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淵源流長
周文王姬昌分封親族於魏(約在今陝西興平縣西15公里的馬嵬坡),建立魏國。wenxuemi。com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又移封魏國於今山西芮城縣東北魏城。周惠王16年,即晉獻公16年,晉獻公滅掉魏國,魏國子孫就以國為氏,形成魏姓。這是魏姓中以國為氏最早的一支。
古公去世以後,幼子季歷繼立,史稱公季、王季。公季繼續修明古公所遺留的治道,專心致力於義舉,因此諸侯都順從他。古公在世時曾說:「我們這一族應當有王者出現,這大概在姬昌時應驗吧?」公季的兒子昌繼立后,遵循著后稷、公劉的志業,效法古公、公劉的成規,篤行仁政,尊敬長者,慈愛幼少,禮遇有賢德的人。他為了接待有才德的人,常常到了正午也無法抽空進餐,那些包括姜尚等在內的才士就因為姬昌禮賢下士,才效命於他。姬昌在商朝末年,為西伯(伯同霸),受命專管商朝西部征伐。他在位50餘年,開始擴充周之實力和領土,做消滅商朝的準備。姬昌死後,被追尊為文王。
文王死後,次子姬發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為太師,以文王子姬旦為輔佐,以召公爽和文王庶子(一稱第15子)姬高等佑助王師,繼續從事文王所遺的功業。最終,消滅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發即周武王。周朝雖然建立,但周族在當時人數較少,為加強周之統治,西周初年,周武王大封同姓宗族和異姓功臣,周文王姬昌庶子公子高,受封於畢邑(今陝西咸陽市東北),為公爵,史稱畢公高。此畢公,即《史記·周本紀》中所謂「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之畢公。
畢邑在今陝西省長安、咸陽兩地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北岸地區。這個地方,又稱為畢陌或咸陽原,在周朝初年,受到王室的重視,因為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和周公姬旦逝世以後,都葬於此。後來畢國滅亡,畢公高的裔孫淪落為平民,有的與當地戎狄融合,有的向東遷徙。畢公高的裔孫有個叫畢萬的人,覺得晉國國君也屬姬姓,算是同姓國,就想到晉國謀個一官半職,他在周朝都城王城(今洛陽市)卜了一筮,卜到屯卦,又由屯卦演變為比卦,周大夫辛廖看了卦相后,祝賀他道:「這卦相很吉利。屯卦險難而堅固,固則寵祿不變;比卦親密而得入,入則君臣情意相結。還有哪個卦比這個更吉利呢?你的後裔必定會繁盛的。」
畢萬入晉,受到晉獻公重用。晉獻公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君主,在位期間開疆擴土,消滅了附近的許多小國,使晉國一度成為當時的強國之一。畢萬跟隨晉獻公出征,立下很多功勞。晉獻公16年(前661年),由畢趙夙御戎車,畢萬為右乘,率兵討伐霍、耿、魏3個小國,並攻滅了他們。晉獻公論功行賞,就把原是姬姓國的魏(今山西省芮城縣西北)賜給畢萬做為封邑,並任用他為大夫。畢萬的子孫就以封邑為氏,稱為魏氏。
周文王姬昌分封親族於魏(約在今陝西興平縣西15公里的馬嵬坡),建立魏國。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又移封魏國於今山西芮城縣東北魏城。周惠王16年,即晉獻公16年,晉獻公滅掉魏國,魏國子孫就以國為氏,形成魏姓。這是魏姓中以國為氏最早的一支。
當晉獻公封畢萬為魏大夫時,晉國掌管卜筮的大夫卜偃就預言畢萬的後裔一定會壯大的。因為萬,是盈滿的數目;魏,是高大的名稱啊!拿這個開始封賞,是天意要開啟他了。自古天子方稱兆氏,畢萬受封魏邑,名字中隱含有廣大之意,僅從盈滿的數目來說,他將來必定會擁有許多人。或許這段話是魏氏發達之後,人們的附會之辭,其中含有迷信色彩。不管怎麼說,畢萬裔孫自入晉受封魏邑之後,逐漸顯貴,最終竟與趙、韓二姓大夫瓜分晉國,稱孤道寡200餘年。
晉獻公21年,晉國發生內亂,次年晉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畢萬的孫子魏犨隨同重耳在諸侯國之間到處流浪,長達19年。周襄王16年(前636年),重耳得秦穆公之力,被迎立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文公封魏犨為大夫,承襲魏氏封邑,從此魏氏成為晉國列卿之一。晉悼公時,魏犨孫魏絳(世稱魏莊子)將邑都徙治安邑(今山西省夏縣安邑故城)。晉昭公時,魏與韓、趙等大夫成為晉國六卿之一。周定王16年(前453年),魏桓子駒與韓康子、趙襄子聯合滅掉智伯,三分其地,建立了事實上的魏、趙、韓三個諸侯國。周定王24年(前445年),魏桓子的孫子魏斯自稱諸侯,是為魏文侯。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魏和趙、韓為諸侯。
魏國佔據晉國經濟發達地區,魏文侯又是賢明君主,治國有方。戰國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推行「盡地力之教」,獎勵農耕,確立封建法制;用西門豹治鄴;任用衛國人吳起改革軍事制度;師事卜子夏(孔子弟子)、田子方(子貢弟子)、段干木(子夏弟子),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使魏國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魏武侯時,繼續拓展文侯的事業,向南發展,取得了鄭、宋、楚三國的大片土地,並佔據了大梁(今河南開封),從此魏國在黃河以南佔有了廣大的土地,使魏國初具霸主規模。
戰國時魏國和秦國由於地理位置相近,可謂世仇。魏文侯和魏武侯時,魏國勢力較強,對秦佔有優勢。魏文侯時,任用衛國人吳起為將,率軍進攻秦國,一舉攻下秦五座城池。魏文侯認為吳起善用兵,為將廉直公平,盡得士卒的擁戴,就任命他為西河戰區的最高長官,讓他擔負起抗拒秦國的重任。吳起鎮守西河,表現卓越,使秦兵不敢向東用兵。魏惠王時,秦孝公決心改變落後局面,要與中原諸國爭雄,以恢復秦穆公時為諸侯霸主的地位。他採納衛國人公孫鞅的變法主張,變更法制,整飭刑罰,對內獎勵農耕,對外獎勵作戰有功將士,並以軍功的高低而享有爵位、俸祿。秦國因此走上富國強兵之路,而魏武侯子魏惠王時,魏國由於與趙、韓的同盟破裂,又與齊國爭雄,國力日益削弱。
魏惠王時,為避秦國之逼,將都城從安邑遷至大梁,繼續稱霸,但在趙、齊、秦的聯合打擊下,疆域不斷縮小,國勢衰弱。到戰國後期,秦國越來越強,在戰國七雄中獨霸一方,各國不能與之抗衡。魏國由於地緣之故,屢屢受到秦國的進攻和蠶食,尤其是秦昭襄王採納大梁人范睢的「遠交近攻」之策,秦與齊、楚結好,向三晉(魏、趙、韓三國是從晉國分離出來的國家,時稱三晉)大舉進攻,魏國的災難加重。雖然一度有魏公子信陵君聯合諸侯抗秦之舉,但也挽救不了魏國覆亡的命運。魏王假3年(前225年),秦將王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城,虜魏王假,魏國滅亡。
從魏文侯元年(前445年)至魏王假3年(前225年),魏國存在了241年;如果從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魏至魏亡,魏國建國近200年,共歷九位國君:魏文侯斯(一作都,前445年—前396年在位)一子魏武侯擊(前395年—前370年在位)一子魏惠王瑩(前369年—前335年在位)一子襄王嗣(前334年—前319年在位)一子哀王(前318年—前Z96年在位)一子昭王(遨-敖+敕)(su)(前295年—前277年在位)一子安僖王圉(前276年—前243年在位)—子景(泯+曰)王午(前24Z年—前228年在位)—子王假(前227年—前225年在位),這就是鄭樵《通志·氏族略》所說的「二侯七王」。
畢萬裔孫所建魏國滅亡后,秦在其地建立郡縣,魏國部分平民不忘亡國之恨,以故國魏為姓,形成以國為氏最後的一支。
根據史學家的研究,大約6500年前,在以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為中心的黃淮區域,被尊為「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統一了九大部落,奉「龍」為華夏圖騰。中國人的姓起源於五六千年以前的母系社會。來自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因此中國最古老的姓大都是「女」字邊,如姬、姜、姚、姒,媯,嬴等。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氏早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氏的大量出現是在周朝。周朝初期,周王大規模分封諸侯,此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就以國為氏了。另外,諸侯國又對國內的官員進行分封,這些官員的後裔就以封地為氏。據研究,中國人中所使用的99%的姓氏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氏演變而成的。
16977.16977小遊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遊戲,等你來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