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主攻(3)
()而這尉遲憞,一計不成,又再生一計,所謂情急之下,計從心起,這都是讓新來的這位高監軍給逼的:他把軍隊後撤了對崖的人,眼睛看不見的地方,心想只要對方一上岸,就立刻掩殺過去,對方背水而戰,勢必驚慌失措,弄得好的話,可以逼對方跳河。背水一戰,是兵家大忌,但以做為讓對方處於絕地的戰法,其實是一把雙刃劍,結果相反的著名戰例的楚霸王項羽的破釜沉舟之法,各韓信的背水列陣,兵被處於死地而生的例子。但這一打仗的技巧,確實要看是什麼人在用,和用在什麼人身上。對於名將韋孝寬來說,他看出了對方破綻:首先是人,來的不是尉遲迥,卻是他這位沒打什麼大仗,卻因為尉遲迥大概是想起上陣還需父子兵這句話的緣故,讓他領了十萬人馬前來,但打仗講究的是人的問題,而不是人數的問題;其次,這位後退的距離,現在給出了一個機會,對方揮軍殺過來行進需要的距離,與這邊渡河的時間之間的關係,並非是固定不變的。渡河可以加快,狹路相逢,那要看誰更快,卻乘機擂鼓齊進。而且,狹路相逢勇者勝,還要看士氣。所以韋名將命令擂鼓,這是為了快,更快;也是為了廝殺前的興奮,向前進,向前進、進!而這高熲,卻在全軍被後放了一把火。是把橋燒了。這二人一陽一陰兩招,要做的是,學習楚霸王,學習韓信,讓廣大士兵們都知道,要是往回跑,是來不及再修橋的。韋名將軍,往前沖,不顧死活,這是很要命的。而尉遲憞軍,這人是不是真在瞬間變化的戰局而前,表現出差一、二秒或分種的「遲鈍」,不知道。不過,尉遲憞軍同樣廣大的士兵們,知道反正身後有很廣闊的地方,可以跑,向前者可能死,向後者,無非會被人說是逃跑,那當然選擇逃跑,傻子才不向後轉,跑。雙方几十萬人,集合在一起打仗,這麼多人,一方怎麼說敗就敗,而且是這樣快。這其實現兩個人對決,沒什麼太大的區別:兩個人爭勝負,其實決定於對自己的意志,和對對手意志的判斷,是否存在失誤。我要戰勝對方,與我可以戰勝對方,如果這兩個判斷同步正確的話,那麼,我已經勝利了。接下來的拚殺,就象判決書已下,剩下的事,只不過是進入執行程序罷了。尉遲憞單騎逃往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韋孝寬軍乘勝追擊,如同進入執行程序。韋、高二人,沒費多少事,就打到了鄴城,就象馬上要查封對方財產,準備拍賣一樣。但是,雖然尉遲迥可能已經想到,會有什麼樣的判決結果,卻拒收判決書,更反對強制執行,所以集中了全部兵力13萬,列陣城南,準備決戰。列陣而待,說明早已做好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準備。尉遲迥的之弟尉遲勤,統率軍隊五萬人,正從青州趕來,增援尉遲迥,並親率三千騎兵先期到達。尉遲迥是老職業軍人,幾十年軍旅生涯,打仗是他生活和生命中惟一要做的正經事,所以他不會懼怕這幫來強制執行的人,披甲上陣,軍容嚴整。他手下的兵,多為關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