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那年夏天開始(俺回來了)

第八十四章 那年夏天開始(俺回來了)

咕嚕將的到來,僅僅是一個開始,隨後各種手藝人如雨後春筍的出現,逐漸活躍起來,篾匠,擀氈將,熟皮匠……

篾匠,那時的人們一件衣服都要里裡外外補上個三兩層,更不要說與吃飯息息相關的生產工具,笸籮,簸萁,篩子壞了一點,當然捨不得丟棄,需要修理,於是就有了走街串巷的篾匠。

擀氈將,此手藝在之前的農村曾一度輝煌,滾熱的火炕上,鋪上一層毛氈,是很奢侈的享受。

熟皮匠,牛皮、羊皮、豬皮、兔皮經過他一系列繁雜的刮、揉、蒸、煮后,頓時變得質地柔軟、堅固耐用,成了做皮襖、皮帽、皮鞋的原料。

曾經被革命小將們定義為洪水猛獸的這些匠人一經出現,便受到廣大社員的追捧,且對之前的尾巴一事默契的隻字不提,無聲的享受著這些人給自己生活帶來的便捷。

社員們生活的變化,首先是這些匠人們引起的。

張言默默的看著這些匠人們做著他們的手藝活,他們的生意非常興隆,估算著,好日子裡一天能賺四五塊錢。社員們羨慕的有些嫉妒。

只有張言知道,未來十年他們將由輝煌走向衰落,直至消失。

麥收的季節里,張言到場院看過,芒種大爺成了看場員,春天有人蓋土坯房,芒種大爺依然是領夯員,依然是春寒料峭的夜晚,聲音依然響亮,調子依然激越。

麥收后。村裡接二連三的出現了幾批南方人,久不見世面的當地社員對這些個頭不高,頂著酷暑,汗流滿面,走街串巷。孜孜不倦,穿著當地少見地廉價西裝,皮鞋挨家挨戶推銷自己產品和勞動的人充滿好奇和警惕,說著蹩腳普通話的他們,有的拎著黃綠色的帆布大提包,「蘇杭絲綢被面」。花樣繁多地被面、褥面首先吸引的自然是婦女們的眼球,這些年家裡大紅大綠的被褥已經讓他們的視覺疲勞,難得有人為她們帶來一些新花色,抽出布邊的絲線,用牙齒咬住拉拽,用她們特有地方法評測著質量,粗糙的手撫過過綢面,感受著它們的絲滑,雕龍綉鳳的圖案也招來她們一陣眼熱兒。

有的拎著一張大木弓,「彈棉花嘍!」。對這個呼喊聲人們不陌生,婦女們爭先恐後拿出家裡十幾年的積攢的老舊棉花,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花了極低的工錢,把一堆老舊的棉花壓成一條條整整齊齊的被褥。

後來,彈棉花這個老手藝就已經慢慢地淡出了人們地視線。人們家裡蓋的,已經不僅僅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種繁多、色彩斑斕的各種各樣晴論被、九孔被,這些方便簡單又暖和的玩意兒。

張言好奇他們手裡地大木弓弓,卻不是很好奇他們這些人。

不論湖南,廣東,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只要不同於自己,當地社員把他們統稱為南方人,他們沒有能力分辨到底來自哪裡,他們也不知道原來南方還分這麼多的地方,婦女們因他們帶來的方便快捷,讓自己長了見識。還能用平淡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村裡的男人們卻對他們的行為很不齒,甚至嗤笑。背井離鄉,拋妻棄子,在外流浪,這是在家鄉活不下去的最直接表現,是對家庭地不負責任。

村裡的男人對待這些南方人態度,使張言想到幾年後村裡人對待外出闖蕩的二鐵匠。

期間張言只問了一句「你們是溫州人?」

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后,張言心中感慨,一個嶄新的時代就要到來了,因為精明的溫州人已經開始行動起來。

溫州人始終走在國人的前列。

十幾年後,就是這些走街串巷,為當地人所不齒的南方人,或許是身家億萬地富翁,或許都是一家知名企業地老總。

初期,正是數以萬計的現代溫州人為了創業,遠離故鄉,外出闖蕩,他們整年奔波在全國城鄉,足跡遍及神州大地和世界各國,為「溫州模式」地創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們的精神,即溫州精神。

南北的差距或許僅僅就是孩子老婆熱炕頭與走街串巷的差距。

溫州人的發跡除了他們的對做生意的精明外,其實也沒什麼技巧性可言,大部分人還懵懂著要做什麼時,他們已經通過走街串巷彈棉花,賣被面,賣紐扣,修鞋,一億元不嫌多,一分錢不嫌少的完成原始積累。

「歷經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踏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掙得千金萬銀」。道盡溫州人的發跡秘辛。

當大多數普通人討論炒房團時,捫心自問,其中有多少不是仇富心理在作怪,試問,如果自己擁有了這樣的實力與能力,這樣的發財機會是否會放任而過,恨只恨為什麼炒的沒有我。

此時,恰恰沒人想過,沒人深究,之所以有這樣的實力與財力,當初比自己多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努力。

這些,目前和張言的關係不大,自己的生活還要過下去,還有兩個妹妹要看管,她們正是有行為能力,又不知深淺,危險與否的年齡段,要花費很多心思,兩個小傢伙已經斷奶了,領弟妹妹倒是很順利,張晗哭鬧的厲害,斷奶的方法在張言看來很殘忍,母親從殺過豬的鄰居家借過豬苦膽,把膽汁擦在**上,看著張晗吃起來被苦的齜牙咧嘴的模樣,張言禁不住打個冷顫,不知道前世自己是否也受過這樣的待遇,往複七八次之後,張晗終於明白,如今吃奶已經不復從前的味道,漸漸轉移到吃飯上來。

她沒看見母親嘴角有一絲得意的笑,小孩子,終究還是鬥不過大人。

不知是孩子多好養活,還是這個年代的孩子啊好養活,大人們也放心的把兩個一歲多的孩子讓兩個五歲的孩子來照顧,三十年後想都不要想,除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之外,還要有個小保姆的角色,算上父母,多少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幸福啊。

閑暇里,教梧桐認字,學算術,學拼音也作為一件大事來抓,難得她有一顆聰明的腦袋,當然不能浪費,梧桐與當年的自己對比,自己簡直就是個傻大粗黑的典型,剛上學時可是連二十個數都數不來,嫉妒啊。

幾張舊報紙翻來覆去的快要寫爛了,紙也是一種奢侈品,哪怕是幾張舊報紙,也是得來不易,所以毛筆字至今停留在蘸水階段。

不得不說,家裡好在有叔叔這麼個文化人存在,紙筆也只能算作有的程度上,鄰居大叔經常為卷棵煙四處討紙,報紙卷的煙經常抽一口一股火苗。

那個年代的悲哀。

借過叔叔算盤練習,口訣早忘了,咱不恥下問,有學習成績良好的大表姐王淑華,五年級的她早就學過珠算課了呢。

想想前世還真是悲哀呢,珠算考試怎麼說也是優異過關,然而考過之後幾乎就再也沒摸過算盤,學以不致用。

大學畢業後有次回家,叔叔噼里啪啦的打算盤算賬,行雲流水般,很拉風,自己羨慕的乾瞪眼,叔叔開玩笑說:「你這大學生也有不如我這大老粗的地方!」

盛夏季節,社員們非精心勞作的後果就是今年隊里的莊稼地格外荒,最直接體現就是黑油油特別多,當地人俗稱焉幽,大表姐約了幾個同學,帶了飯盒子,茶缸子,活動名稱摘焉幽。個把鐘頭就能摘的滿滿的,自己還吃了個飽,回來后嘴裡抱怨著盛放的工具太少,驚嘆著「太多了,太多了,結的真厚」

吃不完的分給張言,這東西摘下來放過夜就壞,壞的吃過會中毒,家長說葯人,對於不勞而獲張言很願意,前世也一度是自己的美食,每次去摘焉幽非要把嘴巴吃到黑紫,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去幹什麼。

有甜有酸,很好吃,永遠都不會變的味道,張言與梧桐大肆分享,還是不要被領弟與張晗發現,怎麼說她們也是小孩子,抵抗力太差。

再有空閑與小如意和大寶到隊里各處尋找機會做做壞事,伺機偷偷香瓜,掰幾穗玉米,挖點紅薯土豆燒來吃,已經是中學生的小如意覺悟上沒有一點提高,五講四美不知學到哪裡去了,他變了,被張言帶壞了,單說老實的大寶這些事以前從來都不幹的,現在見到張言的第一句話居然是向外瞥瞥眼睛「啥---時----去----」。

秋收前,露天電影依然是隊里的盛世,依然給社員們帶來無數快樂,社員們快樂的同時,嬸子卻有些悶悶不樂。

(抱歉,最近工作上的事,實在抽不出時間。好些日子不寫,斷層,這一章只當收攏一下心思,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從今天基本恢復正常。)

咕嚕將的到來,僅僅是一個開始,隨後各種手藝人如雨後春筍的出現,逐漸活躍起來,篾匠,擀氈將,熟皮匠……

篾匠,那時的人們一件衣服都要里裡外外補上個三兩層,更不要說與吃飯息息相關的生產工具,笸籮,簸萁,篩子壞了一點,當然捨不得丟棄,需要修理,於是就有了走街串巷的篾匠。

擀氈將,此手藝在之前的農村曾一度輝煌,滾熱的火炕上,鋪上一層毛氈,是很奢侈的享受。

熟皮匠,牛皮、羊皮、豬皮、兔皮經過他一系列繁雜的刮、揉、蒸、煮后,頓時變得質地柔軟、堅固耐用,成了做皮襖、皮帽、皮鞋的原料。

曾經被革命小將們定義為洪水猛獸的這些匠人一經出現,便受到廣大社員的追捧,且對之前的尾巴一事默契的隻字不提,無聲的享受著這些人給自己生活帶來的便捷。

社員們生活的變化,首先是這些匠人們引起的。

張言默默的看著這些匠人們做著他們的手藝活,他們的生意非常興隆,估算著,好日子裡一天能賺四五塊錢。社員們羨慕的有些嫉妒。

只有張言知道,未來十年他們將由輝煌走向衰落,直至消失。

麥收的季節里,張言到場院看過,芒種大爺成了看場員,春天有人蓋土坯房,芒種大爺依然是領夯員,依然是春寒料峭的夜晚,聲音依然響亮,調子依然激越。

麥收后。村裡接二連三的出現了幾批南方人,久不見世面的當地社員對這些個頭不高,頂著酷暑,汗流滿面,走街串巷。孜孜不倦,穿著當地少見地廉價西裝,皮鞋挨家挨戶推銷自己產品和勞動的人充滿好奇和警惕,說著蹩腳普通話的他們,有的拎著黃綠色的帆布大提包,「蘇杭絲綢被面」。花樣繁多地被面、褥面首先吸引的自然是婦女們的眼球,這些年家裡大紅大綠的被褥已經讓他們的視覺疲勞,難得有人為她們帶來一些新花色,抽出布邊的絲線,用牙齒咬住拉拽,用她們特有地方法評測著質量,粗糙的手撫過過綢面,感受著它們的絲滑,雕龍綉鳳的圖案也招來她們一陣眼熱兒。

有的拎著一張大木弓,「彈棉花嘍!」。對這個呼喊聲人們不陌生,婦女們爭先恐後拿出家裡十幾年的積攢的老舊棉花,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花了極低的工錢,把一堆老舊的棉花壓成一條條整整齊齊的被褥。

後來,彈棉花這個老手藝就已經慢慢地淡出了人們地視線。人們家裡蓋的,已經不僅僅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種繁多、色彩斑斕的各種各樣晴論被、九孔被,這些方便簡單又暖和的玩意兒。

張言好奇他們手裡地大木弓弓,卻不是很好奇他們這些人。

不論湖南,廣東,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只要不同於自己,當地社員把他們統稱為南方人,他們沒有能力分辨到底來自哪裡,他們也不知道原來南方還分這麼多的地方,婦女們因他們帶來的方便快捷,讓自己長了見識。還能用平淡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村裡的男人們卻對他們的行為很不齒,甚至嗤笑。背井離鄉,拋妻棄子,在外流浪,這是在家鄉活不下去的最直接表現,是對家庭地不負責任。

村裡的男人對待這些南方人態度,使張言想到幾年後村裡人對待外出闖蕩的二鐵匠。

期間張言只問了一句「你們是溫州人?」

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后,張言心中感慨,一個嶄新的時代就要到來了,因為精明的溫州人已經開始行動起來。

溫州人始終走在國人的前列。

十幾年後,就是這些走街串巷,為當地人所不齒的南方人,或許是身家億萬地富翁,或許都是一家知名企業地老總。

初期,正是數以萬計的現代溫州人為了創業,遠離故鄉,外出闖蕩,他們整年奔波在全國城鄉,足跡遍及神州大地和世界各國,為「溫州模式」地創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們的精神,即溫州精神。

南北的差距或許僅僅就是孩子老婆熱炕頭與走街串巷的差距。

溫州人的發跡除了他們的對做生意的精明外,其實也沒什麼技巧性可言,大部分人還懵懂著要做什麼時,他們已經通過走街串巷彈棉花,賣被面,賣紐扣,修鞋,一億元不嫌多,一分錢不嫌少的完成原始積累。

「歷經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踏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掙得千金萬銀」。道盡溫州人的發跡秘辛。

當大多數普通人討論炒房團時,捫心自問,其中有多少不是仇富心理在作怪,試問,如果自己擁有了這樣的實力與能力,這樣的發財機會是否會放任而過,恨只恨為什麼炒的沒有我。

此時,恰恰沒人想過,沒人深究,之所以有這樣的實力與財力,當初比自己多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努力。

這些,目前和張言的關係不大,自己的生活還要過下去,還有兩個妹妹要看管,她們正是有行為能力,又不知深淺,危險與否的年齡段,要花費很多心思,兩個小傢伙已經斷奶了,領弟妹妹倒是很順利,張晗哭鬧的厲害,斷奶的方法在張言看來很殘忍,母親從殺過豬的鄰居家借過豬苦膽,把膽汁擦在**上,看著張晗吃起來被苦的齜牙咧嘴的模樣,張言禁不住打個冷顫,不知道前世自己是否也受過這樣的待遇,往複七八次之後,張晗終於明白,如今吃奶已經不復從前的味道,漸漸轉移到吃飯上來。

她沒看見母親嘴角有一絲得意的笑,小孩子,終究還是鬥不過大人。

不知是孩子多好養活,還是這個年代的孩子啊好養活,大人們也放心的把兩個一歲多的孩子讓兩個五歲的孩子來照顧,三十年後想都不要想,除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之外,還要有個小保姆的角色,算上父母,多少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幸福啊。

閑暇里,教梧桐認字,學算術,學拼音也作為一件大事來抓,難得她有一顆聰明的腦袋,當然不能浪費,梧桐與當年的自己對比,自己簡直就是個傻大粗黑的典型,剛上學時可是連二十個數都數不來,嫉妒啊。

幾張舊報紙翻來覆去的快要寫爛了,紙也是一種奢侈品,哪怕是幾張舊報紙,也是得來不易,所以毛筆字至今停留在蘸水階段。

不得不說,家裡好在有叔叔這麼個文化人存在,紙筆也只能算作有的程度上,鄰居大叔經常為卷棵煙四處討紙,報紙卷的煙經常抽一口一股火苗。

那個年代的悲哀。

借過叔叔算盤練習,口訣早忘了,咱不恥下問,有學習成績良好的大表姐王淑華,五年級的她早就學過珠算課了呢。

想想前世還真是悲哀呢,珠算考試怎麼說也是優異過關,然而考過之後幾乎就再也沒摸過算盤,學以不致用。

大學畢業後有次回家,叔叔噼里啪啦的打算盤算賬,行雲流水般,很拉風,自己羨慕的乾瞪眼,叔叔開玩笑說:「你這大學生也有不如我這大老粗的地方!」

盛夏季節,社員們非精心勞作的後果就是今年隊里的莊稼地格外荒,最直接體現就是黑油油特別多,當地人俗稱焉幽,大表姐約了幾個同學,帶了飯盒子,茶缸子,活動名稱摘焉幽。個把鐘頭就能摘的滿滿的,自己還吃了個飽,回來后嘴裡抱怨著盛放的工具太少,驚嘆著「太多了,太多了,結的真厚」

吃不完的分給張言,這東西摘下來放過夜就壞,壞的吃過會中毒,家長說葯人,對於不勞而獲張言很願意,前世也一度是自己的美食,每次去摘焉幽非要把嘴巴吃到黑紫,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去幹什麼。

有甜有酸,很好吃,永遠都不會變的味道,張言與梧桐大肆分享,還是不要被領弟與張晗發現,怎麼說她們也是小孩子,抵抗力太差。

再有空閑與小如意和大寶到隊里各處尋找機會做做壞事,伺機偷偷香瓜,掰幾穗玉米,挖點紅薯土豆燒來吃,已經是中學生的小如意覺悟上沒有一點提高,五講四美不知學到哪裡去了,他變了,被張言帶壞了,單說老實的大寶這些事以前從來都不幹的,現在見到張言的第一句話居然是向外瞥瞥眼睛「啥---時----去----」。

秋收前,露天電影依然是隊里的盛世,依然給社員們帶來無數快樂,社員們快樂的同時,嬸子卻有些悶悶不樂。

(抱歉,最近工作上的事,實在抽不出時間。好些日子不寫,斷層,這一章只當收攏一下心思,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從今天基本恢復正常。)

咕嚕將的到來,僅僅是一個開始,隨後各種手藝人如雨後春筍的出現,逐漸活躍起來,篾匠,擀氈將,熟皮匠……

篾匠,那時的人們一件衣服都要里裡外外補上個三兩層,更不要說與吃飯息息相關的生產工具,笸籮,簸萁,篩子壞了一點,當然捨不得丟棄,需要修理,於是就有了走街串巷的篾匠。

擀氈將,此手藝在之前的農村曾一度輝煌,滾熱的火炕上,鋪上一層毛氈,是很奢侈的享受。

熟皮匠,牛皮、羊皮、豬皮、兔皮經過他一系列繁雜的刮、揉、蒸、煮后,頓時變得質地柔軟、堅固耐用,成了做皮襖、皮帽、皮鞋的原料。

曾經被革命小將們定義為洪水猛獸的這些匠人一經出現,便受到廣大社員的追捧,且對之前的尾巴一事默契的隻字不提,無聲的享受著這些人給自己生活帶來的便捷。

社員們生活的變化,首先是這些匠人們引起的。

張言默默的看著這些匠人們做著他們的手藝活,他們的生意非常興隆,估算著,好日子裡一天能賺四五塊錢。社員們羨慕的有些嫉妒。

只有張言知道,未來十年他們將由輝煌走向衰落,直至消失。

麥收的季節里,張言到場院看過,芒種大爺成了看場員,春天有人蓋土坯房,芒種大爺依然是領夯員,依然是春寒料峭的夜晚,聲音依然響亮,調子依然激越。

麥收后。村裡接二連三的出現了幾批南方人,久不見世面的當地社員對這些個頭不高,頂著酷暑,汗流滿面,走街串巷。孜孜不倦,穿著當地少見地廉價西裝,皮鞋挨家挨戶推銷自己產品和勞動的人充滿好奇和警惕,說著蹩腳普通話的他們,有的拎著黃綠色的帆布大提包,「蘇杭絲綢被面」。花樣繁多地被面、褥面首先吸引的自然是婦女們的眼球,這些年家裡大紅大綠的被褥已經讓他們的視覺疲勞,難得有人為她們帶來一些新花色,抽出布邊的絲線,用牙齒咬住拉拽,用她們特有地方法評測著質量,粗糙的手撫過過綢面,感受著它們的絲滑,雕龍綉鳳的圖案也招來她們一陣眼熱兒。

有的拎著一張大木弓,「彈棉花嘍!」。對這個呼喊聲人們不陌生,婦女們爭先恐後拿出家裡十幾年的積攢的老舊棉花,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花了極低的工錢,把一堆老舊的棉花壓成一條條整整齊齊的被褥。

後來,彈棉花這個老手藝就已經慢慢地淡出了人們地視線。人們家裡蓋的,已經不僅僅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品種繁多、色彩斑斕的各種各樣晴論被、九孔被,這些方便簡單又暖和的玩意兒。

張言好奇他們手裡地大木弓弓,卻不是很好奇他們這些人。

不論湖南,廣東,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只要不同於自己,當地社員把他們統稱為南方人,他們沒有能力分辨到底來自哪裡,他們也不知道原來南方還分這麼多的地方,婦女們因他們帶來的方便快捷,讓自己長了見識。還能用平淡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村裡的男人們卻對他們的行為很不齒,甚至嗤笑。背井離鄉,拋妻棄子,在外流浪,這是在家鄉活不下去的最直接表現,是對家庭地不負責任。

村裡的男人對待這些南方人態度,使張言想到幾年後村裡人對待外出闖蕩的二鐵匠。

期間張言只問了一句「你們是溫州人?」

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后,張言心中感慨,一個嶄新的時代就要到來了,因為精明的溫州人已經開始行動起來。

溫州人始終走在國人的前列。

十幾年後,就是這些走街串巷,為當地人所不齒的南方人,或許是身家億萬地富翁,或許都是一家知名企業地老總。

初期,正是數以萬計的現代溫州人為了創業,遠離故鄉,外出闖蕩,他們整年奔波在全國城鄉,足跡遍及神州大地和世界各國,為「溫州模式」地創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們的精神,即溫州精神。

南北的差距或許僅僅就是孩子老婆熱炕頭與走街串巷的差距。

溫州人的發跡除了他們的對做生意的精明外,其實也沒什麼技巧性可言,大部分人還懵懂著要做什麼時,他們已經通過走街串巷彈棉花,賣被面,賣紐扣,修鞋,一億元不嫌多,一分錢不嫌少的完成原始積累。

「歷經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踏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掙得千金萬銀」。道盡溫州人的發跡秘辛。

當大多數普通人討論炒房團時,捫心自問,其中有多少不是仇富心理在作怪,試問,如果自己擁有了這樣的實力與能力,這樣的發財機會是否會放任而過,恨只恨為什麼炒的沒有我。

此時,恰恰沒人想過,沒人深究,之所以有這樣的實力與財力,當初比自己多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努力。

這些,目前和張言的關係不大,自己的生活還要過下去,還有兩個妹妹要看管,她們正是有行為能力,又不知深淺,危險與否的年齡段,要花費很多心思,兩個小傢伙已經斷奶了,領弟妹妹倒是很順利,張晗哭鬧的厲害,斷奶的方法在張言看來很殘忍,母親從殺過豬的鄰居家借過豬苦膽,把膽汁擦在**上,看著張晗吃起來被苦的齜牙咧嘴的模樣,張言禁不住打個冷顫,不知道前世自己是否也受過這樣的待遇,往複七八次之後,張晗終於明白,如今吃奶已經不復從前的味道,漸漸轉移到吃飯上來。

她沒看見母親嘴角有一絲得意的笑,小孩子,終究還是鬥不過大人。

不知是孩子多好養活,還是這個年代的孩子啊好養活,大人們也放心的把兩個一歲多的孩子讓兩個五歲的孩子來照顧,三十年後想都不要想,除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之外,還要有個小保姆的角色,算上父母,多少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幸福啊。

閑暇里,教梧桐認字,學算術,學拼音也作為一件大事來抓,難得她有一顆聰明的腦袋,當然不能浪費,梧桐與當年的自己對比,自己簡直就是個傻大粗黑的典型,剛上學時可是連二十個數都數不來,嫉妒啊。

幾張舊報紙翻來覆去的快要寫爛了,紙也是一種奢侈品,哪怕是幾張舊報紙,也是得來不易,所以毛筆字至今停留在蘸水階段。

不得不說,家裡好在有叔叔這麼個文化人存在,紙筆也只能算作有的程度上,鄰居大叔經常為卷棵煙四處討紙,報紙卷的煙經常抽一口一股火苗。

那個年代的悲哀。

借過叔叔算盤練習,口訣早忘了,咱不恥下問,有學習成績良好的大表姐王淑華,五年級的她早就學過珠算課了呢。

想想前世還真是悲哀呢,珠算考試怎麼說也是優異過關,然而考過之後幾乎就再也沒摸過算盤,學以不致用。

大學畢業後有次回家,叔叔噼里啪啦的打算盤算賬,行雲流水般,很拉風,自己羨慕的乾瞪眼,叔叔開玩笑說:「你這大學生也有不如我這大老粗的地方!」

盛夏季節,社員們非精心勞作的後果就是今年隊里的莊稼地格外荒,最直接體現就是黑油油特別多,當地人俗稱焉幽,大表姐約了幾個同學,帶了飯盒子,茶缸子,活動名稱摘焉幽。個把鐘頭就能摘的滿滿的,自己還吃了個飽,回來后嘴裡抱怨著盛放的工具太少,驚嘆著「太多了,太多了,結的真厚」

吃不完的分給張言,這東西摘下來放過夜就壞,壞的吃過會中毒,家長說葯人,對於不勞而獲張言很願意,前世也一度是自己的美食,每次去摘焉幽非要把嘴巴吃到黑紫,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去幹什麼。

有甜有酸,很好吃,永遠都不會變的味道,張言與梧桐大肆分享,還是不要被領弟與張晗發現,怎麼說她們也是小孩子,抵抗力太差。

再有空閑與小如意和大寶到隊里各處尋找機會做做壞事,伺機偷偷香瓜,掰幾穗玉米,挖點紅薯土豆燒來吃,已經是中學生的小如意覺悟上沒有一點提高,五講四美不知學到哪裡去了,他變了,被張言帶壞了,單說老實的大寶這些事以前從來都不幹的,現在見到張言的第一句話居然是向外瞥瞥眼睛「啥---時----去----」。

秋收前,露天電影依然是隊里的盛世,依然給社員們帶來無數快樂,社員們快樂的同時,嬸子卻有些悶悶不樂。

(抱歉,最近工作上的事,實在抽不出時間。好些日子不寫,斷層,這一章只當收攏一下心思,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從今天基本恢復正常。)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重生了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十四章 那年夏天開始(俺回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