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吉爾吉斯斯坦

第四章 吉爾吉斯斯坦

第四章

吉爾吉斯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位於歐亞大陸的腹心之地,是多水源、多草場的山地國家。吉爾吉斯斯坦歷史悠久,古迹眾多,出現過數不清的民族英雄及文人雅士,流傳下璀璨的精神文明。豐富的自然資源讓它繁榮昌盛,燦爛的傳統文化讓它風姿翩然。如今的吉爾吉斯斯坦百業騰飛,國富民強,成為旋繞在美麗絲路間的亮麗風景線。

歐亞大陸的腹心之地

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多山,位於中亞東北部,國土面積近20萬平方千米。吉爾吉斯斯坦鑲嵌在哈薩克、塔吉克、烏茲別克與中國之間。從地圖上看,吉爾吉斯斯坦恰恰坐落於歐亞大陸的核心之地,與中東地區遙遙相對,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在伊塞克湖南岸放牧的吉爾吉斯斯坦人

◎豐富的水資源

吉爾吉斯斯坦是典型的山地型國家,80%以上的國土都位於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區。天山、帕米爾一阿賴山系構成該國的山脈主體,在山與山之間,分佈著為數眾多的河谷、盆地和平原。山與山之間海拔落差較大,有的超過6500米,有的不足1000米。較大的海拔落差造成了吉爾吉斯斯坦多種地貌並存的獨特地理現象。在這裡,可以看到晶瑩剔透的冰川,也可以觀賞千年不化的雪原,其間夾雜著茫茫荒漠和青蔥草原,呈現出風姿各具的獨特魅力。

遼闊的山地面積為吉爾吉斯斯坦帶來豐厚的淡水資源。在中亞普遍乾旱的情況下,吉爾吉斯斯坦的人均水源面積卻位居世界前列,中亞地區的重要河流阿姆河、錫爾河都發源於此。據統計,吉爾吉斯斯坦的河流、湖泊多達25萬。為充分利用豐富的水源,吉爾吉斯斯坦政府建起多座水庫,用於水力發電和農業灌溉。每年,多達三分之一的電力資源從吉爾吉斯斯坦出口到其他國家,成為該國對外貿易的主要產業之一。

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天山山脈

◎亞洲金腰帶上的明珠

豐富的水資源催生了農業和畜牧業的蓬勃發展。在佔據近二分之一國土面積的山地草原和高山草甸上,每到秋季,金燦燦的小麥、鬱鬱蔥蔥的玉米青紗帳及密密麻麻的甜菜等作物形成欣欣向榮的豐收美景。牛、馬、羊徜徉在茂盛草場中,恍惚中,如同看到當年游牧生活的盛況。不過,一個國家的經濟根基僅靠農牧業是難以穩固的,必須有其他產業作為輔助。

金礦資源是國家的重要經濟資源。在亞洲,有一條源起天山西段延伸到中國新疆西部的巨型金成礦帶,這一區域長達2500千米,是亞洲地區舉世矚目的巨大寶庫,被稱為「亞洲金腰帶」。吉爾吉斯斯坦正是位於這條金腰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高產量的黃金有效地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

吉爾吉斯斯坦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大多數元素都可以在此找到。除金礦外,汞、銻、錫的產量和質量均位居亞洲首位,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力。美中不足的是,吉爾吉斯斯坦的石油儲量極其匱乏,只能通過進口來維持本國需要。

遠處山腳下的屋舍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商隊驛站,位於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

◎政體特徵

吉爾吉斯斯坦是一個世俗國家。不過,形容國家的「世俗」,和通常意義上的「世間、俗世」的釋義頗有不同。世俗國家,指的是對宗教事務保持中立、政教分離的國家政體。也就是說,在這個國家中,政權不干預宗教事務,對國內存在的每一種宗教一視同仁,不存在推崇或壓制行為。

獨立初期,吉爾吉斯斯坦實行總統制,尊奉總統為國家元首,總統由民主選舉產生,允許多種黨派的存在。後來,吉爾吉斯斯坦政府多次修正憲法,逐漸實行以總統為元首的議會制政治體制。

吉爾吉斯斯坦士兵進行掃雷演習

◎鬱金香革命

21世紀初,一些多黨派國家發生了一系列不採用軍事手段的革命行動。究其原因,主要是某種黨派人士對執政黨持反對情緒。當這種反對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反對者們用輿論、遊行等非暴力手段來抵制政府統治,進而推翻當前執政黨,建立起新的政府。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國家滅亡,沒有大量的流血犧牲。因此,革命者們通常用一種顏色或特別的花朵來代表他們的行動,用來彰顯政變的「溫柔」與「和平」。這種政變被形象地稱為「顏色革命」。

2005年,吉爾吉斯斯坦捲入了一場顏色革命之中。政局變動時期,反對派們將「握拳」這個手勢當作「接頭暗號」,因拳頭緊握的形狀有些像鬱金香,這場政變又被稱為「鬱金香革命」「黃色革命」。

政變的起因是2005年的議會選舉。吉爾吉斯斯坦議會為一院制,選舉會產生75個席位。經過兩輪投票,親政府陣營當選了近30人,反對派當選者不足10人。親政府陣營當選的議員中,時任總統的阿卡耶夫的子女也在其內。反對派對此十分不滿,他們直指選舉存在舞弊行為。反對派們採取了佔領行政大樓、扣押政府官員等示威方式,迫使當時的總統阿卡耶夫下台。

革命爆發不久,阿卡耶夫當即出逃國外,最終在吉爾吉斯斯坦駐莫斯科大使館中籤署了辭職聲明。阿卡耶夫辭職生效后,巴基耶夫上台成為總統,鬱金香革命取得了成功。

建國簡史

吉爾吉斯斯坦擁有悠久的歷史。幾千年來,這片美麗的山地國家演繹著一場場跌宕起伏的歷史風雲,出現過無數威名赫赫的英雄人物。無論是游牧部落,還是強大汗國,再到後來的諸國割據、殖民統治,吉爾吉斯斯坦人始終以頑強、樂觀、奮進的精神特質,建設家園,抗擊外侮,終於迎來了獨立自主的全新局面。

繪畫作品中的吉爾吉斯人

◎遠古時期

考古發掘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天山中部地區就有了遠古人類生活的痕迹。除最早期的簡陋石器外,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都有農耕用具和手工藝品留存。這一時期的吉爾吉斯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公元前7世紀左右,不同地區的游牧者聚居成為不同的部落聯盟。不同部落之間征戰頻頻,公元前3世紀,烏孫人部落聯盟在天山地區佔據上風,曾經盛極一時的塞人部落逐漸沒落。其後,強大的匈奴看中了天山地區的豐美水土,經常對烏孫人部落進行騷擾、掠奪。幾百年後,烏孫人部落日益衰落。

公元前200年左右,費爾干納盆地,亦即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出現了一個著名的國家——大宛。大宛國國富民強,居民多為歐羅巴人種,畜牧業和釀酒業馳名遠近。最具傳奇色彩的當屬大宛國葡萄酒和汗血寶馬。在中國正史、野史、逸史中,對此二者多有精彩描述。

繪畫:古時遷徙中的吉爾吉斯游牧民族

◎中世紀時期

公元6世紀,吉爾吉斯斯坦人一改往日部落聯盟的格局,出現了割據的國家。比較著名的有位於葉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汗國及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汗國。這兩個汗國自建成之日起就紛爭不斷。起先,回紇汗國佔據優勢。9世紀初,黠戛斯汗國趁回紇汗國內訌之際,一舉將其滅亡,成為漠北草原的霸主。在連番征伐下,黠戛斯汗國的疆域日益遼闊,東南部與當時的中國唐朝接壤,人口超過百萬,被唐朝人稱為「黠戛斯」。

10世紀初,契丹人的實力日益雄厚,他們建立的遼國成為蒙古草原的新霸主,降服了黠戛斯汗國。直到13世紀初,蒙古成吉思汗的鐵騎橫掃中亞,黠戛斯汗國就此滅亡。13世紀到15世紀,居住在天山地區的吉爾吉斯人逐漸同化了生活在一起的突厥民族和部分蒙古人,並建立起吉爾吉斯汗國。

◎分裂統治時期

中世紀之後,吉爾吉斯民族經歷了分裂紛亂的歷史。16世紀,天山地區被蒙兀兒斯坦和昔班尼汗國的勢力瓜分得七零八落,二者時有交戰,互不相讓。當時,吉爾吉斯部落支持蒙兀兒斯坦,為蒙兀兒汗賽義德奪取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賽義德政權穩固后,任命吉爾吉斯人馬黑麻·柯爾克孜為吉爾吉斯部落領袖。不久,為爭奪牧場,馬黑麻·柯爾克孜與賽義德反目成仇,帶領吉爾吉斯部落投靠了哈薩克汗國。

17世紀末18世紀初,在沙俄和準噶爾政權的共同壓迫下,居於葉尼塞河流域的吉爾吉斯人不滿其統治,大規模遷徙到天山地區,和之前定居於此的吉爾吉斯人匯居在一起,形成了如今的吉爾吉斯民族。此時,費爾干納至喀什噶爾,楚河、塔拉斯河中游至帕米爾一阿賴山一帶,成為吉爾吉斯人穩固、集中的生活區域,形成了吉爾吉斯民族共同體。

吉爾吉斯斯坦一家人

18世紀初,為反抗準噶爾政權的壓迫,吉爾吉斯人和浩罕汗國結為盟友。在中國清朝剿滅準噶爾后,吉爾吉斯人歸屬清朝。到了19世紀初,吉爾吉斯重又被浩罕國佔領。吉爾吉斯人民在浩罕國的嚴酷統治下,進行了一次次激烈的起義。到了19世紀中後期,浩罕國滅亡。可好景不長,吉爾吉斯人又陷入沙俄帝國的殖民統治中。

◎沙俄殖民地時期

19世紀50年代初,沙俄開始在阿拉木圖市修建堡壘,準備侵佔吉爾吉斯。60年代,英法聯軍攻陷中國北京。沙俄落井下石,藉機逼迫軟弱的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將包括部分吉爾吉斯領土在內的大片中國土地划入俄國版圖。70年代,沙俄消滅了浩罕汗國,將浩罕汗國控制的部分吉爾吉斯領土納入殖民統治。

和中亞其他國家一樣,沙俄政府在吉爾吉斯實行了嚴苛的殖民政策。政治上,沙俄政府規定,縣以上行政區域負責人均為俄國人擔任,縣以下的鄉級負責人也大都由俄國人委任。經濟上,沙俄政府將大量俄羅斯人遷入吉爾吉斯富庶地區,實行農田、牧田公有制。很多吉爾吉斯農牧民失去了土地,還要繳納各項苛捐雜稅,很多人被迫背井離鄉,流離失所。

為反抗沙俄政府的暴政,吉爾吉斯人多次組織武裝起義,為自由和獨立展開了頑強的抗爭。

◎走向獨立

俄國十月革命后,吉爾吉斯斯坦開始組建蘇維埃政權。1926年,全俄中央執委會主席團經研究決定,成立吉爾吉斯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屬於俄羅斯聯邦。1936年,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升級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1990年10月,在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爭取獨立的浪潮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宣布,吉國改為總統制國家。27日,阿斯卡爾·阿卡耶夫當選為首任總統。同年12月13日,吉國改名為吉爾吉斯共和國。15日,共和國發布國家主權宣言,並將這一天定為吉爾吉斯共和國日。

2005年7月,吉爾吉斯斯坦總統巴基耶夫與美國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會晤。

不同於其他加盟國的是,雖然宣布了國家主權,吉爾吉斯斯坦還是傾向於保留聯盟國身份。迫於當時蘇聯動蕩的政治形勢,聯盟名存實亡,吉爾吉斯共和國最終於1991年8月31日發表國家獨立主權宣言,宣布共和國為「獨立的、享有主權的民主國家」。

飲食與民俗文化

吉爾吉斯斯坦擁有90多個民族。其中,吉爾吉斯族為該國的傳統民族,也是占人口最多的民族。眾多民族中,大多是周邊國家的民族移民,諸如俄羅斯族、烏茲別克族、回族等。回族居民來自清時期的中國。

吉爾吉斯獵手和他的獵鷹

◎三大節日

吉爾吉斯斯坦的節日很多,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節日。其中,舉國歡慶的傳統節日有三個:古爾邦節、開齋節和納烏魯斯節。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與其他伊斯蘭教國家的慶祝方式大同小異,比較特別的是納烏魯斯節,它定於每年的3月21日,相當於中國的春節。

納烏魯斯節當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美食,用以款待賓客。在城市,人們身著絢麗的傳統節日盛裝走上街頭,載歌載舞,歡慶佳節。在農村,這個節日的慶祝形式更加隆重。人們往往會在野外空曠地帶燃起篝火,舉行獵鷹、叼羊、賽馬、摔跤等傳統活動,盡顯草原兒女的風采。和中國春節必不可少的餃子一樣,過納烏魯斯節,納烏魯斯粥必不可少。這種粥品混合了大米、麵粉、黃油、蜂蜜、牛奶、肉、鹽七種食材,分別象徵著「快樂、吉祥、健康、富貴、如意、幸福和成功」。

◎傳統飲食

傳統的吉爾吉斯音樂演奏

吉爾吉斯斯坦的少年兒童

和大多草原民族類似,吉爾吉斯人以牛奶和肉類為主食。游牧生活轉為定居生活后,糧食製品逐漸豐富了人們的餐桌。

吉爾吉斯人宴客時,以羊肉為主,牛、馬和駱駝肉也是他們的常見肉品。此外,產于山地的氂牛肉也頗受吉爾吉斯人的青睞。吉爾吉斯人習慣貯存干奶食品,如乳酪、黃油、乳皮等,以備待客和自用。饢餅是吉爾吉斯人最常製作的麵食,饢的做法很多,有的用發酵麵糰直接揉餅烤制,有的加入奶油、雞蛋製成薄餅,還有的在其中包裹肉餡或黃油。

吉爾吉斯人熱情好客,他們信奉「來客是福」,對客人總是竭盡所能地招待。不過,在吉爾吉斯人家做客時,要嚴格遵守他們的風俗習慣,比如不用左手抓菜,必須從自己盤子中取肉吃,借用主人的刀子割肉,送還時刀尖上要帶著一塊肉,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進餐前和用餐后,無論主人和客人,都不能走出房屋洗手,而是由主人家的男孩提著水壺為進餐的人及餐后的人澆水凈手。

隨著時代的進步,吉爾吉斯人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日趨歐洲化、現代化,只有在村莊,還可以感受到傳統飲食文化的濃厚氛圍。

◎誕子趣習

在吉爾吉斯斯坦,婦女誕育子女被視為神聖的、重要的事情。女子懷孕后,家中長輩會製作護身符和避邪物為孕婦隨身佩戴。護身符上,刻有《古蘭經》部分經文,避邪物多用熊爪和鷹爪的指甲製成。吉爾吉斯人堅信,護身符和避邪物可以保佑孕婦不受邪魔鬼怪的侵害。

臨盆之際,產房內燃起火爐,火苗晝夜不息。房內放有荷槍實彈的火槍和鋒利的刀具,刀鋒向外,火槍高懸,保佑產婦順利誕下子女。新生兒出世后,要吸吮奶油,穿上「狗褂」。所謂狗褂,是新生兒家人向幾位多子多壽的老人討來內衣,用內衣碎布縫成新生兒穿的小褂,小褂製成后,先讓小狗穿過後,才能讓新生兒穿上。據說,這樣可以讓嬰兒福壽綿長。

國家歷史博物館

◎攪拌馬奶酒的棒子:比什凱克的美麗傳說

在吉爾吉斯語中,比什凱克的意思為「攪拌馬奶酒的棒子」。馬奶酒是吉爾吉斯民族喜好的飲料,它由馬奶發酵製成,被稱為庫米孜、忽迷思,俗稱馬奶子。製作這種飲料時,需以大量新鮮馬奶作為原料,將馬奶倒入皮囊中,用棍棒攪拌。攪拌馬奶的棍棒是特製的,下粗上細,內里中空,下端粗如人頭。吉爾吉斯人使用棍棒用力拍打、攪拌馬奶。起初,馬奶被攪拌得泛起泡沫,開始變酸發酵,再繼續攪拌直到馬奶中析出奶油。到了這一步,散發出微微辣味的馬奶酒就做好了。對於吉爾吉斯人來說,有多喜愛馬奶酒,攪拌馬奶酒的特製棍棒就有多重要。不過,首都城市為什麼會叫作「攪拌馬奶酒的棒子」呢?關於這個地名,一直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在游牧部落散居生活的時期,各個部落間經常爆發戰爭。比什凱克所在地居住的部落被另一個強大部落攻擊,部落居民紛紛逃向山間。一位孕婦因忘記攜帶自家攪拌馬奶酒的棒子又重新返回家中,精神緊張和奔波勞碌使她提前生產,生下了一個男孩,男孩由此得名「比什凱克」。這個男孩長大后,成為部落中最勇敢的騎士,去世后被安葬在他出生的地方,這裡就被命名為「比什凱克」。

傳說是否真實已不可考,但比什凱克的美麗是真實可見的。城中河流縱橫,綠樹成蔭,處處可見廣場、公園、果園,是一座風景宜人的綠色都市。

阿拉圖廣場

原名「列寧廣場」,1991年改為今名。每天黃昏時分,廣場上會舉行降旗儀式。

◎阿拉圖廣場:比什凱克的歷史見證

比什凱克市廣場眾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於總統府東側的阿拉圖廣場。廣場中央,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獨立紀念碑巍然聳立。蘇聯時期,這座廣場叫列寧廣場,廣場中央立有列寧雕像。獨立后,列寧廣場改為阿拉圖廣場,列寧雕像也換為自由女神雕像。每天黃昏,這裡都會舉行隆重的降旗儀式。

2011年,在各界民眾的呼籲下,比什凱克政府用民族英雄瑪納斯的雕像換下了自由女神雕像。瑪納斯胯下騎著高大的駿馬,身披鎧甲,手握長矛,代表了吉爾吉斯民族心目中驍勇善戰的英雄形象。在廣場邊緣,立著一座由黑白大理石建成的紀念碑,中間有幾個青年人雕像在奮力推動黑色大理石。據說,這座紀念碑喻義「鬱金香革命」。

從列寧廣場到阿拉圖廣場,從列寧雕像到瑪納斯雕像,阿拉圖廣場見證了吉爾吉斯斯坦的歷史動蕩,是比什凱克的重要名勝。

比什凱克集市

◎唐勒喬克市場:活的社會百相圖

自由市場貿易是吉爾吉斯斯坦商品市場的一大特徵。在比什凱克,正規大商場之外,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交易市場,唐勒喬克市場是其中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一個。這裡是名副其實的跳蚤市場,每天都有幾萬人在此擺攤賣貨。

在擺攤人群中,有的是無業者,有的是醫生、教師、公務員,還有從鄉下趕來的農牧民。貨品種類極其豐富:新鮮蔬果、古董、服裝、藥品、動物、玩具、二手汽車……堪稱現實版的淘寶商城。

在唐勒喬克市場,專門有一個區域經營進口商品,法國化妝品、義大利皮鞋、中國服飾等應有盡有。比什凱克居民非常熱衷於逛市場,在這裡可以買到比市面便宜很多的貨物,還可以欣賞坐地賣藝的民族藝人的精彩表演,是當地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汽車客運站

◎鄧小平大街:中吉友誼的緞帶

1996年,比什凱克市將市內一條主幹道更名為「鄧小平大街」。在街道起始處,豎立著一座碩大的花崗岩紀念碑,紀念碑上,用浮雕手法刻畫出栩栩如生的鄧小平半身像。在紀念碑正面,刻有以吉、俄、中三國文字寫成的碑文。紀念碑對面豎立著街道路牌,上面以俄文書寫著「鄧小平大街」。

鄧小平大街是連接比什凱克和奧什的重要路段,也是連接吉爾吉斯斯坦和中國友誼的緞帶,更是中吉兩國數千年友好往來歷史的延續。

生機無限的奧什

奧什州位於費爾干納盆地東南部,奧什市為其首府。2000年,奧什市迎來了它的3000歲生日,同年,被吉爾吉斯斯坦政府稱為共和國的「第二首都」。奧什市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古城。它擁有出色的經濟成就和文化成果,其重要性僅次於首都比什凱克。

在空中俯瞰奧什

◎農牧發達,資源豐富

在奧什市市郊,美麗的阿克布拉河在此地奔涌而過。它為奧什帶來了充足的水源,使農業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除阿克布拉河和卡拉達利亞河外,奧什州擁有為數眾多的山地河流及面積超過1500平方千米的冰川。豐富的水資源滋養了肥沃的農田和牧場,還被廣泛用於發電業。

奧什的穀類作物以小麥為主,兼種玉米、大麥和水稻。和中亞其他國家一樣,棉花是奧什的重要經濟產業,它和煙草一起,創造了巨大的農業產值。奧什州地區盛產細毛羊和半細毛羊,阿拉依大尾羊是這一地區的特色品種。農業、畜牧業的發達,催生了一系列加工工業。奧什工業主要以食品、磨粉碾米、飼料加工和棉紡織業為主,工業原料多取材於當地農產品。不過,工業產值遠不如農業產值,僅能算作該地區的輔助性產業。

奧什街景

◎歷史悠久,古城如畫

相傳在3000年前,一群牧羊人來到奧什市所在地,被眼前優美的草原風光打動,紛紛發出「過什」的讚歎。這群牧羊人就此定居下來,一代代繁衍生息,開始建立農耕業和城市。久而久之,對這片美麗草原的讚歎之語就演變成如今的「奧什」。

在中國漢朝史書中,關於奧什的記載很豐富。當時的奧什屬於大宛國,漢朝稱其為「貳師」城,名重當世的汗血寶馬就產於貳師城中。漢朝大將軍李廣利征服大宛后,獲封「貳師將軍」的稱號。

據漢朝史書記載,貳師城盛產葡萄和苜蓿,當地人釀酒技術非常高明,釀製的葡萄酒香濃清冽,可以存放幾十年而不變質。貳師牧人養著很多好馬,馬以苜蓿為食,匹匹神駿威武。梁朝簡文帝也曾在《從軍行》詩中提到:「貳師惜善馬」。

奧什市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城中街道順地勢起伏,道旁綠樹如蓋,有一條河流穿過城內,為整座城市平添幾許靈氣。奧什市居民大多數說吉爾吉斯語和俄語,飲食以吉爾吉斯族傳統食物為主,還有麵包、俄羅斯紅腸等「舶來品」。走在奧什市的大街小巷,到處都可以聞到烤包子、烤饢餅的香氣,為這個靜謐溫馨的老城添加了生活氣息。

城南是俄羅斯居民區,居住著沙俄殖民時期遷來的俄國人。隨著吉爾吉斯斯坦的獨立,俄羅斯居民區也搬進了許多本地居民,古舊的腸衣加工場、磨坊和饢餅店混雜在一起,構成獨特的風景。奧什市幾乎沒有高樓,建起新建築的同時,保留了許多舊時建築。新舊交替的城市格局,使奧什市的古城風韻愈發濃厚。

碎葉城

古絲路重鎮

在天山腳下,曾經存在著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城池。它就是碎葉城,位於吉爾吉斯斯坦北部,靠近托克馬克城,是古代絲綢之路南北兩條道路的交會點。它曾是中國唐朝時期的西疆重鎮,張騫出使西域及玄奘西行取經時,對碎葉城均多有記載。最富傳奇色彩的是,據種種傳說和考證推斷,碎葉城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故鄉。

托克馬克城的飛機紀念碑

◎絲路上的西域名城

碎葉,也稱素葉,公元7世紀,唐朝軍隊遠征西域,將其自突厥汗國轄下劃歸唐朝,列為安西四座重鎮之一。中國唐時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描述它「諸國商胡雜居也。土宜糜、麥、葡萄,林樹稀疏,氣序風寒,人衣氈褐(用動物毛皮做成的衣服)……」從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碎葉鎮經濟繁榮,農業和商貿業都很發達。

托克馬克城的一座清真寺

唐朝時期,為突出碎葉的重要地位,朝廷任命王方翼負責修建擴充碎葉城。王方翼遵照上級指示,以當時的都城長安為範本,對碎葉城大肆動工,建築、格局極盡精巧,「大城碎葉,街郭回互,夷夏縱觀,莫究端倪。三十六蕃,承風謁賀」。唐朝曾創造出萬國來朝的盛世,而碎葉城正是它在西域設置的中心城市。不同國籍的商賈雲集於此,進行商品交換和貿易。唐朝還派駐軍隊在碎葉城附近屯田,對周邊國家來碎葉城做生意的商販徵收稅金,用以供養朝廷官員和軍隊。

作為邊防重地,碎葉城在護土戍邊的作用之外,還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及商貿往來,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

◎詩仙李白的故鄉

據說,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就出生在中亞地區的碎葉城,他的先人因經商需要來到這座邊陲重鎮定居。這種說法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在如今的碎葉城遺址附近,還立有李白的衣冠冢。

在吉爾吉斯斯坦,李白的事迹和傳說膾炙人口。如今,李白詩集已被翻譯成吉爾吉斯語,在吉爾吉斯斯坦廣為流傳,還被吉爾吉斯斯坦漢語愛好者當作學習漢語的教材。當地政府不時舉辦研讀、背誦李白詩句等活動,以促進中吉文化交流,讓吉國居民更深刻地了解中國文化。

曾任吉爾吉斯斯坦副總理的鮑爾朱洛娃對李白非常推崇,她為《李白詩集》作序,稱「理解詩人的詩歌,進入他的世界,會使精神更加富有和純潔」。在序中,鮑爾朱洛娃鼓勵吉爾吉斯斯坦人民「深入探索那難以捕捉的,優美、複雜的思想感情」。

如今,盛極一時的碎葉城已成為遍地瓦礫,但它做出的歷史貢獻永世長存。它不僅連接起中亞與東西方商貿往來的通道,還連接起經久不衰、以李白為代表的「文化絲綢之路」。

「中亞明珠」伊塞克湖

吉爾吉斯斯坦有句古諺語:「沒有到伊塞克湖,就不算到吉爾吉斯。」伊塞克湖鑲嵌在天山山脈中央,北接昆格山脈,南依泰爾斯山,水面海拔高度超過1600米,被稱為「半空中的一面鏡子」。伊塞克湖四季不凍,湖水蔚藍澄澈,像一顆寶光流動的明珠,在遼闊的中亞土地上綻放出璀璨光芒。

在伊塞克湖遊玩嬉戲的人們

◎巍峨雪山下的碧水金沙

伊塞克湖的歷史極為悠久。2500萬年前,伊塞克湖還是遼闊的草原盆地。隨著頻繁的地殼運動,四周山體積雪不斷融化,在低洼地帶凝聚成湖,即伊塞克湖雛形。到了冰河時代,湖區在酷寒下結成一大塊堅冰。冰河時代結束后,堅冰融化,水位降低,逐漸形成如今的伊塞克湖。

沿楚河流域行進,常年白雪皚皚的天山遙遙在望,經過連綿起伏的土柱、禿岩,踏過淡紅色黏土層,一泓碧清水波呈現在面前,這就是伊塞克湖了。遠遠望去,天空蔚藍,湖水澄碧,山頭雪白,草原蔥鬱,各種顏色和諧地融為一體,如同一幅絕美的風景畫。

湖畔是金黃沙灘,沙質細滑,粒粒金黃,毫不遜於海邊沙灘。無風的時候,廣闊的湖面上水平如鏡,清晰地倒映出藍天、白雲、雪山,靜謐而又安然。每當風起,澄碧湖水好似一匹上好綢緞,抖動出一波又一波絲滑褶皺,一層層撲向金色沙灘,發出悅耳的拍打聲。放眼湖面,湖色映照著山色,天光交織著水光,景色美不勝收,讓觀者不由自主心生「不似在人間」的感慨。

出土於伊塞克湖區域的墓碑石

湖岸生有茂密的蘆葦叢。每到秋冬兩季,很多水鳥飛到此處過冬,蘆葦叢變得格外熱鬧。若不小心驚動它們,湖面上頓時出現萬鳥齊飛的壯觀場面,撲簌簌的拍翅聲震耳欲聾。為保護湖畔原始生物及冬季「來客」,吉爾吉斯斯坦政府特意建立了伊塞克湖野生動物保護區,嚴禁人類用各種名目去打擾它們的安居生活。

在伊塞克湖北岸,昆格山麓一路傾斜而下,延伸至湖畔。這段斜坡石塊遍地,形成層次分明的階梯狀。據地質學家解釋,這種地貌很可能是伊塞克湖湖面萎縮時,湖水逐步後退形成的。

歷史上,對伊塞克湖最早的記載見於《大唐西域記》。玄奘法師曾形容這裡「周千餘里,東西長,南北狹,四面負山,眾流交湊,色帶青黑,味兼咸苦,洪濤浩瀚,驚波汩忽,龍魚雜處,靈怪間起……水族雖多,莫敢漁捕」。從記載中可以看出,唐朝時,伊塞克湖的風光和如今沒有太大區別,只是不知當時的「靈怪」是什麼水生生物了。

伊塞克湖湖水鹽度高,富含多種礦物質,不適宜人類飲用,但湖濱地帶的農業、畜牧業受益匪淺。伊塞克湖附近居民大都以農業、畜牧業和旅遊業為生,湖濱建有多所療養院和度假村,滿足各地遊客的不同需求。

◎似真似幻的古堡傳說

古代的吉爾吉斯人沒有足夠的科學知識,關於伊塞克湖的成因,他們編造了很多傳說。其中,古堡傳說最為深入人心。

相傳在很久以前,高高的天山上建有一座華麗的城堡,城堡主人兇悍殘暴。山腳下,住著一位美麗的牧羊姑娘。一天,姑娘在放羊的時候,邂逅了一位英俊騎士。騎士把姑娘扶到自己的馬背上,帶她走啊走啊,走到山上極高的地方。騎士把手上的戒指送給姑娘,告訴她,他會很快再來看她,這枚戒指可以幫助她遠離災禍。

從此,姑娘總是一邊牧羊,一邊痴痴等待心愛的騎士。由於心有所屬,她拒絕了很多求親的人。城堡主人聽說了姑娘的美貌,帶著禮物下山求婚,同樣被姑娘拒絕了。城堡主人惱羞成怒,宣稱一定要娶回姑娘。姑娘驚惶之下,獨自上山找尋騎士,可全無心上人的蹤影。慌亂中,姑娘丟失了騎士贈送的戒指。下山路上,姑娘和城堡主人派來搶親的人狹路相逢,被挾持到城堡中。在城堡主人的逼迫下,姑娘寧死不從,喊著騎士的名字躍出窗外,跳入萬丈懸崖。就在姑娘跳落的瞬間,地動山搖,從周圍山谷中湧出大量洪水,衝垮了城堡,形成了一片大湖,這就是伊塞克湖。

伊塞克湖濱沙灘和遮陽傘

日落時分的伊塞克湖

有趣的是,考古學家在伊塞克湖湖底發現了古城堡遺迹,還打撈出了古代生活用品和錢幣,為古老傳說增添了似真似幻的神秘意味。

◎湮沒湖底的歷史風雲

伊塞克湖東岸,有被淹沒的烏孫國冬都遺址。遺址內殘留建築可以看出中國漢朝的痕迹,還發現了一些用漢朝文字書寫的碑文。

這些漢代遺迹源自漢武帝時期的解憂公主和她的侍女馮嫽。解憂公主和親烏孫國,為烏孫國帶來中原文化和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成為西域人民心中的「一代國母」。她的侍女馮嫽嫁給烏孫國右將軍。馮嫽頗有政治才能,「能史書,習事」,曾說服烏孫國王孫烏就屠歸順漢朝,被尊稱為「馮夫人」。她和解憂公主一起,促進了西域和漢朝的友好往來,為西域各民族團結穩定做出了貢獻。

蘇萊曼聖山

山洞裡的博物館

幾千年來,蘇萊曼山高高聳立在奧什城外,站成一座巍峨的背景。它位於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之地,為來來往往的旅行者指明了方位。蘇萊曼山是吉爾吉斯斯坦人心中的聖山,這裡有建於16世紀的清真寺,有穆斯林的朝聖之地,還有一百多個存留珍貴岩畫的岩洞。1983年,吉爾吉斯斯坦政府在原有岩洞的基礎上修建了博物館,向外界展示了吉爾吉斯斯坦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宗教成果。2009年,蘇萊曼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蘇萊曼聖山

◎加入宗教信仰的原始崇拜

吉爾吉斯人對蘇萊曼聖山的崇拜,源自遠古時期的原始自然崇拜。在古代,吉爾吉斯人在游牧生活中,對決定他們財富、居所的天、地、水、草等自然物產生了敬仰之情。他們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靈性,需要用祭拜、祈禱的方式來獲得保佑。牧場上,氈房門總是朝向太陽升起的東方,方便吉爾吉斯人在日升日落時對太陽進行祈禱。

作為山地國家,且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吉爾吉斯人信奉「山父水母」。他們相信山和水都具有非凡的神力。傳說,先知蘇萊曼曾經到過奧什市外的蘇萊曼山,因此,這座山成為吉爾吉斯人崇拜山神的載體。在蘇萊曼山頂有一個泉眼,泉水順山勢流淌到山腳形成一方小湖。吉爾吉斯人認為這眼泉水源自聖山,是可以治病救人的「聖水」。每每遇到天災人禍,或疫病流行時,人們都會來到蘇萊曼山祈禱,飲用或帶走聖水。他們篤信,聖山聖水會保佑他們渡過難關。

在信奉伊斯蘭教后,吉爾吉斯人對聖山的崇拜又加入了宗教色彩。每到重大宗教節日,大批穆斯林都會擁入山上的清真寺朝拜祈禱。阿訇也時常在聖山上念誦經文,向穆斯林傳講教義。

◎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

蘇萊曼山是個海拔不足200米的「小個子」,不過,它山脈蔓延上千米,形成了綿延交匯的五座山峰。

蘇萊曼山地勢險峻,五座山峰上山洞眾多,有天然形成也有人工開鑿。這些山洞內大都雕刻著岩畫。從筆法和刻痕來看,這些岩畫分屬於不同年代。簡單的岩畫寥寥幾筆,刻成難以盡識的幾何圖形;還有的岩畫主題為動物、人物,筆法生動,雕刻得栩栩如生。最複雜、技藝最高超的是事件岩畫,刻畫出戰爭或捕獵、祭祀等宏大場面。這些岩畫對後人研究古吉爾吉斯人的生活細節、社會形態有很大幫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吉爾吉斯政府將蘇萊曼聖山的山洞打通成為博物館后,又在其中展出了人類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物,它們「見證了奧什古城3000年歷史的變遷」。

蘇萊曼聖山和山腳下的清真寺

民族作家欽吉斯·艾特瑪托夫

欽吉斯·艾特瑪托夫,吉爾吉斯斯坦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對祖國、民族的熱愛,洋溢著滿滿的正能量,被翻譯成上百種語言推向全世界。他堅持用吉爾吉斯語和俄語寫作,為吉爾吉斯文學進入世界文壇奠定了基礎。

居中右手打手勢的人是欽吉斯·艾特瑪托夫

◎著名作家與稱職外交官

欽吉斯·艾特瑪托夫的童年經歷較為坎坷。他的父親是吉爾吉斯第一代蘇維埃共產黨員,但在20世紀30年代遭到迫害。喪父后,欽吉斯·艾特瑪托夫的生活陷入困頓。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后,大批吉爾吉斯人趕赴莫斯科前線參加戰鬥。在紛亂戰局中,欽吉斯·艾特瑪托夫一度被迫輟學。「二戰」結束后,他先後在吉爾吉斯農學院和高爾基文學院學習。

少年時期的生活豐富了欽吉斯·艾特瑪托夫的閱歷,高爾基文學院的進修奠定了他的文學根基,自24歲起,欽吉斯·艾特瑪托夫開始陸續發表作品並很快小有名氣。他一反當時流行的戰爭文學和傷痕文學,著重描寫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對景物的描寫十分傳神,在他筆下,山川草木似乎都有了靈氣,成為烘託故事氣氛的良好「道具」。1962年,他的小說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獲得了蘇聯最高文學獎列寧獎。

欽吉斯·艾特瑪托夫一生筆耕不輟,他堅持雙語寫作,注重表現人道主義精神和真善美的高尚品格,將吉爾吉斯文學和蘇聯文學推向了世界。寫作的同時,他還擔任著外交官的重要職務。

蘇聯解體前,欽吉斯·艾特瑪托夫是蘇聯總統委員會的委員。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政府又任命欽吉斯·艾特瑪托夫為俄羅斯駐盧森堡大使。其後,吉爾吉斯斯坦總統將駐比利時大使的職務交給欽吉斯·艾特瑪托夫,還讓他兼任國家駐歐洲共同體和北約代表的重職。終其一生,欽吉斯·艾特瑪托夫一直深得俄羅斯政府和吉爾吉斯斯坦政府的信任,是一位相當稱職的外交官。

◎艾特瑪托夫式的憂傷

欽吉斯·艾特瑪托夫的作品生活氣息濃郁,他擅於描寫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的強烈情感,通過溫情的景色描寫和浪漫主義抒情手法,提煉出人類內心的真性情,讓讀者感同身受。

他的代表作《斷頭台》中,別出心裁地將母狼阿克巴拉設計成貫穿全篇的藝術形象,通過主人公阿夫季、波士頓與母狼之間發生的故事,藉助悲劇性的結尾,對人與社會、自然、歷史等社會問題提出關注和反思。

在他另一膾炙人口的名作《白輪船》中,講述了被父母遺棄的吉爾吉斯小男孩和長角鹿的故事。書中詩歌般的語言,悲劇性的結局,使作品通篇充滿了「艾特瑪托夫式的憂傷」,觸動人們心中最柔軟、最脆弱的心弦,讓人們在悲傷后反思生活,深刻思索作者所要表達的社會問題。

傑出統帥伏龍芝

米哈依爾·瓦西里耶維奇·伏龍芝,蘇聯時期吉爾吉斯籍著名將軍。他出生於吉爾吉斯的比什凱克市,性格堅毅,聰敏好學。少年時,伏龍芝即投身於無產階級革命工作,表現出傑出的領導才能。在十月革命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在軍隊指揮和軍隊思想政治建設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他的很多軍事理論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位於首都比什凱克市的伏龍芝雕像

◎西伯利亞的「軍事科學院」

1904年,19歲的伏龍芝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彼得堡工學院。入學不久,因從事革命活動,伏龍芝被學校開除。同年,伏龍芝加入了布爾什維克黨,正式開始了革命生涯。在革命隊伍中,伏龍芝很快展現出他的統帥才能。1905年,他領導了伊萬諾沃一沃茲涅先斯克工人運動,在莫斯科武裝起義中帶領工人赤衛隊英勇戰鬥。

伏龍芝的傑出表現受到領導層的注意。1906年,伏龍芝見到列寧,並在與列寧的長談中受益匪淺,開始一邊進行革命鬥爭一邊鑽研軍事著作。不幸的是,不久,伏龍芝被沙皇政府逮捕,流放到西伯利亞做苦役。流放期間,伏龍芝想盡辦法繼續進行革命。他成立專門研究軍事問題的小組,在住所向志同道合的人們傳授軍事知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流放地的同志戲稱伏龍芝的居所為「軍事科學院」。

在同志們的幫助下,伏龍芝從流放地逃出,回歸革命隊伍,從事革命宣傳工作。種種經歷,為伏龍芝形成系統、有效的政治工作思想奠定了基礎。

米哈依爾·瓦西里耶維奇·伏龍芝肖像

◎傑出的軍事才華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時,伏龍芝不懼艱苦,創辦了《火星報》並在軍隊中廣為推行,發揮了積極的輿論作用。粉碎了科爾尼洛夫叛亂后,伏龍芝接手了叛軍的說服教育工作。同時,他組建工人赤衛隊,全力配合黨中央即將發起的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勝利后,伏龍芝很快被提升為第4集團軍司令員。之後,伏龍芝頻頻展現出傑出的統帥才能。他帶領麾下軍隊擊退了白軍20萬兵力的進攻,肅清了土耳克斯坦的反革命武裝,多次擊潰協約國的武裝干涉。解放克里木半島時,伏龍芝異軍突起,繞道海路突破敵軍防線,一舉戰勝敵軍。列寧稱讚克里木戰役為「紅軍歷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蘇聯和平建設時期,伏龍芝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了大量戰爭實例,著成一系列軍事理論著作,如《未來戰爭的前線與後方》《軍事建設道路》等。伏龍芝系列軍事思想為蘇聯紅軍政治工作模式奠定了初步基礎,「使馬克思主義方法成為領導軍事科學各個領域的方法」。可惜的是,伏龍芝英年早逝,未能把他的政治思想工作貫徹到底。

比什凱克市曾一度以「伏龍芝」的名字命名,直到獨立后才改回。至今,比什凱克市仍立有伏龍芝雕像及伏龍芝紀念館,用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傑出統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風光:一帶一路上那些國家的地理人文(套裝10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風光:一帶一路上那些國家的地理人文(套裝10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章 吉爾吉斯斯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