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 知音論和

第六百一十章 知音論和

儒家聖人極為重視樂的作用,他們把樂和禮視為治國安民的兩個最重要的手段,所以《樂記》篇里反覆將樂和禮並在一起說。如: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節也。又說,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

聖人認為,禮是從外部來有等級有秩序地節制邦國,是一種社會約成的道德規範,僭越禮數就會受到道德的約束和他人有監督,甚至還會受到懲罰,帶有一定的強制作用;樂則是從內里來熏陶化育百姓的心境,蕩滌心中的浮躁和污穢,讓人人心中自發地向美崇善,不需要其他人的約束和監督,是人心自我凈化自我提升的一種最完美的過程。

聖人一向最為看重人心的教化,故樂的地位實在禮上。而樂的功能,聖人以一『和』字來概括。這『和』字,真正地體現了我們華夏之邦的最高智慧,也是我們天地萬物追求的最高境界。」

古代許多典籍中都提到了『和』字,充分強調『和』的作用,雖然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對『和』的理解可能有些小的差異,但總體上都是一到的。

在春秋時期,周太史便說過『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論語》上說『禮之用,和為貴』;孟子二章里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里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董仲舒也說『德莫大於和,和者,天地之正也』。可見古來聖人賢士都注重『和』,把『和』視為天地間的唯一正道,也是解決諸多問題的最終目標。」

何教授突然悟到,為什麼故宮中三大殿: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都以「和」為名,其由原來在此。作為國家權力的最高代表,也是皇權的象徵,三大殿均以「和」為名,充分表達了先賢以及歷代帝王對「和」的重視程度,也說明「和」的境界,正是他們所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各種不同的樂器,如琴瑟笙竽笛簫等,單獨吹奏,則是各種不同的聲音,若將它們合起來一起吹奏,則有兩種情況出現:一是聽起來駁亂無序,糟糟混混,這種聲音稱之為雜,也就是令人討厭的噪音;另外一種是搭配得當,聽起來高低得宜,眾音協調,讓人悅耳舒心,這種聲音則為『和』音。」

聖人視這種眾音相宜而產生的協調之美為天地間最大的美,這種美的產生,其基礎在調和。若笙之音高了,則吹低點,簫之聲緩了,則加快點,通過相互間的調節控制,尋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聲音來。於是,「和聲」便產生了,天地間的大美也就出現了。聖人之所以超過凡人之處,就在於將此推衍到人世間,由此而感悟出治國安邦,教化萬民之道。

世事紛雜,眾生芸芸,正好比琴瑟笙竽各發各的音,若將他們都調理得各自得宜、互相協諧,則可以奏出人世間的和聲。如此,國民就治理好了。所以古往今來,賢哲們都苦苦追求一種中庸、中道、中行、中節,試圖找到這樣的和諧之音,以達到萬邦咸寧、萬眾一心的目的。這就叫作致『中和』。」

聽到這裡何教授才猛然醒悟,原來苔蘚先生剛才用了那麼一大篇幅來強調「和」,就是為了突出「和」在音樂當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和聲,沒有和弦,那音樂也就失去了它的韻味了。

這是聖人由音樂推及到治國一路。同時,聖人又將它推及到治心一路。人的心聲與天地間萬籟之聲,也好比琴瑟笙竽之間的關係。若人的心聲能調到與天地間萬籟之聲取得協宜一致的地步,那麼,人的心聲與天地間的萬籟之聲組成了和聲。這種和聲又超過了治理國民的中和,乃最高之和,名曰太和。這種太和,王夫之有解釋。他說陰與陽和、神與氣和,是謂太和。這太和,便是典籍中常說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大多數讀書明理者,畢其一身追求的目標,但很多人都苦於不知如何才能達到,他們即不知津渡在何方,也不知道樓台為何物。今天在這裡聽了苔蘚先生的這宏篇長論,教授似乎隱隱約約地看到了一處渡口,通過這道月迷的津渡,便可走向那霧鎖的樓台,從而引航到「天人合一」的彼岸。

中庸和諧,他過去看到的是聖賢治國的手段,卻原來更是聖賢心目中所追求的人生最高美境。這種美境應該是一種均衡、穩定、平和、典雅的氣象,像玉一樣溫潤透明,外柔內勁,有如藍田日暖,柳陌生煙,充塞著一種沖淡緲茫、微茫默遠的和諧氣氛。而自己稟賦過於剛厲,辦事易於任性,今後於這些方面要多加檢束,否則很難融入當前這個社會,更難取得相應的成就。

而作為一個執政者,應該是一個高明的樂師,將百姓萬民的眾籟之聲協調為一個和諧動聽的樂音,這才是最為成功的治理。過去讀史書,看到先哲將宰相的職責定為「調和陰陽」,總覺得過於空泛,難以理解。

今天,教授終於頓悟了。

他彷彿察覺到自己肩膀上的責任有多麼的重大,他也知道了以前自己為什麼會處處碰壁,時常鬱悶,而且好像還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的原因了,原來自己還沒有達到那種兼容萬般的境界,所以才會有揮之不去的苦惱。

他又想到:作為音樂來說,和聲其實也就是一種新的聲音,這種聲音是要產生在不同聲音的綜合之中。倘若眾聲都發出一個音來,就只有大聲而沒有和聲了。作為一個方面之主,要讓部屬都說出自己的話來,然後再協調眾議,形成一個新的論說,這不就是博採眾長、釀花成蜜的道理嗎?

茶過三巡,言過五味江上飛也把瑤琴的弦接好了,苔蘚先生好像還意猶未盡,坐到琴前,伸出他那雙修長而又白晰的手,用他那布滿老繭的指腹輕輕地撫在琴弦上,隨意撥弄了兩下,梁間再次環繞起悠揚的琴聲。

琴聲忽而高亢,忽而深遠,忽而仰天長嘯,忽而壯懷激烈,忽而躊躇滿志,忽而睥睨天下。

旁邊那潭水池裡的幾尾錦鱗也應聲而動,居然隨著苔蘚先生的琴聲音,在水裡跳起了歡快的探戈。

音畢,教授還沉浸在音樂的旋律中,久久無法自拔。

「何先生,這是鄙人最近看了國慶閱兵式后,感受到了國家強盛,國人揚眉吐氣后自己創作的一首曲子!不知先生聽了意下如何,還請指教!」

聽了苔蘚先生的一席話,教授方才從一段熱血飛揚,慷慨激昂的夢中醒來。

「苔蘚先生不僅是化外高人,而且還心懷家國天下,念及蒼生黎民,眼裡不僅有高山流水,而且心中還有我中華的萬里江山,你這一曲足可與岳爺爺的《滿江紅》相紕美了!只是不知這一曲名叫什麼?」教授由衷地說到。

「何先生過獎了!岳爺爺的《滿江紅》及千古絕唱,華夏千年來,無人能出其右者,吾輩怎麼敢與之相提並論。不怕先生見笑,這是我前幾天有感而發,偶然之作,一時還沒有想好曲名,更無力填詞!這填詞一直是我的弱項,還想請何先生指教!」苔蘚先生謙遜地說到。

「苔蘚先生過謙了,剛才我在大門入口處,看到了你的佳作,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不僅沒有因為命運的不公而自暴自棄,反而還在逆境中不斷成長,沒有一點悲觀失望的情緒,心裡滿滿的都是正能量啊!這樣的佳作我看世間也極其少見,為什麼還說填詞是你的弱項呢?」教授反問到。

苔蘚先生聽教授這麼一說,心裡也是一喜,心想今天真是找對人了,真的是遇到知音了。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啊!何先生果真奇才,我今日能與你成為朋友,真的三生有幸啊!可你卻不知,我只會作一些現代詩,而這首曲子應該配古體的詞比較好一些!還請先生不要推辭,幫我完善這首曲,了了我這個心愿!」苔蘚先生誠懇地說到。

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再推辭就顯得卻之不恭了,因此教授便愉快地承下來了。

……

不一會兒,教授便根據苔蘚先生的樂曲,填上了一首詞,其詞名叫《閱兵雄風》:

車隆隆,勢雄雄,

禮炮聲聲震蒼穹。

挽強弓,馭長龍,

旌旗獵獵貫長虹。

昂首闊步向前走,

炎黃子孫手牽手。

緊握手中軒轅劍,

高唱胸中《滿江紅》。

不懼風雨襲,

只為山河頌。

十四億人同奮起,

共築一個中國夢。

中國夢、華夏興,

國強民富是初心。

百年恥辱一朝雪,

吼出世界最強音。

中國夢、開太平,

盛世萬代是使命。

不畏前路多坎坷,

朝夕奮發無少停。

中國夢、大一統,

榮辱甘苦皆與共,

天南海北華夏境,

九州四海炎黃種。

中國夢、向前沖,

中華中華莫放鬆!!!

普天共尊五星旗!!!

環球盡沐大漢風!!!

教授隨即念了一遍給苔蘚先生聽,苔蘚先生非常興奮,馬上撫琴,教授也和歌而唱。一時間,大家眼中彷彿又看到了華夏閱兵式上那個令人振奮人心的場面,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因此感到驕傲而自豪。

歌聲畢,琴聲落,教授與苔蘚先生皆相面而立,開懷大笑不止,特別是苔蘚先生口中大叫「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快哉!快哉!人生一世,得一知己足也!上飛備酒!」

「好嘞!」江上飛興奮地回答道,然後一趟跑開了去,只留下殷天玄與何教授一起繼續暢聊古今,談音論和。在他的印象中從來就沒有看到殷天玄如此高興過,所以今天他也很興奮。

「酒菜已經備好!請二位先生入席!」不一會兒,江上飛又跑了過來,恭敬地說道。

「好!請何教授入席!」殷天玄說完,右手一抬,示意何教授一起入席用餐。

何教授也不同客氣,起身跟在殷天玄的身後,一起往用餐的地方走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南疆謎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南疆謎城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百一十章 知音論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