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淵藪也是希望
情緒是淵藪也是希望
1
很少人認真地區別情緒和情感。我和我的一位朋友卻不約而同地關注了這個問題。
他專心於用情感構築他的思想大廈。
我卻長時間地和情緒糾纏不休,徘徊於走向表達的途中。
我們關注同一個問題,出發點卻是完全相反的,他太確定,我太不確定。
2
許多年了,我一直和情緒糾纏不休。它像一股從地心湧出的力量拖著我。有時,我覺得自己已在混沌中如枯竭了一般。更多的時候,它卻使我的深深沉落的生命,陷入一種迷離的、混沌的、瘋狂的旋轉,期待著在感覺的生成中掙脫而去。
3
情感不是情緒,雖然它不能和情緒截然分開。
情感比情緒明朗得多,它本質上在主——客體範疇之內。它具有意識性,是人的自我意識和對象意識的直接感性的表現;它具有社會化、關係化的傾向,是主體間性的實現方式。它總是處在同情緒的轉換之中。
4
情緒可以通過感覺的中介實現自己的對象化。
但情緒一旦對象化,它就不再是情緒,而是表現為具體的情感了。
它獲得了某種確定性,同時也就成為自身的固置。
5
沒有情感,情緒就無法衍生和寄託。但情感絕不是情緒,它達不到升騰和墜落的感覺,達不到無時間性的感覺,達不到深層空間的感覺。
6
情調和氛圍,恰恰顯示著情感和情緒的外在化的差異。
情調,表明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種不同感情的性質。它是一種突出的單方面的性質,它停留在主體性上,是主體本身所帶出來的東西。
氛圍,所謂一定環境中給人某種強烈感覺的精神表現或景象。它具有關係性,是被對象感染著的,因而它是一種從深層透射出來的整體感覺,是一種籠罩著的東西。
有些人沉迷於某種情調,卻永遠不懂氛圍。
7
情感是一種確定性。
只表達情感的作品往往使之透露著太強的結構化的意識,而缺乏邊界的消解,缺乏生成性的空白,即那種把不可言說的虛無、不可企及的無限帶到可感覺的世界中來的再生地。
情緒才直接關聯著作品的生成性空白。
8
同音樂、繪畫一樣,對於文學作品來說,更重要的,是情緒,是情緒孕育而生的感覺。情緒是比感情或情感更具有本體論性質的。
9
情感本質上是指向他人的,是人與人的關係。
情緒本質上是指向自己的,它處在向情感的不斷轉化的過程中,反射在世界的各個層面上。
10
情緒可能是動物性的,也可能是更深刻的人性的。它有著巨大的跨度,從原始的沉淪到精神的升華。
11
情感活動不能脫離感性形象因而不能脫離物質載體本身,情緒卻是呼喚和尋求。
12
情緒是最個別的,因而可能成為最普遍的,僅僅停留在普遍性上的普遍是一種虛假。
13
情感是主體性的,情緒是個體性的。
14
一種情緒的深刻根基,不在清醒時的通情達理,而在迷狂時的自我調節。
15
情緒是一種生死的糾纏,它表明生死同時是人與生俱來的。這一認識使自我調節變成內在的機制,變成生命的需要。
16
生死同時意味著在靈魂中經歷生死的冒險,是人之為人的註定的命運。
因而有天堂和地獄同時,升騰和墜落同時,驚濤駭浪和寧靜安詳同時。
17
當一種說不清的情緒突然攫住你,牽動著你的整顆心的焦慮時,這情緒顯然已不再是心理學意義上的,即不再是在意識的表層對對象做著或悲或喜或怒或傷感的反應的對象性情緒。它就是人的生存本身,是在無的背景上轉換著、生成著、湧現著的莫名的騷動。
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情緒;而每一個有這樣的情緒的人,也並不是每一次都能抓住它,獲得感覺和表達。
它是無形的財富,也是無形的痛苦的枷鎖,被它所纏繞的人,是幸還是不幸呢?
18
情緒不是心理——生理的紊亂,因為它不是一個事實,它以其有限的方式表達著整個人的綜合總體。
19
情緒是抽象的,因混沌而抽象,因擁有巨大的跨度而抽象,它的兩極延伸即詩和哲學。
20
如果哲學是男人的、詩是女人的話,那麼我只有從詩返回到情緒的深谷中才可能仰望哲學。其實與其這樣說,毋寧說,感覺是男人的,情緒是女人的,無論是詩或者哲學,都得返回到女人的懷抱中;同樣,無論是詩或者哲學,都期待著男人的攜帶而升騰。
21
承認環境,超越環境,取得自由。情緒應成為中介,否則主體性就是一句空話。它必須具有積極的意義,不能成為一種封閉,如果成為一種封閉,即使再豐富,也不能獲得生命的內驅力量,它應該具有生殖能力,成形、結胎,形成生命體。
22
情緒往往是一種整體反應。內心糾纏既是生命的消耗,又是生命的累積。但終歸要走出來,走出來才是財富。
23
只有情緒作為生命的內驅力造成生命整體的沉落感,才能打斷因循的常態生活,使人進入最真實的、不自欺的生活,感受留下的生存的深層空間,進入瞬息,進入期待,進入連接著原始活力的記憶。
情緒因而天然地具有與生命的源頭相通的共時性,是生命的歷時性達到共時性(空間化)的天然中介。
24
情緒是一個綜合範疇。抽象和具體在情緒中是直觀地糾葛在一起的。換一個角度說,情緒是最抽象的和最具體的迅速轉換,二者原始地交融著。
情緒及其現象,最直接地體現著或包孕著存在、時空、生死和生存的關係。
25
無論現代人走得多麼遠,也註定逃脫不了一個遙遠的困惑——死亡,作為絕對可能性,它本來就是天涯咫尺的。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存的慾望是人的內心世界最原初的東西,是生命的原動力。它們即最基本或最初的情緒。所謂直覺、回憶、想象,都是它們演化而來。
26
情緒既是最原始的,又是最超越的。
它不斷在返回中積蓄著超越的爆發力。一個現代人的情緒和原始人的情緒乃至動物的情緒有著同一個根子,卻遠不在一個場級上。恰恰是返回使歷時性變成空間性——生死糾纏即時間中的空間逗留和拓展——其間的跨度蘊藏著愈益不可逆料的多種可能,顯現著震懾理性的神秘自然的力量。
27
情緒跳出了主——客體範疇的設定,或者更準確地說,情緒是先於主——客體範疇的。從主——客體範疇的角度去把握情緒,則永遠無法找到情感和情緒的真正區別。
情緒是人和自然一體的產物,無對象性,無距離感,難以確定地把握。當我們說它不只是自然性的時候,不是為著強調它的社會性,而是指出它的個體性的性質;而當我們說它超出個體性時,是因為它永遠丟不掉它的自然性之根。
28
也許我永遠無法說清情緒是什麼,就像我無法說清那飄落而混跡於泥土裡的種子是什麼一樣,除非我看見了花朵、果實。只有在其展現的豐富性中,我才真的了解了那深藏在不可知的土地里的種子。儘管那在展現的豐富性中被了解的,永遠只是無數可能性中的一種可能性。
29
我可以描述情緒的現象,儘管這描述總得擔著這樣的風險,即想描述的是情緒,實際描述的卻是「情緒——感覺」,因為情緒總在情緒的生成和轉換中,人們在實際上無法真的將它與感覺截然分開。
30
情結。
情結不是一種心理現象。
不是特定的性心理。
也不是具象的個體心態。
它是人的最深的情緒的沉積、扭結。
它和文明相關。文明是從自然中走出來的,它豐富著、擴展著人的自然性的內涵,同時又侵染和破壞著人的自然性。它即文明對內在的自然性——情緒——壓抑的結果,是文明的甩不掉的原始的痛苦。
31
虛無主義不是一個理智問題,而是一個情緒問題。
32
情緒是被產生的,同時也會成為一種限制,成為一種自我增長的東西,拖著人走。
33
情緒原本是無方向的,它一旦脫離感覺的指向性和形式,僅僅與某一個具體對象聯結在一起,它就被固置在了一個確定的方向上。這種固置所造成的強化作用,會誇大了一件事的分量,使情緒變得不真實。
34
情緒是空間性的,不僅在於它的自然性,而且在於它是一種真正的惡的無限,即無中心的無限。
在理智、情感、意志的衝撞運動中,它孕育著無限的可能,孕育著從不同方向向時間引發的衝動。
35
情緒不等於無。毋寧說,情緒是用無的形式內在地呈現的有。
無不是知性思維的對象,即不是認識、概念、邏輯的對象。
無也不是想象的對象。
甚至情緒也不行。
無在情緒的轉化中。
36
在「有——無」的背景上,情緒超出心理學的意義成為生存論的本體論範疇——如海德格爾所說,在世界中即在情緒中。這世界、這情緒是背靠著大地,背靠著無的。但還有更根本的情緒,即作為現象學直觀的情緒。它直接切入大地,本身就是生成著的有。
杜夫海納談人與世界的相遇,其實人與世界的關係就其可能性上說,是內在地契合在情緒之中。在這一前提下,人和世界的相遇,總首先是在人的內心引發的事件。
也就是說,自然之光不僅發自人,而且發自人的內心深處,它總是在某一瞬間發生的事件,而人和世界的相遇只有在這劃破光明的瞬息才得以發生。
37
我很長時間都沒有注意到情緒與感覺的區別,只是當我拚命想描述和我糾纏不休的情緒時,我才發現,我愈是想抓住情緒,它就愈是死死地拖住我不知向哪兒沉去。我由此感到我的軟弱——我缺乏脫穎而出的力量。我也就在這裡感覺到了情緒和感覺的區別。
一個奇怪的聯想就這樣發生了:正是在情緒和感覺的區別中隱含著女人和男人的區別。或者反過來說,正是在女人和男人的區別中隱含著情緒和感覺的區別。反正都一樣。其實與其說是區別,不如說是一種轉換著、滲透著的聯繫。
38
在感覺的生成中,有一個環節——情緒,是不可忽略的。這個環節一開始就在感覺的起源中包含著。
因而在感覺的發生論問題中,應該有情緒的地位。
39
希臘神話和悲劇具有啟示情緒原型的作用,從俄狄浦斯到美狄亞。
因而俄狄浦斯和美狄亞的問題作為人和女人的問題原始地包孕或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內心。
斯芬克司是不死的,它就在那裡,在你感覺的第一個閃念中。
40
情緒醞釀而生的感覺真正是天堂和地獄的直接通道。
感覺的生成,是一種瞬間的中斷。邏輯中斷了,線性過程中斷了,生存之根和豐富的世界一下子融為一個縱橫開闊的空間。
因而感覺的生成總是新的空間的生成。
41
人的感覺的生成總有一個返回的領域,總有一個因感覺的生成而不斷豐富的領域,這個領域即情緒。
42
情緒中的時間是不存在的,它是時間的巨大的消耗,也是時間無痕迹的累積。
43
人的本體的情緒狀態,恰恰是因為相似,才可觸摸地形成了個體的人之間無法相通的隔膜;而人的瞬息的感覺,無論是複雜的,或簡單的,卻能在瞬間跨越時空遇合。於是無法相通的情緒也遇合了。是感覺一下子帶出了整個情緒。
44
在人的感覺——即馬克思所說的作為全部世界史產物的感覺的人類性——的生成中,情緒的醞釀過程是不可忽略的。它調動起深層心理的全部無意識儲存和本能的原始活力,使意識中的理性、情感、意志形成衝撞的相互牽引的因而相互滲透的運動;它混沌、彌散,充滿著緊張感,蘊含著多種可能性;它使生命力在瞬間整個地活躍起來,期待著向精神升華。
45
情緒即人的內在自然,像自然一樣混濁,一樣不可穿透,一樣收容一切創造物融於一身。所謂人類的全部文明或文化,其最初的衝突、衝動都源出於它。「最初」不僅有時間的歷時意義,更主要的它就是當下收放、顯蔽的空間性。
46
無論是情緒還是感覺,都絕不是一個意識的行為;毋寧說它們是自然性的機遇,雖然這機遇取決於自身內涵的豐富。
47
感覺和情緒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繫,卻不是情緒。它已有一定的指向性;它能使情緒從生死同時的糾纏中獲得生命的形式,成為被疏導的激情;它是一種凈化的力量,攜帶、轉換著生命整體的原始衝動。
48
在現代文明中,感覺陷入了一種荒誕得不可思議的悖論、一種兩難的處境。今天的世界,生活的飛輪旋轉得使人暈眩了。現代生產力,這本打開了人的本質力量的書卷,已經把感覺的多樣性變成了天文學的數字。它用層層外在關係將感覺遮蔽了起來,以至於感覺成了高利貸者。因為感覺的不再是感覺,而是感覺的媒介物、構成物,是電子計算機、電腦,或是政治的、倫理的、功利的思想構架。也就是說,感覺的直接性被它自己的延伸物替代了,感覺的隨意性和自在性也被它自己喚醒的技術理性、思想概念吞噬了。
感覺的對象愈豐富,從而感覺本身愈有一種失落感、無家可歸感。
49
純感覺,即排除任何政治的、倫理的、功利的佔有而直接顯示的感覺本身,只有到了感覺在外求的豐富中獲得了內求的單純時,才有回復自身的可能。
感覺的豐富恰恰是通過感覺的原始、無遮蔽狀態自由地表現出來的。這是一條在展開中回復的路。但哪裡是感覺的自由表現?感覺,這頭布利丹驢,看到兩面都是同樣的青草而無所適從了。它一方面被它的媒介物、構成物所阻塞、中斷,一方面又被它的媒介物、構成物所揭示而回復自身。
50
西方的文學藝術流派迅速更迭,不能不說是與感覺在兩難困境中拚命尋求出路和新的表達密切相關的。
從古典文學藝術到現代文學藝術經歷的轉換,就其內在形態來看,是從側重「感覺——情感」到側重「情緒——感覺」。一個現代人,更注重的不是情感,而是情緒。
51
情感——感覺——情緒,粗略地說,不是一個時間上展開的諸階段,即不是歷時的。即便抽象地說有歷時性,但實際上,它們是同一空間不同層次的共時表現,所以它們更適於納入顯露和遮蔽這樣縱深的空間關係中。在這空間關係中,歷時的也轉化為共時的了。
52
情緒總是深層的,是深層的涌動,是積蓄,是敞開的期待。感覺是瞬間的生成,情感才是真正的敞開,這敞開同時又是固置,因而在敞開中往往又形成遮蔽。
連帶著情感、感覺、情緒的升騰和墜落,永遠是瞬息的。
每個人都有情感,也都有情緒。但事實是,有的人恐怕一生都沉不下去也升不起來。
53
情緒是無對象性的。
但有對象,情緒才是可能把握的。
人們說最觸動情緒的是死的恐懼。其實最觸動情緒的,恰恰是生命的對象——是一個男人面對的女人,或一個女人面對的男人。因為生命對象本身所帶來的死的恐懼,亦即愛本身所包含的死的恐懼,是比一切恐懼更切近的恐懼。
人們不是常常感受著活比死難嗎?
54
當奔涌的情緒風暴還沒來得及蓋過頭頂就欣然退下時,心靈才在安魂般的寧靜中變得充實,彷彿那情緒的每一次湧起都是默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