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改革序幕
所以三位閣老儘管深得陛下信任,但在政事上也就事論事,不以個人喜惡而行。且三位閣老深知大明從土木堡之變后國力凋敝,為扭轉此局面,弘治帝和朝中大臣費盡心血,方有了弘治中興。但同時,三位閣老乃至有意識的朝中大臣都看到了大明存在的弊端仍未解決,特別是稅收,稅收關係國家運轉的穩定,三位閣老也曾苦苦思索收稅解決之道,但終未能如願。如今朱厚照帶來後世的經驗,如同醍醐灌頂,三位閣老都是久經政務之人,一眼便看出朱厚照的章程極具可行性和操作性,所以大力支持稅制改革。
朱厚照腦海中不斷閃過大明的牛人,最後定在劉大夏,字時雍,號東山。湖廣華容人。明代名臣、詩人。劉大夏天順八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兵部職方司主事、郎中、廣東右布政使、戶部左侍郎、右都御史等職。弘治十五年,升任兵部尚書。劉大夏深受明孝宗寵遇,輔佐孝宗實現「弘治中興」,與王恕、馬文升合稱「弘治三君子」,又與李東陽、楊一清被稱為「楚地三傑」。
現在的劉大夏應是廣東布政使吧?朱厚照心裡默了默,朱厚照對於劉大夏還有一個心結,就是後世中傳言的劉大夏把三寶下西洋的所有資料和檔案一把火燒掉了,當然,正史野史都沒有明確是劉大夏焚毀,只是某些個人傳記記載劉大夏焚毀。此事是真是假一直到二十一世紀仍不斷爭論。
罷了罷了,朱厚照想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任用劉大夏為稅部尚書,畢竟劉大夏是明朝名臣,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在正史中好評如潮。「廣東布政使劉大夏,此人可任稅部尚書」。
聽到太子殿下推舉劉大夏,劉健三人稍微驚訝,但隨後又頜首同意。對於劉大夏,三位閣老極為認同,畢竟是和王恕、李東陽齊名的人物,「那商部呢」?稅部尚書的人選確認后,開始討論商部尚書。
「父皇,三位閣老,照兒剛接觸政事,識人不多,商部人選無能為力,還請父皇和三位閣老擬定」。朱厚照也見好就收,不再推舉人選。弘治帝和三位閣老則讚賞的看了朱厚照一眼,知進退,識趣,如果朱厚照再推舉商部尚書,則讓弘治帝和三位閣老都會心存不滿,認為朱厚照吃相難看,雖然朱厚照是儲君,未來的大明皇帝,弘治帝也允許在一定範圍內朱厚照可以提拔自己的人,但稅制改革牽涉到方方面面,僅靠朱厚照的力量是無法推行的,更需要朝中各位大臣的鼎力相助方能順利推行。那就需要給朝中各位大臣盼頭,什麼盼頭呢?就是職位的升遷,一個蘿蔔一個坑,上面的人升職了,下面的人也能跟著升一級,這就是官場的利益交換和政治妥協。
「三位閣老呢?有何人選」?弘治帝問。
一時之間,劉健三人也不知道推舉誰好,這並不是說三人有私心,反而三人都極想推舉一個能人擔任商部尚書,畢竟三人還想著輔佐弘治帝成就千古名聲。
「回陛下,一時之間臣等也不知推舉誰好,容臣等回去后商量后再呈報陛下」。
「准,此事儘快,另外春闈在即,三位閣老多費心」。
等劉健三人離開乾清宮后,朱厚照再從袖裡掏出一個章程遞給弘治帝,弘治帝翻開一看,是朱厚照組建東宮衛隊的章程,上面簡單列舉了人數,最主要是請求弘治帝允准調任陝西督學楊一清。楊一清,字應寧,號邃庵,別號石淙,漢族,雲南安寧人,明代名臣。成化八年進士,曾任陝西按察副使兼督學。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頭銜出任督理陝西馬政。后又三任三邊總制。歷經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為官五十餘年,官至內閣首輔,號稱「出將入相,文德武功」,才華堪與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楊一清能掌兵權,主要是在陝西履職期間經常考察邊疆戰事,熟讀兵書,治軍嚴明,才華橫溢,聰明過人,為官清廉,因此朱厚照趁他沒發跡之時拉到身邊,以便日後登基時有人可用。
弘治認真看了看,便在章程上署上「可,請內閣擬詔」。
朝廷準備新成立商部和稅部的消息很快傳遍朝野,朝野震動,擬定的人選稅部尚書劉大夏和商部尚書謝遷更是很快被人摸了底細。三位閣老那天回去后商討半天,無果而終。因為商部新建,事務繁雜,一些老臣年邁已高,無法勝任,最後由弘治帝指明商部尚書暫由謝遷代領。
民間更是歡呼雀躍,朝廷成立商部表示開始重視商業,商人不再是賤戶,原來無地可耕的農戶轉而經商時,不免心中揣揣不安,如今朝廷成立商部,方才放下心來。大部分朝臣還是支持稅制改革的,但也有相當部分人卻極力反對,這部分人主要是藩王和士紳家族,因為稅制里的田稅涉及到了他們的利益,就連遠在山東曲阜的衍聖公都公開表明:稅制有違祖制,有傷人和。勛貴家族雖多有良田,但主要是祖上所傳,勛貴家族多跟隨皇家共同進退,而且簡在帝心的英國公、定國公、魏國公等紛紛表態支持皇帝陛下稅制改革,所以勛貴當中倒沒掀起多大波浪。而皇帝陛下和太子殿下更是在私下承諾未來會在其它方面會多有照顧后,更是大力支持稅制改革。
朱厚照看到錦衣衛發回的消息,輕蔑的笑了笑,將手中紙條揉為一團。擬定稅制時朱厚照便考慮到了方方面面的阻力,因此費盡心思闡述道理方說服弘治帝,皇家產業也一併納入計稅,為的就是防止有心之人拿皇家產業說事。衍聖公之所以迫不及待跳出來,就是因為衍聖公府家族兼并、投獻的土地萬畝,且衍聖公府家族男丁人數眾多,如按照新的稅制納稅,每年需納稅計二十萬兩不止。這就不難理解衍聖公為何登高一呼「稅制有違祖制,有傷人和」了。
而弘治帝和三位閣老更是對此作了相應布局,隸屬皇帝陛下統領的錦衣衛緹騎四處,紛紛奔向各地。各處軍鎮更是接到皇帝調兵密令,嚴防各地嘩變。
翌日,大朝日,當內閣大學士、戶部尚書李東陽剛拋出新的稅制改革章程時,大臣們就議論紛紛,很快就分為兩派,一派以治國為先的支持派,主要由三位閣老的門生為主。一派主要以士紳家族的大臣代表組成的反對派,這些大臣大多數出身士紳家族,家族在當地都是名門望族,土地佔據當地十之五六,而家族更是枝繁葉茂,新的稅制改革觸痛了他們的神經。士紳官員如鬥雞般漲紅了臉,紛紛出言駁斥,核心宗旨是新的稅制與祖制不符,違反太祖的規定。
而支持派則引經據典,訴說稅制改革涉及民生社稷,現今災難頻發,國庫空虛,同時為了降低農民的負擔,實行新的稅制有利於穩定,而祖制並非一成不變,田賦的變動從成祖以來就經常有所變動。最後,新的商部尚書謝遷表示,皇家、勛貴和藩王、士紳同屬大明,皇家和勛貴均大力支持稅制改革,皇帝陛下更是同意皇家產業一併計稅,為何藩王和士紳不同意?難道藩王和士紳比皇家更尊貴嗎?還是說士紳家族不肯與國同休?要實行國中之國的政策?
此論一出,反對派終於緘默不語,如再反對勢必被扣上大帽子,到時候就是眾人推牆,何況謝遷本就是士紳家族出身,家族在浙江名望頗高,現如今他都支持稅改,朝廷中的江浙人士並未多加反對,由此可見江浙的士紳已認同稅制改革。
在朝中閣老努力支持下,稅制改革徐徐開展,定於北直隸保定府試行,先由稅部、商部、戶部、都察院、錦衣衛組成清丈土地督查組,奔赴保定府,新上任的稅部尚書劉大夏更是領巡撫之職坐鎮保定府。自此,朱厚照穿越大明后的第一件改革大事在保定府徐徐展開。
稅改之事暫且不表,正在陝西督學的楊一清接到朝廷調令后,拿著調令琢磨不透,「輔佐太子殿下組建東宮衛隊?東宮衛隊不是由宮中直接指派嗎?為何太子殿下要重新組建」?來不及細想,匆匆交接后,楊一清簡單收拾一番后奉旨入京。人到京城時已進入三月,正是朝廷科舉會試的時候。
春闈如期舉行,京城士子云集,王守仁與眾士子格格不入,不與士子風花雪月,高談闊論,反而獨身一人來到偏僻道觀,在道觀中待到會試前一日方才起身返回京城。而歷史中另一名人唐伯虎也將閃亮登場。
王守仁,第三次參加會試,儘管出身官宦世家,師出名門,從小天資聰穎,但經歷過兩次會試名落孫山後,此時已經沒有多少人看好。而唐伯虎,更是個精通詩詞歌賦和畫畫的才子,十六歲中得秀才后,家中遭遇變故,家道中落,直至二十九歲在親朋好友資助下第一次參加會試。
來自後世的朱厚照很清楚歷史在這個時期發生了什麼事件,原來的歷史中是會試過後,因唐伯虎在會試前和一同進京趕考的徐經成為好友,在京城和徐經一次喝醉酒後大呼:「這次科舉狀元定是我的」,而恰好會試后狀元真的是唐伯虎,榜眼是徐經。就因為這句話就被幕後政治黑手利用來打擊政敵,之後因為泄題事件涉及弘治帝的老師程敏政,弘治帝下令錦衣衛徹查,而唐伯虎和徐經未經受住嚴刑拷打,違心承認早已知曉考題,此事件造成程敏政出獄后不久即憂憤得病而死,唐伯虎更是終生不得為官,徐經也是鬱鬱而終。
而朱厚照後世穿越,本就留意這個時期的厲害人物,對於唐伯虎、徐經、王守仁可是心心念念。所以待楊一清進京後面見太子殿下后,朱厚照交給他的人任務就是帶人監視唐伯虎、徐經。理由就是唐伯虎喝醉酒高呼的那句話,給楊一清的解釋就是:「恐有人借題發揮,意圖攻擊朝廷科舉不公」。而幕後黑手及其爪牙朱厚照已交代錦衣衛,錦衣衛牟斌接到太子殿下命令后,以為幕後黑手與興王事件有關,忙啟用暗樁監視幕後黑手和他的手下。
在幕後黑手還未動作時,朱厚照在會試剛結束不久就連夜覲見弘治帝,「父皇,兒臣有大事稟報」。
「哦,照兒有何急事」?朱厚照在稅制改革事情上充分展現了聰明才智,識趣又懂得進退,弘治帝愈發喜愛,對於朱厚照的請求無不應允。
朱厚照忙把楊一清等人的記錄奉上,為避免弘治帝懷疑,朱厚照只把唐伯虎和徐經的行蹤記錄遞上,弘治帝翻了翻,看的莫名其妙,一頭霧水的看著朱厚照,朱厚照忙解釋:「父皇,兒臣因為西山事務急需年輕士子幫忙,所以兒臣打算在本次會試的時候選拔一些人才。所以兒臣對於本次會試比較留意,而最近張永更是向兒臣彙報了一些事」。於是,朱厚照將歷史事件稍加改動后詳細說明,只是略去了幕後黑手及目的,只說明唐伯虎的話容易引起某些有心之人的注意。
弘治帝聽后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朱厚照加了點料:「父皇,現在稅制改革剛剛開始,兒臣唯恐此事被某些有心之人利用,因此兒臣委派楊一清監視唐伯虎等人的行蹤」。
弘治帝似笑非笑的看著朱厚照,「你怎麼知道此事一定會牽扯朕的老師?還是說有些事情你沒講明白」。
朱厚照心裡突地跳了一下,看來弘治帝不是那麼容易糊弄的,心思急轉之下,朱厚照說:「父皇,如果此事有人大做文章,那肯定涉及的不止是父皇的老師,還有三位閣老及父皇您。兒臣之所以擔憂牽扯程大人而不是李閣老,主要是程大人曾為帝師,其次程大人也是本次科舉的主考官之一。父皇,科舉三年一次,士子十年寒窗苦讀等的就是這一天,而這唐伯虎毛毛躁躁,在大眾之下高呼『狀元一定是他的』,若是會試結束后他不是狀元,那就是兒臣多心了,如若真是他,父皇,您覺得會不會有人故意以此為把柄,製造陰謀,鼓動落第士子,打擊朝廷信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