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石千層浪(三)
翌日,順通帝破天荒的叫大起,弄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這樣的舉動已經久違十多年了,文武百官還有些不習慣,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群臣跪在大殿上,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接著分列左右,垂聽聖訓。
順通帝也被這樣的氣氛所感染,這才記起自己還是九五之尊,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伸手一擺,道:「眾卿平身!今天叫大起,也沒有什麼大事,只是很長時間沒見眾位了,有些想念。這麼多年來,朕做了不少糊塗事,讓大家受委屈了。朕多日不理政務,也不知道天下怎麼樣了,百姓生活可好?地方官員是否衷心體國?龐太師和文丞相,你們是百官之首,可要把這重任擔起來呀。這江山不是朕一個人的,是我們所有人共有的,真要是滅國了,不但是朕,就是你們自己也將屍骨無存。因此,朕希望眾卿家精誠團結,共同把這個國家治理好。」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有些喘不上氣來,歲月不饒人,順通帝身體十分虛弱了。再加上夜夜笙歌,酒色無度,早就把身子掏空了,今天能堅持上早朝已經十分可貴了。環視了一下群臣,接著說道:「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就歌功頌德,就說朕是個明君聖主;民不聊生,餓殍千里,百姓就怨天罵地,就罵朕是個無道昏君。反正好壞都是朕的,全沒有做臣子的責任,這些貪官污吏之所以肆無忌憚,禍國殃民,是因為他們頂著朕的名義,無論犯了多大罪過,都會算到朕的頭上,斯人可誅,其心更可誅。」
群臣見皇上越說越激動,嚇得跪在地上,以頭搶地,高呼道:「皇上聖明,臣等罪該萬死!」
順通帝不耐煩的說道:「好了,朕不是在怪罪你們,只是有感而發,和你們嘮嘮。還有一件事情需要宣布,儲君是國之根本,也是朝局穩定的重要因素,朕只有一子,今天正式冊立燕雲少俊為皇太子,等朕百年後傳位於他,另外加封文丞相為太子太傅,龐太師進爵一級;加封文丞相、龐太師和瑞親王為輔政大臣,由你們四人共同輔佐新君處理朝政。」接著讓身旁的太監宣讀聖旨,意思都差不多。
龐太師沒想到這皇帝老兒會來這麼一下子,之前一點消息都沒有,這麼多年的功夫算是白費了。當然,這種事情誰也擋不住,早晚也會提出來,除非他們起兵造反,謀權篡位,否則只能坦然以對。既然宣布了聖旨,只能接受安排,誰敢當面駁斥皇上的聖旨呀,那隻能找死。不過,還真有一位不怕死的,走出行列,開口叫道:「皇上聖明,只是把政事交給我們,皇上您去哪裡?還回去睡你的糊塗覺嗎?人家常說我糊塗,怎麼你比我還糊塗呀,這朝堂上少了你這個主心骨,能行嗎?」
順通帝對這個老皇叔一點轍都沒有,能避則避,避不開就硬著頭皮不搭理他。這位老祖宗沒事都要纏上一纏,誰碰上誰倒霉,是個十分頭痛的人物。平時就逗逗鳥,養養花,或者去釣個魚,反正什麼事都要插上一杠子。這瑞親王想當年也是響噹噹的人物,走南闖北,領兵打仗,是立下汗馬功勞的,侄兒當政后,再也不理會朝廷這些爛事。這些年燕雲濤昏聵透頂,許多老臣請他出來勸阻,結果他根本就不屑一顧,反正不是他做皇帝,愛怎麼著就怎麼著,你糊塗我還糊塗呢。今天若不是叫大起,有祖宗規矩管著,他早就出去遛鳥了。
都御使吳良宇也忍不住了,早就把丞相的交代忘到腦後了,特別是聽了皇上的一番話,感到聖君重生,時機到了,立刻走出行列喊道:「陛下,臣有本要奏!」這是令順通帝發怵的第二號人物,忠心無可挑剔,就是太過耿直,甚至太愛鑽牛角尖兒,不知變通,得罪的人不少。特別是太師一派的大小官員,幾乎讓他參了一個遍,要不是有一批忠臣保護他,早就被罷官入獄了,甚至砍掉腦袋。
順通帝眯著眼,心裡知道他要奏什麼,這不是第一次了,多年來只要一有機會就參人,實在拿他沒辦法,無可奈何的道:「吳愛卿,又有何事呀,就不能讓朕清靜一些嗎?好了,一會兒你去找三位輔政大臣商量吧,讓他們做主,退朝!」說完丟下一幫子大臣,急忙朝後宮走去。
吏部尚書崔長山在殿外等著吳良宇,搖頭晃腦的走過來,靠近道:「吳大人,你怎麼就沒長記性,昨日在丞相府不是說好了嗎,飯要一口一口的吃,不要那麼著急。今天皇上能說出這麼一番話,已經十分難得了,你怎麼就改不了那個臭毛病,這不是引火燒身嗎?唉!你呀!
吳良宇事後也有點後悔,處在這樣的環境下,皇上自擔責任,陳述利弊,說明聖上心知肚明,洞察秋毫,否則不會有今天的一系列安排,雙手一抱,對崔長山致歉道:「崔大人請諒解,是吳某唐突了,一時控制不住,才有這荒唐之舉。今日皇上頭腦清晰,條理分明,如同回到昔日政治清明,歌舞昇平的歲月,這才亂了方寸,習慣性的上表參奏。」
崔長山何嘗沒有這樣的想法,可惜往日的輝煌不再重現,今日的盛景還沒來臨,也許是黎明前的黑暗,就像老丞相說的,耐心等待時機吧。勸解道:「吳大人不必如此,崔某了解你的秉性,難得你沒發現皇上今天的安排含有深意嗎?以詔書的形式把太子的身份定下來,杜絕了日後龐太師驕詔的可能;加封丞相太子太傅頭銜,確立了新朝顧命大臣,而只是給龐太師進一級空爵,相應的削弱了奸佞的勢力;任命輔政大臣,保持當前朝廷穩定的大好局面。處處透著玄機,招招含著殺機,實在高明,皇上聖明呀。」
崔長山這麼一分析,吳良宇算是徹底明白了皇上的良苦用心,皇上就是皇上,心機難測,稍不留神就會落入轂內。壓低聲音問道:「照崔大人估計,皇上表面糊塗,暗中已有安排,而且正在按部就班的進行?」
兩人邊走邊聊,崔長山也低聲道:「正是如此,多年來朝政失和,民心已散,奸臣的羽翼已滿,勢力廣植,虎已養成,想要憑一時之功平之,談何容易呀。治洪重在疏導,一味的堵截只能使洪水更加肆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重拾民心,重在朝堂。今日的舉動,雖然有點像在安排後事,但何嘗不是為了日後整頓吏治巧做布置呢?」
吳良宇贊同他的說法,附和道:「崔大人語重心長,國之棟樑,至理名言,失政多年,由來已久,非皇上之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若能多幾個賢臣猛將,防微杜漸,也不至於陷入今天這個局面。為人臣者,本應替君分憂,為民請命,然而我等明哲保身,避重就輕,養虎為患,使其一發不可收拾。崔大人,既然皇上已有所動,我等也要早做安排,捨身喂虎,盡一個臣子應盡的責任。」
崔長山點頭說道:「正該如此,欲取之必先予之,以己之短攻彼之長,絕非良策。兩賊勢力遍布朝野,根深蒂固,強硬抵抗,難有勝望,沒有萬全之策,不可冒然出擊。既然他們要亂,就讓他們更亂一些,越亂越容易暴露破綻,更會惹得天怒人怨,招致天下人的唾棄,壞其名聲,毀其根基。即使將來他們想要作亂犯上,禍根早種,民心已失,無人響應,時機已經成熟,必能一鼓作氣,連根拔除,一勞永逸。」
「龐太師和三藩並不是一條心,勾心鬥角,相互掣肘,狂斂財物,欺君擅權,禍害黎民。我們可以加以利用,離間彼此,以收漁翁之利,同時要暗聚賢臣良將,廣布仁德,選人才收民心,謀定而後動。特別是在我們所能控制的範圍內,極力宣揚朝廷的仁政,減少賦稅,鼓勵民生。」
吳良宇只是一根筋,為官多年,直來直去,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國家衰敗如斯,禍亂橫行,良臣有才施不得,政令有益行不通,高居廟堂空憂百姓之難。既然要動,確實需要計劃周密,自己不善謀划,不能亂了方寸,壞了大事,躬身說道:「吳某以崔大人馬首是瞻,一切聽從您的安排,以後再也不敢妄動,我們是不是找個時間詳細計劃一番?」
崔長山點頭說道:「理當如此,先穩一段日子,然後聯絡大家商量商量,只是我們不要再麻煩文老丞相了,以免給他老人家帶來麻煩。」又聊了一會兒,各自乘轎回府了。
今天的朝會既點燃了希望,也攪亂了整個朝廷,撥動了每一個人的心弦。特別是這些忠直的大臣,心驚肉跳的,現在是關鍵時刻,一個處理不當,就會天下大亂,死傷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