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他是海上植物園的奠基人
——訪江蘇省如東縣科委副主任顧平
時間:1985年3月27日夜
地點:江蘇省如東縣第二招待所5棟302室
楊遠新:我今天下午在張松林的陪同下,參觀了你創辦的耐鹽植物園,據說當時鬥爭很激烈,請你給我們談談當時的情形。
顧平:我20歲結婚,1965年7月從南京大學畢業時26歲,已經有了小孩。分配時我沒向組織上提出照顧夫妻兩地分居的要求。我被分配到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研究所,所在地呼和浩特市。首先搞了一年社教工作。中國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內蒙古草原研究所在一起,單位內部比較混亂。「文化大革命」當中派仗打得厲害。我當逍遙派。我覺得在這裡繼續混下去沒什麼意思,我才以解決夫妻兩地分居為由主動提出申請,調回家鄉,得到組織批准,於1972年底調回如東,被安排在拼茶中學當教師。那所學校條件差,生活艱苦。到了1978年5月份,上面給學校劃撥了150畝學農基地,學校領導安排我帶領學生開展改良鹽土試驗。就連我自己也沒有想到,我會對改良鹽土有了興趣。這裡要特別感謝一個人,是他把我引上了這條路。1978年5月份,仲崇信教授推薦我到如東縣搞大米草實驗。全國第一次大米草現場會在啟東召開的。我先天到縣裡報到,第二天就參加這個現場會。1979年,我就搞大米草實驗,得出結論:大米草,在鹹水里能生長,在淡水裡也能生長。搞「水草萍魚」試驗,後來發展到「水草綠萍」,進行改鹽。
海灘鹽分重,土質差,肥效低。「水草綠萍」,就是一邊改土,一邊培肥。1983年通過鑒定,有關專家教授是肯定的。因為我不是搞土壤的,對土壤不熟悉,有關數據上,是陳春泉幫助的。陳春泉當時剛滿23歲,為人熱情,充滿朝氣,務實肯干,後來擔任九總分綜合實驗場場長,現在擔任東遼聯合開發公司經理,正科長級別。通過三年改造,土地就可投入生產。皮棉畝產100.9斤。比傳統的旱改提前十多年。水改是八到九年,我們的改土方法縮短了三到四年。用三年時間,改造一畝土地,成本費用170多元,包括人工,專家們認為是可行的。我承包了三個課題:一是改土;二是種草,辦起了海外牧場,利用大米草,養牛,光靠大米草是不行的,還要種植其他的飼料;三是海邊植被條帶實驗。把全國各地的植被引到我們這裡來,適應的就種植。從海邊到內地,種一帶植物。到目前為止已引進200多個品種。採取盆播和大田相結合的種植方法。有果木,蔬菜,食料,綠肥,香草,藥材,等等。這一科目有一定的苗頭,在此種植比較好。
從那時起,我萌生了一個設想,國家在甘肅民勤縣有個沙生植物園,是全國第一家,我們在如東縣的海灘上專門建一個耐鹽植物園,也是國家第一家。目的是系統的為國家積累資料。同時,改變沿海單一的現象,多種經營,廣辟門路。如東縣地處中國的中部,可以從東南西北引進種子,各大專院校都和我們有聯繫。
1979年,我挑選了六個年輕人,在一片荒灘上,建起了植物園。吃了很多苦頭。
縣長辦公會議上,討論了掛牌子的問題。
談到效益,有同志有些片面,從本單位的經濟效益考慮的多,面向灘涂考慮的少。
如今碰到了困難,科研經費有償,經費少了。
我能吃苦,在內蒙呆了幾年,到了如東,大多數日子呆在海邊。喝鹽水,住雞窩房子,冬天,被子上結了厚厚一層雪。我陸陸續續走遍了二百多裏海塗,調查了解植物生長情況。
1980年初春,為了從如東縣農科所取經,同時引進樹苗,我騎自行車,冒著大雨,往返60多公里路,連棉衣都濕透了,渾身打哆嗦,首次引進了無花果樹苗。這年5月份,實驗站的灌水渠道決口了。為了擋住泥土不讓流失,我就躺下去,用身子堵住缺口。
我看中了的,對國家有益的,我就要干到底。哪怕個人、家庭作出再大的犧牲,我也不會動搖。我母親住在南通縣,1981年去世,享年72歲。老人病逝前,一再搭信要我回去,當時我在實驗站負責的實驗項目正處於關鍵期,實在離不開,我狠心沒有回去。我有五兄弟,我是最小的,小時候母親視我為掌上明珠。我三歲死了父親,母親帶著我們長大,母親的日子剛剛好過,又去世了。母親沒有盼回兒子,帶著遺憾走了。我也因沒與母親說上最後別離的話而心中留下了永遠的痛。母親去世后,我才回去了兩天。我撲在母親墳上號啕大哭。
我妻子名叫尤荷生,現年49歲,我們是高中同學,自由戀愛。有心臟病,活動量不能太大,但她在縣城商業部門工作,擔任商店營業員,為顧客服務,一刻也不能停下。她去上海看病,我不能離開拼茶農場,一切都靠她自己。很不湊巧的是,我愛人去上海看病期間,我那上中學的兒子患急性肝炎住進縣醫院治療,主治醫生給我打電話要我去照看他。我手頭的工作放不下,人實在離不開,只好狠心說,十幾歲的人,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
我上中學時就是三級運動員,上大學時是生物系體育部長,全校數一的舉重運動員,身體很棒。南京大學本來要把我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體育運動委員會去的。這是後來才知道的。這些年日夜奔波在海灘,鹽分高,濕氣重,患上關節炎,上橋的時候要扶著欄杆,經常直不起腰,身體垮了,運動也不能開展了。
我們進行鹽改試驗,各級科委領導是很支持的,特別是南通市科委主任張正林更是十分支持的。還有有關專家,也是支持的。
我從外面引進種子,有人認為滿天飛,花錢多。實際上,我們為國家節省一分錢,種子是自己扛回來的。到了外面聯繫工作,也是一天跑幾個單位。
沿200裏海岸線調查,查到哪裡走到哪裡,有時要下泥,摔摔腳上的泥,又穿上鞋。每調查一次要3-4天,全都吃乾糧。
現在我所擔心的是,這一科研課題能堅持下去么?
南京大學大米草研究所所長、教授仲崇信,南京林學院林學系教授林文棣,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昉勛、朱光琪,江蘇省農科院土肥所教授趙守仁,江蘇省科委主任唐炤、原江蘇省科委主任華誠一、江蘇省科委情報所周嘉鵬、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教授王葉遴,南京農業大學科研組組長、教授陳幫本,等等,他們都對我們的試驗給予了全力支持和幫助,使我們受到很大的鼓勵。除了這些專家、學者以外,凡從上級來到如東縣的領導,都會到試驗站看一看。國家農牧漁業部部長林乎加曾經深入到我們實驗站調查研究,對我們的試驗給予了肯定。我這裡特別要說的是兩個人,一個是陳幫本教授,他是專門從事土地研究的,國際一流專家,他對我們的試驗可能持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學術觀點的不同,並不影響他對我們的支持,他在任何時候都是鼓勵我們克服困難,把試驗堅持到底。一個是原省科委主任華誠一,他於1980年到我們試驗站調研一次,當時他70歲,他對我說,我到80歲再來檢驗你的試驗成果。他沒有食言,1981年他又來了。他了解了我們試驗站新的情況后,要人為我寫個東西,送到新華日報去發表。新華日報收到這篇文章后,派來記者顧愛同,充實修改了那篇文章,準備回去發表。他請南通市有關部門審查,簽署同意發表的意見。因為與南通市裡有矛盾,結果那篇文章沒有登出。關於我的事迹,最終還是先後在1983年《光明日報》、1984年《人民日報》《新華日報》刊登,題目是《蘇東800萬畝土地亟待開發》。
也是因為受了這些專家、學者和領導的影響,我對於試驗站的青年工人,我是毫無保留的傳授技術,我自己48歲了,讓他們接過知識的接力棒是我最大的心愿。為了讓他們開闊視野,不惜本錢,分期分批派他們去外學習考察。湯群林、吳兵,被派往南京大學學習,臣新泉被派往湖南省漢壽縣特種水產研究所學習,都是學時半年,學費、差旅費數千元,使他們得到快速成長,現在都成為了試驗站的科技骨幹。搞智力投資,有的人卻有非議,認為這樣花錢,那樣花錢,搞些什麼名堂,我認為一是學知識,二是取種子,非常值得。別人覺得很難做人。我不覺得難。不為自己,而是為黨的科學事業培養人才,我有什麼怕的,我有什麼難的?我對張松林是很支持的,我把自己養的兔子全部給了他。
楊遠新:為什麼要開發海塗?
顧平:海塗靠近大海,氣候適宜,土地的經濟效益比內地高得多。從解放至今,我們如東縣就圍墾了29萬畝。圍墾,就像淮海戰役一樣。工傷事故,死了幾個人。圍墾一畝土地要花400元左右。如果圍了不利用,就是一種浪費。我國海岸線長,有多少鹽鹼地,改良好了,利國利民。人口集中。沿海灘涂是江蘇的邊疆,沒有人願意去。如果不進行土地改良,就更沒有人去了。
楊遠新:你是怎麼想到要辦植物試驗園的?
顧平:我對生物是比較愛好的。我們國家雖然大,但是耐鹽植物園還沒有,外國人來了還沒有看的,應該填補這一空白。早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仲崇信教授給我寫信,要我查一查如東有沒有大米草。仲崇信教授是搞生態的,我是他那個專業的學生,他對我了解,所以交給我那樣一個任務。按照他的布置,我在如東查到了大米草,把情況報告給他,他很高興,很快來到了如東縣。當時,縣裡,農場里都不敢接待,我用自行車推著他到海灘上,觀察大米草的長勢,標本,他感動得熱淚雙流。當時,我在拼茶農場,為了繁殖大米草,我就把大米草從海堤外弄到海堤內,再擴大繁殖。我從中養了魚,也很好。種過大米草的地方,鹽分也減輕了。我從中受到啟發,用大米草治鹽。
我派了五個青年,第二次到內蒙古沙生植物園採集種子。他們坐牛車,馬車,深入到大草原,吃了很多苦頭。途中克服了沒有東西吃,沒有水喝等多種困難,採回了需要的種子。越是艱苦的時候,腦子越靈活,辦法也就越多。越是經歷過的艱苦日子,越是一輩子難忘。
實幹,加科學頭腦。沒有科學頭腦,蠻幹,是行不通的。
我是農藝師、全國農村先進工作者,相關部門都給我頒發了證書。周樹立同志是助理工程師。
楊遠新:你對下一步的工作有哪些新的想法、新的打算?
顧平:我現在是主持科委工作,組織工作也是我管,我現在擔心的是:我做不了行政工作;二是擔心耐鹽植物園不能堅持下去,主要是經費保障問題,實際上一年只要一萬多元工資開出去就行了;三是希望不要把科研單位辦成了農場,要堅持走科研道路。四是發動更多的力量加入到科研隊伍中來。我最近成立了一個螃蟹研究會,會員100多人,爭取如東縣出產螃蟹10-20噸,廣州市是5-10元一斤。螃蟹人工養殖研究會,我擔任會長,主講了一課,4月20日還講一課。養兔研究會,正在籌備階段。
今年既抓全面工作,又做實事。重點抓三件大事:一是建立情報信息網路,加強淡水魚養殖調研。全縣新挖魚池1萬畝,畝產量只有幾十斤,不能光是廣種薄收,我要調查研究,魚種怎麼解決?餌料怎麼解決?通過調查研究,向縣政府打個報告,生產顆粒餌料。二是關於做好鄉鎮企業的科技人員職稱評定工作,做好科技幹部的年度考核工作,以及其他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方面的工作,建立科技人員檔案。關於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我只能儘力呼籲。三是做好科研項目的協調攻關工作,以及科研經費的保障工作。實驗站的科研經費只有4萬多元了,4萬多元用完了之後,下一步怎麼辦?我要積極爭取,向縣委、縣政府提出建議,建立保障科研經費的長效機制。
總之,要多做實事,爭取當好縣委、縣政府在科技方面的參謀。
1985年3月28日夜於如東縣第二招待所5棟3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