猜了。它那裡字母文字表達大概是Thailand,那麼,這原來發「西」音,後來發「他」音就可以理解了。越來越沒文化而已,因為按發音規則,th發「西」音,t發「他」音。)
李俊當泰王當然是無稽之談,但泰王系有中華血統的事一直傳之鑿鑿。據說泰國王室最早由中國的鄭信創立。鄭信是中國潮州人的二代,他打敗了緬甸的入侵,統一了泰國各部,奠定了現代泰國的基本版圖,被泰國人尊稱為「吞武里大帝」,是泰國歷史上五位最大的「大帝」之一。泰國政府規定每年12月28日為「鄭皇節」。後世的泰國皇室就擁有華人血統。絕大多數首相也擁有華人血統,而且這些人也以他們的華人血統為榮。(我記得前幾年落跑的兄妹---他信、英拉,似乎也有華人血統。)
那麼鄭信與宋朝又有什麼關係呢?巧了,著名的《醒世恆言》有「鄭節使立功神臂弓」,主角的名字正是鄭信,時代也正是宋朝,神臂弓是大宋利器也沒問題。說是有一條大漢喚作鄭信,因緣機遇,搞出神臂弓獻給宋廷,後於西南持節出鎮,之後大有可能徒眾一路西南而去,於暹羅之地創下偌大基業。
這個是不是水滸的李俊故事的源頭?誰也不好說。但是,清代以後,泰國也好、華人也好、文學也好、水滸也好,其各路文化意向混雜在一起,最終形成了中國人曾在暹羅稱王這個理念,並在現今中國主流認識中漸漸流行起來,當是不爭的事實。
水滸後事,其實還有多種版本。某種意義上說,其實《射鵰》也算。不過不多說了,這一議題在反覆說解之下,還是疲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