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內心世界,主動揭開掩飾的面具
唐趙蕤的《反經》中關於識人內心有這樣的論述:我聽說領導將帥的原則是,一定要了解手下英雄的內心世界。然而,人不容易了解,了解人不容易。漢光武帝劉秀是很善於聽其言知其人的皇帝,但卻被龐萌迷惑;曹操是明察將士的高手,還是給張邈騙了。這是什麼原因呢?事物之表面現象相似但實質不同,是很容易迷惑人的。所以目空一切的人看樣子很聰明其實並不聰明;愚蠢得可愛的人看上去像個正人君子其實不是君子;魯莽的人好像是很勇敢的人其實不是。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大多給人一種頗有智慧的印象,亡國之臣往往表現出忠心耿耿的樣子。混雜在禾苗里的莠子在幼苗時期與禾苗幾乎沒有區別;黑牛長上黃色的花紋很像是老虎;白骨像是象牙;色澤像玉的石頭很容易與玉石混淆。這都是似是而非的事物以假亂真的情況。
《人物誌》說:「隨隨便便許諾的人給人的印象為人爽快,實際上這種人卻少有信用;什麼事都要插一手的人好像多才多藝,一旦要他拿出真本事就會露餡;銳意進取的人似乎精誠專一,可是這種人的熱情不會持久;吹毛求疵的人好像是很精明,實際上只能添麻煩;動不動答應給人這樣那樣好處的人好像樂於施惠,但是這種人常常說了不算;當面百依百順的人貌似忠誠,然而這種人大多是陽奉陰違之輩。這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典型現象。也有似非而是的情況。大政治家看似奸詐,卻是能成就大事業的人;有大智慧的人看似痴愚,然而其內心卻一片空明,聰明蓋世;博愛的人看似虛幻,其心胸實際上非常寬厚充實;正直無私的忠言雖然聽了讓人不高興,但其情感卻是出自一片至誠。人世間諸如此類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現象,如果不是天下最精明的人,誰能分辨得清呢?」
孔子說:「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知人比知天還難。天還有春秋冬夏和早晚,可人呢,表面看上去一個個都好像很老實,但內心世界卻包得嚴嚴實實,深藏不露,誰又能究其底里呢!有的外貌溫厚和善,行為卻驕橫傲慢,非利不幹;有的貌似長者,其實是小人;有的外貌圓滑,內心剛直;有的看似堅貞,實際上疲沓散漫;有的看上去泰然自若,遲遲慢慢,可他的內心卻總是焦躁不安。」姜太公說:「人有看似莊重而實際上不正派的;有看似溫柔敦厚卻做盜賊的;有外表對你恭恭敬敬,可心裡卻在詛咒你,對你十分蔑視的;有貌似專心致志其實心猿意馬的;有表面風風火火,好像是忙得不可開交,實際上一事無成的;有看上去果敢明斷而實際上猶豫不決的;有貌似稀里糊塗、懵懵懂懂,反倒忠誠老實的;有看上去拖拖拉拉,但辦事卻有實效的;有貌似狠辣而內心怯懦的;有自己迷迷糊糊,反而看不起別人的;有的人無所不能,無所不通,天下人卻看不起他,只有聖人非常推重他。一般人不能真正了解他,只有非常有見識的人,才會看清其真相。」凡此種種,都是人的外貌和內心不統一的複雜現象。
南北朝時的政論家桓范說:「如果賢惠和痴愚的不同,像葵花和莧萊那樣容易區別,那還有什麼不好辨認的呢?可是賢惠和愚劣卻像莠與禾苗一樣,常常似是而非,那就難辦了。」戰國時哲學家楊朱在《法言》中說:有人問到知人之難時說:「人和人的區別如果像泰山與螞蟻,河海與小水窪一樣,那太容易分辨了!可是如果要區別大聖與大奸,就太難了!嗚呼,只有把似是而非的現象辨別清楚后,才可以說知人不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