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方多難我重來(1)
萬方多難我重來(1)
按照宜昌旅遊景點2020年的排名:三峽大壩、三峽人家和清江畫廊位列前三,4A的三游洞要麼被擠出前六,要麼在前十也難覓蹤影。身為宜昌歷史最悠久、名氣最大,而且還是宜昌最先獲得全省重點文保單位,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三游洞在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宜昌名勝》中位列首位,理由是:「此處山勢奇麗,到宜者多往遊覽。洞在縣西北二十里,三峽盡處,懸岩高數百丈,中穴巨洞,背臨長江,面迎下牢,內塑佛像,外租僧舍,深邃幽怪,登者心悸。洞內岩上,有黃庭堅題游洞年月刻石,山僧拓售,惟字跡嫌模糊耳。三游洞本無甚奇,惟位於峽江之口,深溪之旁,奇峰怪石之間為奇,故游其處者,多疑為神工鬼斧,成此妙境也。」
此言說得即是。所以「前三游」里的唐代的白居易寫得好:「仰睇俯察,絕無人跡,但水石相薄,磷磷鑿鑿,跳珠濺玉,驚動耳目。自未訖戌,愛不能去。俄而峽山昏黑,雲破月出,光氣含吐,互相明滅,昌熒玲瓏,象生其中。雖有敏口,不能名狀。」
「后三游」里的宋代蘇澈寫的是景:「蒼岩硉兀起成柱,亂石散列如驚麇。」當過宜昌縣令的歐陽修寫的是情:「誰知一室煙霞里,乳竇雲腴凝石髓。」一代文豪陸遊寫的是現場直播:「竇穴初漆黑,傴僂捫壁行,方虞觸蜇蛇,俯見一點明」。
明代宜昌的雷思霈寫的是奇幻:「一淺江流去莽莽,海天雲霧樓茫茫。」清代福建的陳建侯寫的是神話:「辟開混沌鴻蒙竅,露出人天生死關。」而那個宜昌的清代拔貢羅宏備寫重遊也是惟妙惟肖:「蕙服芒鞋早辦裝,重來攜酒興猶狂」。
到了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當時的宜昌「建委會(由『築路委』改組)」鑒於「委員長行轅」在宜昌設立,列了個計劃,決定「建築公園(東山公園)、開闢公共運動場(鐵路壩)、改造三游洞一帶風景區」等市政設施。
宜昌到三游洞「舊有路線系由宜昌北門大街過綿羊洞,長攜溪(黃柏河)口,用過渡小舟渡溪,再走前坪、南津關以至三游洞。」新公路線路選擇「由飛機場(鐵路壩)西北隅起,經鎮鏡山麓、望州崗、沙河、夜明珠,架橋過長攜溪,穿朱家嘴、前坪、南津關,以至三游洞」。這份「新生活運動」計劃還列舉了公路沿途的一些風景:「有鎮境山,夜明珠、前坪、果園、西陵寺(西陵山廟)、玉泉古井(?)、張恆候擂鼓台(張飛擂鼓台),以及三游洞」。
熟悉宜昌交通史的都知道,從鐵路壩到夜明珠就是借著原川漢鐵路的路基,重點在於117米長攜溪大橋的修建,以及南津關到三游洞2公里開山公路的新建。共需耗資3萬餘元。只是路僅僅修了個毛坯就又匆匆被破壞,因為日本人打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