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術簡史

記憶術簡史

記憶術簡史1.記憶術簡史

已知的最早的記憶術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時期,它在古代修辭學(辯術)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更確切地說,記憶術已使用了2000多年,在6世紀開始緩慢衰落前,對西方文化藝術方面的作品和行為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日常常用的記憶術

大約在公元前400年前,古希臘一個撰寫條約的抄寫員極力推薦有助於記憶的3條原則:集中注意力、重複、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例如,為了記住「勇氣」一詞的概念,可以在腦海中構想戰神阿瑞斯或者特洛伊戰爭英雄阿喀琉斯的圖像。

組合記憶法

約編撰於公元前86~前82年的《獻給海倫留姆》提出把伴隨著所有思維的「天生」記憶同「人造」記憶區別開來,後者通過組合加工可以更好地把想法或詞語固定在腦海中,從而強化前者。演說家、政治家或者律師經過長期鍛煉,可以不求助於任何筆記即席演講(脫稿演說),並且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忘記自己的觀點,比如在參議院或者訴訟中的一段討論中斷時。像西塞羅這樣偉大的演說家,可以在幾小時內不求助任何輔助工具不停地演說。

——地點記憶法的發明——

公元前477年,希臘詩人西蒙尼·德·瑟奧斯發明了「地點記憶法」。在斯科帕斯組織的一次宴會上,西蒙尼本應該只背誦一首主人要求的詩歌,但是他還用讚美詩歌頌了一對雙胞胎神卡斯特和波呂丟克斯。為此斯科帕斯非常不高興,僅付給他一半的錢,並建議他去求雙胞胎神付給他另一半。過了一會兒,有人告訴西蒙尼有兩個年輕人在宴會大廳外等他,於是詩人走了出去,但是沒有看見任何人。

就在西蒙尼出去的時候,宴會大廳的天花板坍塌了,其他客人都喪生了。有人說,作為對讚美詩的感謝,卡斯特和波呂丟克斯救了西蒙尼。

不幸的是,遇難者的殘骸已變得無法辨認,他們的家人根本無法將遇難者搬走。最後憑藉優秀的視覺記憶,西蒙尼回憶起每一位賓客就座的確切位置。據說這就是最早的地點記憶法。

組合法不僅便於記憶觀點,還適用於對辭彙和文學作品的記憶,甚至倒著背一段演說或者一首詩歌。

地點與圖像記憶法

「地點記憶法」最早是由希臘詩人西蒙尼·德·瑟奧斯提出的。這種方法首先要在腦海中創建一條記憶路線,例如散步時的休息處或一幢房子的構成元素(門、廳、柱子)等,然後在每個「地點」放置一幅與需要記住的想法或詞語相關的圖像。

記憶的空間支持思想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例如,我們很容易想象一條關於自己熟悉的房間或者城市的路徑,並且知道如何辨別不同的地點和找出與之相關的特徵(一幅掛在牆上的畫);我們能自覺地運用空間的比喻(首先……)來引發一系列的聯想。

我們藉助圖像識別星群——大熊座、公牛座、獅子座等,正如歷史學家所說的那樣,這些圖像不是由某些早期人類憑空幻想出來的,而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掌握夜空中星星的位置。詩人西蒙尼的故事也許是個杜撰的傳說,但地點記憶法卻最終成為我們永不忘記的記憶術。

⊙服務於基督教的記憶術

公元1世紀,基督教的興起將記憶術引入了宗教領域,從此,它就開始被用於精神救贖。

不要忘記上帝:沉思與禱告

記憶術的應用首先出現在最初的修道士身上,普通信徒履行完家庭與社會職責后就從現實生活中退隱,致力於禱告和經文的記憶。在祈禱或者冥想的時候,精神遊離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有時候思想會落在日常活動而非上帝身上,藉助記憶術有助於集中思想,心理成像法能夠阻止我們「糟糕的好奇」。與此同時,通過構建心理圖像也便於記住《聖經》中有難度的片斷,更好地掌握基督教的教義。

記憶術和基督教藝術

在宗教生活中,心理成像法佔據了重要的位置。它不僅給祈禱或者冥想,也給所有基督教藝術(文學、繪畫、建築等)提供了靈感。美國女研究員瑪麗·卡瑞特斯追溯了整個中世紀的記憶術歷史,她發現心理成像法是當時思想的重要工具。

事實上,記憶被認為是把知識歸於己有的最佳方式。這不只是涉及用心強記,最終的目標是「掌握」或者「吸收」知識,正如今天我們對一個學校科目所做的那樣。人類的記憶能力是極其巨大的,偉大的理論家托馬斯·阿甘(1225~1274年)能夠先在腦海中構想作品的主要內容,也就是說不求助於筆記或者手跡,之後再同時讓4個秘書來記錄他述說的內容。

上圖是18世紀弗雷德里克二世創作的《獵鷹訓練術》中的一頁。封面上大量的彩色插圖除了裝飾作用外,還有著幫助記憶的功用。

記憶書

中世紀的一些作家具有高超的「熟記」本領,他們能夠像在書中或圖書館中查找資料那樣,在自己的腦海中「檢索」知識。

在古代的手跡中,辭彙或者句子之間並不是相互斷開的。如果以不同的方式斷句,一首用拉丁文寫就的著名詩歌讀起來就像一首希臘文的詩歌。引入標點符號的目的是為了斷開一篇文章,使其成為容易記憶的小單位。中世紀的手跡或者章節,起首的字都以色彩或圖案裝飾,目的是幫助讀者記憶文字內容。起始字母周圍的點綴圖案概括或暗示了文章內容,是用來引導背誦的。在書頁的空白處,我們有時候能找到一幅有助記憶的隱喻插圖,這也是用來提醒閱讀或者祈禱的。

⊙所謂的記憶術

從中世紀末開始,甚至在印刷術出現之前,在大學教育中有過一次背誦與其他口頭記憶形式的衰退,越來越多的學生使用手抄本和書籍來學習。一些人文學者,比如伊拉斯謨(1469~1536年)和梅蘭希頓(1497~1560年),甚至公開標榜自己對記憶術的懷疑,他們極力鼓勵用「學習、秩序和應用」來代替地點和圖像記憶法,並禁止學生使用所謂的記憶術。中世紀作家曾採用一系列的評論與批註來闡明宗教文章,宗教改革者則認為沒有這個必要,那些文章在他們看來只讀一遍就能理解。

在蒙田(1533~1592年)的散文中,他說得更犀利:「我們只為填充記憶而工作,而讓理解和知識保持虛空。」漸漸地,記憶術變成了既得知識的「機械性再生產」,同推理和想象完全對立。直到19世紀,修辭的原則和記憶術才繼續被講授,但是越來越不受重視,這可能源於福樓拜在他的小說《布瓦爾與佩居謝》(1881年)中給了地點記憶法致命的一擊:兩個相依為命的主人公有著同樣的名字,他們試圖利用記憶術去記住事情發生的時間、制定他們沉醉其中的無數未完成的目標,但最終他們都失敗了。為了簡化記憶,他們將住所的每件東西都假想成一個不同的事物,整個村子都失去了原來的意義,蘋果樹是家譜樹,灌木叢代表戰鬥,他們生活的世界全都變成了記號。他們在牆上找到大量消逝了的東西,看完就毀掉,卻不知它們何時會再現……

2.從簡單的竅門到記憶策略

記憶術的悠久歷史體現了記憶力的重要性,這一重要性已被我們認識到。然而,這些方法至今仍有效嗎?簡單的竅門和神經心理學發展的策略之間是否存在區別?

⊙「記憶不是肌肉!」

有些人想知道是否存在對記憶的訓練,對這樣的問題,專家們經常給出這樣的回答: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

對於我們中的大多數人而言,遺忘或者記憶「空洞」只以點狀方式突然降臨。自然的衰老會導致我們記憶力的下降,隨著生命的演進,我們發現遺忘變得更頻繁,而學習進度變得更緩慢,並且必須投入更多的努力。是否可以減緩記憶力衰退的進程,一直保持良好的記憶力?

記憶是一個複雜的行為

記憶力不只是一種記錄的能力,更是一種能夠過濾的能力,因此我們會有所遺忘。記憶過程通常是複雜的,在進行信息處理時會調動不同的記憶形式,各種記憶形式之間的協作會隨著不同的行為而不斷改變。誠然,由於不斷重複同一件事情,我們總能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但是這種方式並不完全適用於別的方面。一個深受周圍人喜愛的法文歌曲業餘愛好者能夠輕易引述詩句,卻總是忘記親朋好友的生日;一位拼字大師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字謎,都能以極快的速度解答出來,卻會因為每星期至少三次想不起某個名人的名字而發愁;一個網球迷能記住所有大型世界巡迴賽的日期,卻從來都記不住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時間……

事實上,關於自己的事我們往往記得比較好,而其他方面就要費點勁了。經常玩拼字遊戲或者背誦詩歌並不能讓我們更容易記住把車停哪兒了或者飯後吃藥。對於這類情況,記憶術或許能提供一定的幫助。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對某一活動強烈的動機都有助於記憶「保持好的狀態」,但務必要保證從各種活動中獲得樂趣。

對多種情況適用的法則

如果不停地重複,我們將會極少忘記某人的名字、一次約會或者放鑰匙的地方,但這是個繁重且令人生厭的方法。幸運的是,存在幾條簡單且絕對實用的法則可以加速學習過程,使記憶變得更容易。它們不僅適用於日常生活中大量簡單的記憶任務,如果配合合理的方法,還可用來學習和記憶複雜的知識。

這些法則都是廣為人知的,我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以自覺的或潛意識的方式應用著它們,尤其在我們的專業技術領域。

為了防止記憶衰退和避免健忘,只要目的明確,並付出必要的努力將這些法則付諸實踐,那就足夠了。面對一項全新的或者複雜的活動(比如以前從沒接觸過的會計),在沒有找到最合適的方法前需要經過更多的摸索。

⊙記憶術提供的策略

記憶術提供的策略雖然有些局限,但在某些方面還是非常有效的,其中大部分策略都被教育界借鑒過,而這並非偶然。

在學校的運用

當必須以正確的順序複述一段詩文、一個關鍵句子,或者一個提綱中具有抽象特徵的信息時,就急需求助記憶術了。在考試時翻書或詢問他人都是被禁止的,再加上巨大的心理壓力,很可能引起記憶「空洞」,這時也需要運用記憶術。

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記憶術在學業之外的領域的應用就更加局限了。因為,我們能夠記住的信息不能太多和太複雜,而且節奏也不能太快。

但是,日常生活的一些情況中,記憶術還是可以發揮作用的。例如,密碼(銀行卡的、通行證的、電子郵箱的)和信息口令可能被設置成一系列不存在任何邏輯關係或特殊意義的數據,而且,我們也不能把它們寫下來,否則有暴露的危險。這種情況下,應該在第一時間找出適用的策略簡化對數據的記憶,那麼以後,特別是在一段時間沒使用之後,回想起來就會比較容易。

記憶術也能幫助我們在極短的時間內記住少量的信息,例如當我們手頭沒有紙或筆,不能立即寫下電話號碼和地址時,在記憶元素之間建立聯繫比簡單機械地重複更有效。

⊙記憶術的長處與短處

心理成像或雙關語都可以作為技巧用來記憶不常見的專有名詞,或對應名字與面孔。在腦海中創造一個與辭彙的發音或意義相關的圖像,同樣有助於記憶外語辭彙。

——馬路步行記憶遊戲——

你自己試試,就當是做遊戲。4歲的小孩都能學會和使用這些簡單的技巧。遊戲是這樣的:一個人先從眼前駛過的汽車中選一個車牌號,並用記憶法將其記住。其他人也同時記住這個號碼。其中一個人描述這串數字的編碼,接下來一個人重複前一個人所描述的東西。每個人都得複述,直到輪到第一個人說完整串數字為止。

這個遊戲是測驗長期記憶的。你能依然想起你幾個小時或幾天前所形成的聯想嗎?如果還能,那你就能有效地記憶數字。

一切皆有可能

最優秀的記憶術在理論上適用於每個人。積極與恆心足以使你正確回想起遊戲中所有卡片的順序,或記住整本字典。然而,想要更靈活地運用記憶技巧就需要進行訓練,並對記憶術抱有興趣。令人驚奇的是,即使是擅長記憶術的行家裡手,在面對一些不太特別的材料時(尤其是教學方面)也似乎更樂意用其他的記憶方法。

記憶術是最好的方式嗎

事實上,記憶術存在一些在我們看來「不太聰明的」程序,因為記憶術的運用似乎依賴一個符合信息本身的邏輯。例如,為了記憶哺乳動物的生物學分類,我們可以死記硬背或者利用記憶術。但是,我們也可以先寫下來,在理解分類所依據的標準后,再進行記憶。這種方法看起來似乎更好,而前一種方法則給人留下「差學生」的印象,因為沒有很好地理解課程而不得不在考試前一天死記硬背。然而,這兩種方法的基本原則非常相像,都是將新信息與已掌握的信息聯繫起來。但是,前一種方法是任意地創造聯繫,就像地點記憶法所做的那樣,相互建立聯繫的信息之間可以毫不相干;而第二種方法則需要利用既得的知識去建立更有邏輯性的聯繫。

⊙量體裁衣的策略

策略一詞最初的意思為「將領的藝術」,即規劃與領導戰爭的行動。依此類推,我們可以定義記憶的策略為計劃與引導學習、儲存和重組信息的藝術。

20世紀70年代後期的大量調查研究表明:能夠輔助我們完成各種學習任務的記憶術在學校中被使用的最多。由於不同的記憶術策略適合於不同種類材料的記憶恢復,我們不能「以不變應萬變」,而是必須要決定哪種策略更適合你,哪種策略對於你正在進行的學習任務會最有效果。

適用於具體的情況

我們所使用的策略越是恰當,記憶將越有效率,即越持久和完整。為了記住一小時后應該給朋友打個電話,最好是在電話機旁邊放一張便簽,而不是在手絹上打個結。后一種方式的不便之處在於無法清晰地指明必須要做的事情。為了不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迷路,我們會試圖在腦海里構建一張地圖,但是步行、開車或坐公共汽車所默記的地圖並不相同。

適用於自己

好的策略應該適用於自己,應該考慮到自己已知的信息,將已掌握的知識轉移到一個新的領域,或者正相反,防止兩個不同領域互相干涉。例如,法國人在學習英語時會碰到許多兩種語言共有的辭彙,這就需要特別注意「假朋友」,因為有些詞的書寫完全一樣或者相近,但意思卻完全不同。

再者,好的策略還需符合自己的個性。一個健談的人可能更偏愛通過對話學習外語,即使最初會犯許多錯誤;一個喜歡閱讀的人則可能通過閱讀原版小說學習外語;而一個比較內向的人更傾向於在正規的教學培訓和埋頭專研語法書或者練習教材后,再實踐自己的知識。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和動機。

以上兩點,前一點與個體精神活動的特殊性有關,后一點則與個體的興趣和意圖有關,可見並不存在發展記憶策略的籠統的「秘訣」,但是一切都遵循幾條主要原則。

3.記憶策略的主要原則

長期記憶幾乎擁有無限儲存信息的能力。但是,在需要的時候對信息進行重組則依賴於我們「處理」信息的方式——這些方式不僅可以鞏固記憶痕迹,還能易化對信息的重組。

現在我們知道,通過感覺器官所察覺到的一切,都由視覺記憶、聽覺記憶、嗅覺記憶和味覺記憶快速過渡中轉到長期記憶中。這種臨時記憶只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一般為20~30秒,最多90秒)記住有限的信息量(平均7個),並且這種記憶極易受一些因素影響,比如干擾噪音。除了注意力的因素外,情感也在記憶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為了能夠以有限的方法處理多樣的信息,記憶系統不僅需要對信息進行篩選,還要以有利於存儲和重組的方式組織信息。

⊙組織信息

沒有什麼比學習「沒頭沒尾」的東西更難的了。當我們每次遇到不協調的信息時,都會先嘗試把握其意思或者邏輯,再與已知信息建立聯繫。一旦聯繫建立了,記憶也就變得簡單多了。

重新組合信息

為記住一系列的東西,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改變原來的排列順序建立總體連貫性。比如,在準備採購單時,嘗試根據商場或櫃檯的位置重新組織物品,以避免不必要的往返和遺漏。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減少東西的數量,通過重新分組形成更簡單的組合結構。例如在記憶手機號碼時,最好是分3對數字進行記憶,而不是記憶11個孤立的數字。如果你是一個電影愛好者,想清楚地記住「詹姆士·邦德」的所有影片,可以根據扮演007的演員來將影片分類,從而簡化記憶任務。

與已掌握的知識聯繫起來

在語義記憶中存在著一個複雜的聯繫網,使我們能很快處理所有新信息。比如,我們能直接辨認出一條新信息,很可能是因為先前有過什麼徵兆,或者我們將它與別的信息進行了比較。再比如,在樹林里散步時,我們能認出路邊的蘑菇,這是因為之前我們學過如何辨認蘑菇,就算不知道它的具體名稱,但至少知道它是個蘑菇,是屬於蘑菇家族的,可能與牛肝菌有點兒關係。

分類、做筆記與事先計劃

對信息進行分類是記憶過程中應遵循的一條原則。在信息之間建立等級聯繫,或將它們集中到同一類別的知識條目中,是保證成功重組信息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知識有條不紊的特徵使得由特殊到普通再到另一種特殊的轉化變得輕鬆,而一個雜亂無章的目錄哪怕再簡單也必須從頭進行一次心理瀏覽,才能找到需要的東西。

測試組織良好的優越性

在無序中

記憶下面這些詞,然後合上書。幾分鐘后,在一張紙上儘可能多地寫下你記住的詞。然後,進入下一個測試。

儘可能合理地組織

記憶下面表格中的詞,然後合上書。幾分鐘后,在一張紙上儘可能多地寫下你記住的詞。

許多實驗表明,分類法能夠將新信息與已知信息聯繫起來,在回憶的時候提供寶貴的線索。

上課或開會時最好做些筆記,隨後如果能將其整理一下或做個提綱那就更好了。同樣,參考提綱或資料表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課堂內容,這些內容提要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線索,能增加完整回想課堂內容的機會。

在實際生活中,比起一大堆便簽之類的提醒記號,或者備忘錄中無序的約會列表,合理的日程安排能夠提高時間利用效率,為自己贏得時間。即使是為假期做準備,日程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幫助我們有步驟地處理很多方面的事情(住宿、飲食、交通),避免節外生枝。

概括來說,「規劃」是為了對信息進行加固、集中、聯繫、分類、組織、概括,信息不停地被重複和「處理」,可以鞏固記憶痕迹從而方便回想。因此,所有好的記憶策略都取決於對信息的規劃。

⊙聯想:建立聯繫

聯想是將你想要記住的東西和你已知的東西之間形成智力聯繫的過程。儘管許多聯想是自動產生的,但是聯想的意識創造是將新信息編譯的一個極好方法。將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聯繫起來,更有利於我們記憶。在遊覽古希臘雅典衛城時我們會聊起在巴黎的趣聞軼事,在帕特農神廟前我們會驚呼「傳說雅典娜的教堂……」。大多數時候,我們會不經意地做出這樣的聯想或比較。當我們乍一眼看到什麼東西時會想起另一些事物,這些事物之間沒有聯繫,和我們掌握的知識也無關。因此,在記憶時需要有主動激發聯想的行為。還有一些客觀存在的情況也會激發聯想,比如詞語的發音或字體等。

與其死記硬背,不如用某種方法將分散的信息聯繫起來,尋找口頭的或可視的邏輯性,或者發揮我們的想象力。

⊙構建心理圖像

在進行複雜的計算時,比如4乘以18,你是把中間過渡部分(4乘以10等於40)寫在紙上呢,還是在頭腦里想象?不確定如何拼寫一個單詞時,你會想象一下可能的幾種寫法,然後再決定哪個寫法看上去更為熟悉嗎?假如有人要你倒著說出一個詞,你會先嘗試在腦海里浮現出這個詞的正常順序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已經運用了心理成像法,這是最有效的記憶法之一。心理成像能使我們記住較為複雜的信息,也適用於非常多變的狀況。

視覺重現

心理圖像是對具體視覺感知進行想象后的綜合圖像。如果有人要你想象一隻狗,出現在你腦海中的圖像可能涉及多種形態:帶有狗的基本特徵的圖像、你自己養的狗的圖像,然後增加或刪除一些細節,並添上你想象出來的顏色和動作(比如奔跑)等。你可以將自己想象的狗的模樣畫下來,拿它同真實的狗(一幅圖或者一張照片都可以)比較一下,看看你對於狗的想象是否符合現實。

——優化心理成像能力——

面對一個具體的詞,我們會以自己對這個事物的概念建立起一個心理圖像。比如說,「老鼠」這個詞會讓我們想起一個小嚙齒動物的樣子,或者是電腦滑鼠。

當涉及到抽象或概念性詞語時,就有必要將抽象信息組合起來,使其具體化。因此,「奴隸制」這個概念就可能通過一個腳踝帶了鐵鐐銬的人來表現。

練習一下,請在腦海中構造以下辭彙的圖像:花瓶、貓、落地燈、汽車、自由、貪吃、博愛、慾望。

做完練習之後,你會發現自己能回憶起大部分詞語,因為你已將它們轉化為心理圖像了。

如何從中受益

在傳統學習模式下,心理成像法是很重要的,應用也相當頻繁。舉個例子,要記住一個城市或一條道路的方位,最好將它們以地圖或平面圖的形式存放在記憶中。與其放棄統計數據里的一些細節,不如利用圖表(幾何曲線、分布圖等)來牢記各種數據。同理,一份組織圖能幫你準確分析事物的結構,一個樹形圖能更清晰地表明分類邏輯。

在日常生活中,心理成像法有助於想起丟失物品的過程,或者在出門前找到抵達目的地的最短路徑。

⊙記得更牢固的有利條件

組織、聯想和心理成像是記憶的3大策略,還有一些條件能夠提高這些策略獲取和重組信息的效率。

合理劃分學習階段

在複習功課時,1個小時複習10次比10小時複習1次要有用得多。將學習材料劃分為不同的部分,然後依次進行,學習新內容前先回想一下已學的內容,每個部分內部要先從簡單且容易理解的入手。

進行雙重編碼

前文提到的許多例子不只調動了唯一的手段——心理成像或對字面意義的分析——而是使用了雙重編碼。雙重編碼的效果非常好,要想學得好,最好一邊聽課一邊做筆記,列些提綱或圖表等將幫助你更好地掌握課堂內容。

從既得知識中獲益

我們可以對既有知識進行修改和補充。根據既有知識分配學習任務會更有效,這就是為什麼專家們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能更快地掌握新信息的原因。同時,我們也可以從新的學習中獲益,梳理和更新既有知識,補充新的細節或建立新的聯繫。

轉換視角

如果要為一個工作會議做準備,事先你需要想象不同與會者會如何領會你想要說的內容,預測他們可能會提出的問題,以防臨場不知如何作答。

同樣,在與銀行顧問進行業務會面前或在醫療諮詢前,不僅要把你想提的問題記下來,還要考慮對方可能會問你的問題。事前有了充分準備,臨場忘記主題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我想起來了!」

當回憶與學習的背景相似時,信息重組將更容易。因此,要弄清楚你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才能回想起來。

如果不得不去地下室找某些東西,可以先在腦海中想象它們所在的位置,那麼等到了地下室你就不太容易忘記要找什麼了。如果找不到某樣東西,那麼想想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找不到的,回憶所有相關的元素從中找出有用的線索。

當回憶與學習的背景相比時,信息重組將更容易。

想象一下,你出席女兒學期末領取獎學金的儀式。事後,女兒要你給她拍張照片,你卻發現相機不見了。在慌亂地尋找前,先嘗試在腦海中重現你可能在什麼情況下把它丟在哪了:它最後一次在你手裡是在什麼地方,周圍環境如何,你和誰在一起,你們談論了什麼,幾點鐘,光線如何,當時你聞到了什麼氣味,聽到了什麼聲音,自我感覺如何……回到你經過的所有地方,想想當時發生了什麼,或者站在其他路人的角度想象他們可能看見了什麼……

⊙練習很重要

如果不配合以練習,那麼再好的記憶策略也將無效。想要改善記憶並非難事,通過訓練能使我們形成適合任何情況的習慣性動作。同時,還應該給自己時間以適應不同的記憶策略。注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解決方案。

練習將詞語放入場景中

根據以下提供的12個詞想象一兩個場景,全神貫注地掌握所有的細節后合上書,幾分鐘后,根據自己想象的場景在紙上寫出所記住的詞,然後打開書進行對比。

心理成像法能使我們記住一系列信息,並且避免在回憶的時候落下某一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超級記憶術大全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超級記憶術大全集
上一章下一章

記憶術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