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塔吉克

第五章 塔吉克

第五章

塔吉克

從地勢分佈來看,塔吉克頗得群山青睞,是名副其實的「高山之國」。天山山系延續至它的北部,吉薩爾一阿爾泰山系從它中部地區蜿蜒穿過,帕米爾高原在它的東南部樹立起一座冰雪屏障,費爾干納盆地、瓦赫什谷地、吉薩爾谷地等谷地靜靜守候在它的西部。塔吉克地小而物博,且位於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交叉口,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創造出民族風情濃郁的獨特文明。

高山之國

塔吉克位於中亞東南部,與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阿富汗和中國接壤。在中亞五國中,國土面積最為袖珍的塔吉克卻有著最高挑的「個頭」——它的轄區內大多是山地且海拔多半超過了3000米,被譽為「高山之國」。

19世紀繪畫上的佐爾庫爾湖和當地的塔吉克人

◎豐富的資源與能源

塔吉克國土面積雖然不大,卻蘊藏著豐富的能源和資源。諸多山脈為塔吉克帶來了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資源,尤其是植物,有5000多種不同類別。

塔吉克的水力資源儲量長期居於世界前十位。高山融雪是其河流的主要源頭,境內名河眾多,錫爾河、阿姆河、澤拉夫尚河、瓦赫什河及其支流水脈縱橫交錯,組成塔吉克豐富的水力資源。帕米爾高原上分佈有許多湖泊,風景秀麗的喀拉湖是其中最大也最著名的一個。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河流還是湖泊,都受大陸性氣候影響,蒸發量大於補給量,大多數含鹽度較高。

塔吉克國旗

河流和湖泊經行的地方,往往形成肥沃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構成發展農牧業的優越條件。塔吉克的種植業極為發達,主要經濟作物細纖維棉花馳名中亞。在塔吉克約14萬平方千米的國土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土地下蘊藏著油氣資源,已探明的煤炭資源總量近50億噸。此外,塔吉克是世界上礦藏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礦產多為各類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等。農業衍生出了農業機械製造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產業,資源、能源的開發衍生出採礦業、冶金業、化工業等產業,這些產業是塔吉克主要的經濟支柱。

◎美麗的國旗與國徽

塔吉克共和國的國旗和國徽顏色明麗,圖案豐富,充滿了草原游牧民族自由、熱情、堅毅的特有風格。

國旗為三色旗,三種顏色將長方形的旗面分成三等分。從上到下,依次是紅色、白色和綠色。其中,紅色和綠色是純色色條。白色部分的中間位置有一頂金色皇冠,七顆金色五角星半環繞在皇冠周圍,象徵著「國家獨立和主權」。此外,紅色色條代表著勝利,白色色條代表著宗教信仰,綠色色條代表著希望。整個圖案一目了然,於簡潔中彰顯了國家的雍容與威嚴。

塔吉克的少年兒童

比起國旗,國徽的圖案繁複了許多。圓形國徽上,國旗顏色的綬帶各紮起一束棉桃和麥穗,雪白棉桃和金黃麥穗一左一右,承接住太陽散發出的金色光芒。太陽之上,和國旗近似的皇冠七星圖浮現在光芒前面,凸顯出國家主權和完整的重要性。太陽之下,三座山峰巍然聳立,隱喻著「高山之國」的稱號。國徽最下部放置著一本攤開的書冊,向外打開的書頁和頂端向內彎曲的麥芒、棉桃遙相呼應,整體畫面十分和諧。在綠、白、紅、金、灰、褐等多種顏色的有序搭配下,小小國徽散發出濃厚的藝術魅力,被評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國徽之一。

因其境內多山且海拔高,塔吉克是一個備受登山者歡迎的目的地。

◎歷史變革

公元9世紀,波斯貴族薩曼的後裔納斯爾·阿馬德創立了薩曼王朝,以布哈拉為首都。它的版圖曾擴大到伊朗東部、烏茲別克等地,盛極一時,後來滅於喀喇汗王朝之手。

公元10世紀,塔吉克被納入伽色尼王國和花剌子模帝國的統治範圍。到了13世紀,蒙古韃靼人的鐵蹄踏入塔吉克。16世紀,布哈拉汗國又將此地收歸麾下。在中國漢朝、唐朝及清朝時期,塔吉克多處領土曾被納入中國版圖。中國史書上記載的「最凡國五十」、「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其中即包括了塔吉克。

1864年10月,在沙俄的威迫下,當時軟弱腐敗的清政府與其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塔吉克大部分領土及如今中國的部分疆域拱手相讓。之後,通過武力,沙俄把塔吉克納入殖民範圍。

1924年,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宣布成立,隸屬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9年,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並加入蘇聯。20世紀90年代,蘇聯國內政體動蕩,內亂叢生,隸屬蘇聯的中亞國家紛紛宣布獨立。1990年8月,塔吉克通過了共和國主權宣言,並於次年8月底更名為塔吉克共和國。共和國成立后,為紀念「1991年9月9日」這個宣布獨立的特殊日子,塔吉克政府將每年的9月9日定為獨立日。

民俗禁忌

塔吉克共和國擁有86個民族,以塔吉克族人為主。塔吉克人生性活潑純樸,去塔吉克旅行時,處處可感受到塔吉克人的好客和熱情。不過,和這個民族交往過程中,要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尤其要格外注意諸多禁忌,避免在友誼中留下陰影。

塔吉克家庭慶祝開齋節

◎以白為尊的習俗

塔吉克人對白色情有獨鍾。在塔吉克街頭,可以發現無論是建築還是人們的穿著,都以白色、綠色為主,顯得十分清新自然。塔吉克族人對白色的喜愛,體現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白色衣物、白色食物、白色房屋、白色車子……

在塔吉克人中,流傳著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據說,很久很久以前,麵粉不是從麥子里磨出來的,而是像下雨一樣從天而降。人們不用耕種和勞作,就可以享受到香甜的麵食。可是,因為得來太容易,很多人開始浪費糧食,惹怒了上天。於是,上天用冰冷的白雪代替了麵粉,只給人們留下一粒麥種,還不時降下天災限制人們的收成。通過辛勤耕種,人們體會到麵粉得來不易,從此開始加倍珍惜。至今,塔吉克人中仍保留著「撒麵粉」的習俗。重大節日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會在牆上撒上麵粉,他們認為麵粉象徵著富足幸福的生活。到塔吉克人家中做客,主人會在客人雙肩撒上麵粉,表示歡迎和祝福。播種時,他們通常將麵粉撒在老人肩頭、耕牛頭上,預示一年風調雨順,取得好收成。除白色麵粉外,塔吉克人對乳汁也同樣珍視,潑灑、踐踏乳汁被認為是大不敬的行為,會受到族人的譴責和唾棄。

傳統的塔吉克婚禮

舉行婚禮時,塔吉克人往往會在新郎、新娘的眼部點上白色圓點,新婚禮品和賓客肩上也會被主人撒上麵粉,代表純潔、誠摯的祝願。在古代,如果村莊的樹上有白色鳥類棲息,整個村莊的人都會載歌載舞,視為上天降下的吉祥。

◎生活禁忌

在塔吉克,女子的頭髮披散被認為是極其失禮的行為,會導致災難和死亡的降臨。舉辦喪事的時候,去世者的女性親屬都要把頭髮弄亂,表示自己悲痛欲絕。除此之外,她們平時都會把頭髮梳得一絲不苟,很難見到散亂於外的髮絲。

食物、糧食和牲畜被塔吉克人格外看重,踩踏食鹽、麵粉和食物,驚擾牲畜等行為都被視為禁忌。吃飯時,只有在主人離開且餐具都收拾完畢后,客人才能起身走動。直到如今,塔吉克人仍大都保留著戴帽子的習慣,只有在討論重大問題時,才會脫下帽子說話。

塔吉克人十分重視孝道,父母在世時嚴禁分家,如果有人未盡到贍養義務,將會受到社會的嚴厲譴責。

豐盛的美味

塔吉克的傳統飲食和大多草原游牧民族相似,以奶製品、肉食和麵食為主。奶製品多為奶疙瘩、酸奶、奶皮子,主食多為饢餅、烤包子、抓飯,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清朝時期和沙俄統治時期,一些清朝回族人和俄國人移民到塔吉克並定居下來,帶去了中國清真菜肴和俄國大列巴等特色飲食。久而久之,這些「外來美食」被塔吉克人廣為接受,融入傳統飲食當中。傳統飲食和塔吉克盛產的果品一起,構成塔吉克獨特、豐盛的美味。

◎傳統飲食:肉、奶、面的黃金搭配

諸多美食當中,烤包子是一道很有特色的風味小吃。這裡的包子和中國漢族常見的包子不同。它的麵皮由未發酵的面擀制而成,將調製好的餡料放在麵皮上,四角掀起蓋上,呈方形。餡料的調製很有講究,羊肉丁、洋蔥末和孜然粉必不可少,油為羊油,而且需是羊尾巴上的油脂,這樣包子才會出現正宗的鮮香味。包子包好后,用烤饢餅的辦法,將其貼在饢坑上,十幾分鐘后,香噴噴的烤包子就做好了。烤好的包子外酥里香,香氣四溢,讓人饞涎欲滴。而大街小巷的烤包子小攤,更是塔吉克各個城市的街頭一景。

一位塔吉克男子在製作美食

塔吉克人常吃的蔬菜大都和牛羊肉搭配得宜,比如洋蔥、青椒、西紅柿、土豆、豆苗等等。塔吉克人比較青睞中國的清真菜和京系菜肴,中國傳統名菜奶油扒白菜也成為他們餐桌上必備的美食之一。奶油扒白菜貌不驚人,看起來好似幾棵白菜躺在清水中,做起來卻大費周章。白菜要取嫩嫩的菜心,剖開在沸水中焯煮,熟后浸入冷水,再撈出切成條狀,放入清湯鍋加調料燉煮,臨出鍋時,用牛奶和澱粉調成奶糊淋入,再澆上雞油,即奶香濃郁、清口入味的奶油扒白菜。

主食之外,塔吉克人素有喝茶的習慣。茶品已經由最初的茶磚,轉為如今的紅茶和綠茶茶葉。不過,在很多塔吉克人家中,茶磚仍是主要的飲茶原料。

◎水果盛宴:鮮果和乾果的美味碰撞

作為以農業為主產業的高山之國,塔吉克所產水果汁甜肉厚,口感豐美,尤其是哈密瓜、葡萄和西瓜,更是同類水果中的珍品。

塔吉克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所產哈密瓜比中國新疆的哈密瓜更為肥厚,汁液清甜如蜜,色澤金黃,是該國最常見的水果。葡萄個大色重,口感細膩,除生食外,塔吉克人往往用來釀製葡萄酒、曬制葡萄乾,成為一年四季常吃常有的美味食品。

此外,塔吉克的水果製品遠近聞名。美味的水果晒乾製成乾果,如杏干、葡萄乾、哈密瓜乾等,成為百姓日常飲茶的美味佐食。還可製成果醬、冷凍水果、罐頭等,出口到周邊國家,創造經濟效益。

農貿市場上賣乾果的塔吉克男子

深邃的喀拉湖

「乃純水之本色,無論它是流水,還是冰晶。」美國作家梭羅的這句關於湖水的描述,可以較全面地概述出喀拉湖的風貌。喀拉湖意為黑水湖,這倒不是說湖水是黑色的,而是源自湖水的純粹、深邃和清澈。

倒映著藍天白雲的喀拉湖

◎鑲嵌在冰山腳下的海藍寶石

在塔吉克語中,「帕米爾」意為世界屋脊,流傳著「世界的肚臍在帕米爾」的諺語。帕米爾高原山脈縱橫,雪峰眾多,是古代中國和地中海各國交通往來的陸上通道。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奇書《山海經》中提到的不周山就是如今的帕米爾高原。而高原之上的喀拉湖,向來被譽為「鑲嵌在冰山腳下的海藍寶石」。

作為塔吉克共和國最大的湖泊,方圓近400平方千米的喀拉湖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它靜卧在帕米爾高原的懷抱中,遙望清澈藍天與皚皚雪峰,景色秀麗壯觀。當地牧人曾形象地把喀拉湖比作雪峰梳妝的鏡子。風止浪息之際,喀拉湖湖面平整如鏡,清晰地倒映出周邊景物,有皚皚雪峰,有藍天白雲,也有草原上的氈包、畜群,勾畫出一望無際、秀麗無儔的湖中洞天。湖畔草香陣陣,時有牧歌聲隱約傳來,讓遊覽者幾乎疑心已身臨仙境,不似在人間。

◎神奇莫測的變色湖

早在3世紀,中國史書中就有了對喀拉湖的記載。晉代高僧法顯曾把喀拉湖稱為毒龍池,說湖中有毒龍出沒。唐朝玄奘取經時路過喀拉湖,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稱它為「大龍池」,描述湖中有巨大的蛟龍活動。據現代學者考證,古人所謂的毒龍、蛟龍,有可能是一種體形巨大的水蛇,但在古人看來,喀拉湖內有「毒龍」,還能一天內變幻多種顏色,非常神秘莫測。

草原上的朝霞和晚霞總是分外絢爛,每到太陽起落之際,喀拉湖湖水會隨著天際色彩的流動顯現出不同顏色,如同傾瀉了的調色盤,流光溢彩,變幻多端。雷雨天時,天空烏雲密布,湖水瞬間烏黑如墨水波翻湧,和天空遙相呼應,更增威勢。每到風清月朗的寧靜夜晚,湖面水波粼粼,映著皎白的雪山,整個湖面似乎都煥發出聖潔的光澤。

喀拉湖擅於變色的特性,為它的美麗增添了神秘色彩。其實,它之所以有這樣的特性,和其複雜的地質條件息息相關。帕米爾高原是兩大山脈交接處的山結,地質條件複雜,天象神秘多變,這些都為喀拉湖的時常變色構築了有利條件。

◎大非川之戰

歷史上,喀拉湖曾一度歸於中國版圖之內。7世紀末期,中國唐朝和吐蕃國之間爆發了規模浩大的大非川之戰。這場戰役以唐朝軍隊戰敗約和告終。假若喀拉湖有知,它一定不會忘記,掩蓋了草原牧歌的金戈殺伐、戰馬嘶鳴。這一戰後,喀拉湖不再屬於中國。

幾十年來,唐朝、吐蕃將絲綢之路上的要塞吐谷渾作為爭奪目標。吐蕃大相祿東贊採取迂迴、懷柔的戰術。早在大非川之戰開始之前,祿東贊已率先攻佔白蘭切,切斷了吐谷渾的退路。同時,祿東贊對唐朝維持恭謹的姿態,朝貢不斷,還派遣使者為吐蕃王芒松芒贊請求和親。659年,吐蕃出兵攻打吐谷渾時敗於唐將蘇定方之手。670年,祿東贊又一次大舉進攻吐谷渾。

這一次,唐朝派出名將薛仁貴率領10萬大軍,打著幫助吐谷渾復國的旗號,以志在必得之勢開赴西域。由於主將薛仁貴和將領郭待封的戰略衝突,唐軍在大非川的大壩河草原遭到吐蕃的毀滅性打擊。迫不得已之下,薛仁貴與吐蕃將領論欽陵約和,「吐谷渾故地皆入於吐蕃」。

塔吉克喀拉湖

風景宜人的杜尚別

杜尚別,塔吉克首都。這座城市建成於蘇聯成立后,坐落在吉薩爾盆地中,四周山脈弅起,城中綠樹成蔭,是一座風景宜人、物產豐饒的美麗小城。

杜尚別總統府

◎從荒僻山村到一國首都

20世紀之前,杜尚別一直是坐落在盆地中的小山村,人口稀少,交通阻塞。考古學家發現,早在公元前5世紀,這裡就有人類居住的痕迹,但幾千年來,它始終是一個小而窮的鄉村,唯一出名的是每周一的集市。每到星期一,周圍的農牧民和小商販都會擁入杜尚別,進行農牧產品和各類商品的交換。塔吉克族語言中,「杜尚別」即「星期一」的意思。

塔吉克國立大學

1920年,布哈拉汗國的最後一任埃米爾(汗王)逃到杜尚別躲避布爾什維克的追捕。次年,紅軍佔領了塔吉克,這位汗王被迫繼續逃亡,最終死於非命。1922年,蘇聯紅軍進駐杜尚別。

塔吉克加入蘇聯時期,蘇聯政府修建了盤山公路和鐵路,開闢了杜尚別與外界相連的交通要道。1925年,蘇聯政府將其行政職能劃歸為城市,並建設了一系列基礎設施。1929年,杜尚別鐵路正式通車,這個城市被命名為斯大林納巴德,成為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20世紀60年代,赫魯曉夫統治時期,它又改名為杜尚別。

成為首都后,數萬人遷居到杜尚別,大量來自布哈拉和撒馬爾罕的塔吉克人在此定居。很快,杜尚別成為遠近聞名的棉花和絲綢中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杜尚別的公路、鐵路和航空已非常便利,農業、工業發展良好,誕生了一系列棉紡織、機械製造等企業,經濟大幅增長。昔日的小山村,一躍成為全國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不過,杜尚別的城市建設一點也不摩登,除了幾處政府辦公地點和為數不多的十幾層高樓外,城市內大都是幾十年前的俄羅斯風格建築,整座城市顯得破舊不堪。但是,只要用心體會,就會發現杜尚別的城市魅力不在於城市風貌,而是它純凈悠然的自然氣息。

◎純凈的無煙城

杜尚別的支柱產業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在城市內部和周邊郊區,幾乎看不到林立的煙囪和濃密的黑煙,是一個遠離了工業污染的城市。在這裡,純天然的景色不再是奢侈品,家家戶戶都可輕易享受到湛藍天空、巍峨雪山、璀璨星空和清新空氣等大自然的美麗饋贈。

索莫尼廣場入口處的高大拱門和伊斯梅爾·索莫尼的雕像

在杜尚別,手中夾著一支煙吞雲吐霧的現象很少見,香煙廣告幾乎絕跡,販賣香煙的櫃檯多處於商店的隱蔽位置。不過,吸煙者不多並不代表塔吉克煙民數量的稀少。在這裡,煙不是用來吸的,而是用來吃的。在煙民中流行的香煙是綠色粉末狀的香煙末,煙民們將其含在口中緩解煙癮。

◎玫瑰飄香的綠色家園

杜尚別的城市綠化非常棒。大街小巷到處綠樹成蔭,很多樹木都是上了年紀的古樹,枝幹粗壯,樹蔭如蓋。杜尚別河從城市中央穿行而過,像一條銀白色的綢帶,為綠色小城添加了靈動之氣。

草坪上綠草蔥鬱繁花似錦,為城市裝點出一份溫軟和嫵媚。杜尚別市民對玫瑰花格外青睞,在這裡,玫瑰不僅是愛情的象徵,還是走親訪友時的饋贈佳品。在杜尚別,植滿玫瑰的花街隨處可見,花卉市場、大街小巷,到處都瀰漫著玫瑰花的香氣,使杜尚別成為聞名全國的玫瑰城。

◎索莫尼廣場

塔吉克的總統府和議會大廈都位於魯達基林蔭大道中央,在總統府旁邊,是整個杜尚別市的中心——索莫尼廣場。

廣場入口處,高大精美的拱門之前,矗立著伊斯梅爾·索莫尼的雕像。索莫尼為薩曼王朝國王,被尊為「塔吉克民族之父」。廣場上花香宜人,噴泉噴涌,是遊客和杜尚別本地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地質博物館

塔吉克礦產豐富。1959年,塔吉克政府在杜尚別成立地質博物館,展出近5000件礦石、寶石樣品。這個博物館前身是塔吉克地質礦產部的內部展覽室,面積超過300平方米,收藏的礦產樣品近2萬件,大都是塔吉克本國所產的礦藏。

展品分為礦物學、岩石學、古生物學、古植物學等不同類別,遊客可以一目了然地觀看到塔吉克的地質、礦產分佈情況及礦產的不同起源。

古城苦盞

苦盞市地處費爾干納盆地的谷口,依偎在錫爾河畔,是塔吉克第二大城市。苦盞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幾千年來,它曾數易其主,留下了許多風格迥異的古迹和文化傳承。和首都杜尚別相比,苦盞市在靜謐寧和之外,更多出一份厚重的歷史風韻。

苦盞博物館內景

◎古韻悠然的絲路重鎮

苦盞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東來西往的商旅們在這裡歇腳、交易,帶動了城市的繁榮興盛。優越的地理位置為苦盞市帶來紛繁的戰火。

據傳說,早在馬其頓王國時期,苦盞就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波斯帝國版圖橫跨中亞大陸時,苦盞即它的北部邊境區。之後,苦盞先後被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收入囊中。到了19世紀60年代,苦盞和塔吉克的大部分領土一起,成為沙皇俄國的殖民地。因地處費爾干納盆地,和烏茲別克接壤,苦盞曾一度被划入烏茲別克的版圖。1939年,為紀念蘇聯偉大領袖列寧,苦盞被更名為列寧納巴德,直至蘇聯解體后才恢複本名。

每一任統治者都在苦盞留下了不同的統治痕迹,也使苦盞的居民結構複雜多樣,烏茲別克人、塔吉克人、俄羅斯人及其他民族雜居,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相互融合,發展成獨特的苦盞文化。

◎各具特色的風景名勝

在苦盞,依然留存著古時厚重的城牆,及中世紀的古堡、清真寺等建築。古建築附近建有潘尚別廣場,「潘尚別」在塔吉克語中意為「星期四」,廣場面積不算大,整齊乾淨,到處都有綠樹組成的林蔭路。

在廣場旁邊,矗立著一座輪廓簡單卻氣勢恢宏的衛國紀念碑,紀念在蘇聯衛國戰爭犧牲了青春與生命的塔吉克人民。廣場附近,建於蘇聯時期的商貿市場依舊人潮湧動,熙熙攘攘,各種蔬果、手工藝品、進口商品應有盡有。

蘇聯赫魯曉夫時期,苦盞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庫,名為卡拉庫姆水庫。水庫內,湛藍水波常年不息,四周群山聳立,植被豐茂。每到夏季,水庫旁的沙灘上滿是身穿泳衣的遊人,儼然一派海濱風光。

苦盞老城牆原址保存完好,現已成為苦盞市的歷史博物館。走近古色古香的古城牆內,欣賞各個時期的文物古迹,讓遊客加倍感受到歷史的滄桑厚重。

和其他中亞城市一樣,苦盞的雕塑多且精美。錫爾河畔,聳立著高大的國徽紀念碑,巨大的國徽傲立於群山之上,威嚴凝重。紀念碑附近有端莊嚴肅的詩人魯達基雕像。走過錫爾河大橋,會看到伊斯梅爾·薩馬尼的雕像矗立在山坡上,守衛著他腳下的國土。

苦盞的建築新古交替,在伊斯梅爾·薩馬尼,會看到一座造型新穎的白色建築,建築上鑲嵌著多塊呈幾何形狀的藍色玻璃,它就是苦盞的體育館。在這裡,苦盞人民經常會舉行一些現代化的體育項目比賽。

流經苦盞的錫爾河,在它的岸邊聳立著高大的國徽紀念碑。

藝術巨匠魯達基

歐洲文藝復興之前的中世紀時期,亞洲文學已呈現出波斯文學、印度文學和中國文學三足鼎立的輝煌局面。波斯文學的詩歌成就格外耀眼,一篇篇傳世佳作影響了中亞及西方文學。這一時期,歐斯塔德·阿布·阿卜達勒·加法爾·本·穆罕默德·魯達基(簡稱魯達基)成為波斯文學中最璀璨的一顆明星,被尊為「波斯詩歌之父」「塔吉克古典詩歌的奠基人」「塔吉克文學之父」。

魯達基雕像

◎霍拉桑風格奠基人

中世紀的波斯詩歌,大都以「霍拉桑風格」為流行趨勢。這種風格偏重於敘事少於抒情,語句簡練樸實,不再大量使用阿拉伯辭彙。魯達基在沿用了霍拉桑風格的基礎上,以其絢麗的文風、華麗的辭藻,為詩歌渲染上濃重的抒情色彩,增添了詩歌的藝術魅力,使其更加朗朗上口,扣人心弦。

魯達基少時聰穎過人,8歲就已熟讀《古蘭經》並開始創作詩歌,終其一生,留下的詩歌超過130萬行。他的抒情詩主題廣泛,讚頌祖國,歌頌愛情,有著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和對真善美的嚮往。後世評價他的詩歌「流暢如泉,詩境如畫,飽含哲理,雋永深邃」,對抒情詩歌有著深遠的影響。

◎作品魅力

魯達基自幼生長於民間,對大自然有著濃厚的熱愛之情,對普通百姓的疾苦也多有體會。在他的詩歌中,總是流露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對人民的同情。

比如他的《草原》《奔馬》《冰雹》等代表作品,將一望無際的草原風景、萬馬奔騰的雄壯力量及自然界冰雹災難的肆虐表現得淋漓盡致,使讀者身臨其境,受到深深的震撼。

為紀念波斯偉大詩人魯達基建造的雕像和公園

詩歌中,魯達基巧妙地運用多種創作手法,例如比喻、擬人、象徵、典故等,藉以表達詩歌的主題和藝術魅力。《我和達官貴人》有一段「雖然我的詩歌像夜鶯巧囀般的美好——但是約瑟不正是因為俊美才被投入監獄」的描寫,借用了《聖經》中約瑟遭到兄弟嫉恨陷害的典故。

廣泛運用神話故事是魯達基詩歌創作中的一大特色。優美的詞句加上神秘久遠的神話傳說,更增添了詩歌的縹緲空靈。《酒頌》中,魯達基將古代波斯傳說中的英雄阿斯凡迪亞爾作戰的情形寫入詩歌之中,還通過「他給予人們的恩惠,如浩蕩的江河,以致使得洪水的故事不再引人入勝」的詞句,映射出挪亞方舟的古老傳說。《嬌姿》中,「你那似水仙的眸子使巴比倫的魔法相形見絀」的描寫,借用了神話中被倒吊在巴比倫井中的魔法天神哈魯特的故事。

可惜的是,由於戰亂,魯達基殘存於世的詩歌不足2000行,著名的敘事長詩《卡里來和笛木乃》僅餘下隻字片言。但從殘留的詩句中,仍可感受到魯達基詩歌音律嚴謹、語句優美的藝術特色。如今,魯達基的詩歌已被譯為多國語言傳承於世,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燦爛的明珠。

淵博學者伊本·西那

伊本·西那,塔吉克人,歐洲人稱其為阿維森納,是中世紀時期阿拉伯著名的哲學家、醫學家和文學家。他出身於貴族家庭,10歲時就將《古蘭經》倒背如流,拜名師學習哲學、醫學和科學著作,年僅18歲就已成為當世名醫,曾任宮廷御醫。伊本·西那的知識極其淵博,除醫術外,他在其他領域的成就亦是卓爾不凡,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藏於耶魯醫學歷史博物館的伊本·西那醫學著作手稿的一頁

◎哲學成就

伊本·西那在哲學方面博採眾家之長,秉承了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又在其中多有創新,自成一家。

伊本·西那清晰地認定了本質論和存在論。他認為,事物等於存在,存在又分為必然存在、可能存在和不可能存在三種情況。在人們心靈中,事物的本質與存在相互獨立,而在外部世界中,事物的本質與存在是同一的。這裡面體現了唯心論和唯物論的思想,從心靈方面來說,人們可以去想象事物的本質,而不用管這種事物是否存在。在外部世界中,一種事物必然是存在的,才會有它特有的本質。

哲學和宗教的矛盾向來是哲學界爭論的對象。伊本·西那致力於調和這二者之間的矛盾,提出流溢說,將伊斯蘭教信仰的真主安拉置於「第一存在」的地位,安拉創造出「原初理性」,再通過這種「原初理性」流溢出世間萬物。他主張「雙重真理論」,即宗教信條和哲學可以互不相悖,各自獨立存在。

銀質裝飾瓶上的伊本·西那肖像

伊本·西那對靈魂問題多有研究,可稱得上是研究靈魂問題最多也最為深入的伊斯蘭哲學家。淵博的學識為他研究靈魂開闢了獨特的視野,他不僅從哲學形而上學的層面上進一步研究靈魂,還從醫學角度對靈魂提出了具備一定科學性的闡述。他認為,人一出生就同時具備了肉體和靈魂,正是由於靈魂的存在,人才能從事思考、想象、判斷等理性活動,做出反自然現象的行為(如負重行走,爬山等)。人死後肉體消亡而靈魂不滅。

◎醫學成就

伊本·西那將一生的醫學成就和心得著成《醫典》一書,綜合了希波克拉底、蓋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醫學論著,融合了中國、阿拉伯、印度、波斯等國家和地區的醫學成果,系統性地將疾病分類,並論述了各種疾病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形成古代西方最全面的醫藥學百科全書。

《醫典》中,伊本·西那將「四行體液說」貫穿始終。他認為,四元素中所具備的寒、熱、燥、濕四種原始屬性和人類體內的體液相結合,組成不同形式的生成和破壞過程(即如今所說的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醫典》中強調了體液的重要性,認為體液和不同元素搭配結合,會形成不同的生理特點和疾病。

伊本·西那主張,疾病可以用養生的方法提前預防,治療疾病時可以採用藥物和手術同時進行的方式。他提出的「病原體」物質的觀點,已與現代醫學理論極為相似。他的宏觀整體醫學思想,與中國傳統的中醫學十分近似。至於他在《醫典》中總結的近50種脈象,其中大多數和中國近代著名醫學家王叔和的《脈經》不謀而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風光:一帶一路上那些國家的地理人文(套裝10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風光:一帶一路上那些國家的地理人文(套裝10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 塔吉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