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主攻(2)
()鮮卑人中的主要負責人都重利輕友,忘了還在河陽城中過清苦日子的弟兄們,大夥於是就只有散了,那個原先說好的投靠尉遲迥的計劃,也就宣告破產。韋名將的這個小動作,到是辦成了大事,不僅在於佔了河陽城沒商量,還贏得了時間,等到了七總管之兵趕到。接下來的,韋總司令就開始發號司令,命令各部,分兵出擊,驍將宇文述,很快掃蕩了幾股在近處乘亂鬧事的亂軍。然後,征討大軍匯合后,向東進發,來到了永橋鎮(今河南武陟西南)東南。韋名將以戰略眼光,對目前的情況做出分析,認為打仗應該有所講究,只有爭取殲滅敵人的主力,才算完成任務,先不攻這河陽城,而是繞過這座堅城,直接攻取尉遲迥的老巢鄴城。但軍進至武陟(今河南省武陟縣西)時,不得不駐紮下來。因為前面有一大河,擋住了去路。這條河叫沁水(山西省東南部,黃河的支流)。而也就在此時,尉遲迥已派其子尉遲憞,率軍10萬,迎面趕來,進抵武德(今河南武陟東南),在沁水東岸布陣20餘里。這時沁水暴漲,兩軍只好隔水對峙。看來都是因為有這條河的緣故,而並非七總管中有人收受了尉遲迥的餉金,故意延緩進攻。8月17日,高熲到達前線。高監軍趕得急。不過,在此之前的折騰,所造成的延誤,與他並無干係。他只能做他現在能做的事。高監軍命令,架橋。這個命令是驚人的。因為沁水急流洶湧,換了現在,也難以做到。架橋,是為準備發起進攻。這當然是不用說的,卻玩的是拚命的架勢。橋竟然架起來了。對崖的尉遲憞見了,就讓士兵們從上游放下火筏,企圖焚橋。而高熲則讓人在離橋樁較遠處,構築水中障礙「土狗」,以阻火筏近橋。這「土狗」,是用竹籠和麻袋等,裝滿沙石,在以木樁加固,頂部露出水面,用以阻攔順流而下的船、筏。由於這東西前銳而高,后闊而低,形狀猶如坐狗,所以名叫「土狗」,這是當時發明的一種水戰軍事武器。而這種「土狗」的使用,對上面有所質疑的,高熲讓人在湍急的河流上架橋,是不是做得到的問題,可以有所回答的是,當時的架橋方式,有可能是先以「土狗」形成圍堰,再打入木樁,然後再施工架面,而完成的。這其實也是現在攔河架橋築壩中常用的方法,與我們在電視上見過的三峽大壩的修建,也是隔江分流后,在圍堰中分段施工的情形,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