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方多難我重來(2)
萬方多難我重來(2)
從1940年宜昌淪.陷到光復,從國共內.戰到新.中.國成.立,直到1956年底,三游洞及其碑刻被列入省.級文保單位,在此期間,按照何立的記憶,三游洞一直都是附近生產隊養牛的"栓牛洞"。
原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在《隨同周總.理考察三峽記》中說:"(1958年)3月1ri,今天出了太陽,昨天下的雪已經化完,看來已開始開花的蠶豆、豌豆並未遭受凍害。上午,(周)總.理率領我們先到南津關壩區,看了三游洞和打的斜鑽孔。這裡是石灰岩,有溶洞(喀斯特),建大壩有可能漏水。水利專家們多數不贊成在這裡建大壩,這只是供選擇的壩址之一"。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正在南津關甩八磅錘打.pao眼炸石頭的羅洪波記得自己去過三游洞,那時的洞壁被煙熏火燎后變成黑洞.洞,因為錯過了回宜昌城區的班船,不得已就留下來,用糧票找砍柴的農夫換飯吃。
天黑以後,打柴人點的是馬燈,吃的是"金包銀"(苞谷加米飯),就的是一碗稀豆豉和地現皮湯:"湯里還放了獨一片的臘rou,一長者對我說這片臘rou是不準吃的,還要留到下一餐打湯用。"羅洪波在三游洞大廳里和這些打柴人擠在一起,打地鋪睡了一.夜,"那晚那腳丫子味實在jiao人難以入睡。"經過了"刻骨銘心的一.夜",羅洪波就有了自己的筆名"峽中樵"。
史料記載,為了支援位於蓮沱的827廠建設,1970年1月,解.放軍工程兵總374部隊從江蘇省淮yin市調駐宜昌,擔任宜(昌)蓮(沱)公路即827廠專用公路的築路主力,架設在三游洞前的下牢溪大橋就是他們建的(這支部隊后調往新.疆修築天山公路)。
當時負責施工的解.放軍某部就住在張家嶺村一帶,所以近水樓台先得月,就把三游洞當成了"臨時俱樂部":"連隊當時租借了部分民房,沒有會議室,遇到了chun雨連綿或暴雨將至,開展集體活動全仗三游洞避雨遮風。官兵們在三游洞中唱歌,唱得地動山搖;喊番號,喊得發聾振聵……三游洞不再是荒郊野外的神秘古洞,也不在是被人遺忘的貧瘠山洞,而是我們學習、工作、生活和娛樂的天然大禮堂"。
1979年,國門開始徐徐打開,在一本對外的《湖北概況》的"經請示批准可以參觀的地區和單位"里的"宜昌市"里,寫有"市西北十公里的西陵峽口北岸峭壁上有鄂西著名的名勝古迹'三游洞',內面保存有唐、宋'前後三游'等壁刻和碑文四十餘件,是寶貴的史料"。雖然首頁推崇,可是三游洞在其後的介紹里卻位於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玉泉寺之後;在1.9.84年版的《宜昌概況》的"文物名勝"中,三游洞同樣位於點軍李家河、紫.陽河兩個新石器時代遺址之後位居第三。
好就好在1.9.84年版的《宜昌地名志》的"名勝古迹、紀念地、風景遊覽地"里,三游洞依然雄踞榜首,其後是西陵公園、烈士陵園、天然塔、陸遊泉、點軍坡、白龍井、紫.陽龍洞、慈雲下院、古佛寺、前後坪漢墓群、東山明墓群等。然而隨著三峽大壩的"高峽出平湖",三峽人家的"原汁原味的三峽風光",清江畫廊的"巴人故里風.情",屈原故里的"世界名人"招牌和三峽大瀑布的"全國第四名瀑"等5A景區的崛起,以及一大批4A景區的後來者居上,三游洞就成了"半夜玩龍燈--越玩越轉克(去)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