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看人,大處著眼

第二節 看人,大處著眼

看人,是從大處著眼,還是從小處吹毛求疵,這是關係到能否知人、用人的大問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句成語對於只從小處看人者,是個很好的諷喻。是人總有缺點,如果用人者眼睛只盯著人才的缺點,即使踏破鐵鞋也無處尋覓到人才了。

對事對人都要辯證看,有高山必有低谷,具有大才的人其某方面的缺點也就很突出,有一位很聰明的科學家卻不能區別公母雞,這並非笑話,而是事實。因為他全部精力都放在他的專業上,對其他一切就不放在心上了,如因此而認為他笨就錯了。

因此,看人要從大處看,看其本質,看其大節,看其長處。在用人上,用其大節而不計其小節,用其長處而合其短處。如能對每人都用其所長,讓他干他所勝任的工作,則天下人人盡其才,社會必將繁榮,國家必將強盛。

當然,德與才並非一回事,有德的未必有才,有才的未必有德,用德才兼備的人是理想的人,但也應「唯才是舉」,赦小過以舉賢才。只要有好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即監察、考核、賞罰制度,就可促進人才隊伍不斷茁壯成長擴大。看大要看其本質。本質,就是說原來的本質,本質與素質的意義一樣。素質包括德才兩方面。德的素質有忠厚、老實、公正,這是好的品質;奸惡、虛偽、自私,這是壞的素質。人的素質也有高低之分,高的素質如精明、能幹、敏捷,低的素質如愚笨、庸劣、遲鈍。看人,主要是要弄清其人的本質、素質,這對於了解其人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說是知人、用人的關鍵環節。

《列子·說符》記載了伯樂推薦九方皋相馬的故事:

秦穆公對伯樂說:「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答道:「良馬,可以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絕塵弭徹,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以共擔纏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於馬,非在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使召見並派他去求千里馬。三個月後,九方皋回來報告說:「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問:』『何馬也?」九方皋說「牝(母馬)而黃」。穆公派人去取馬回來,卻是一匹黑色的牡(公)馬。穆公很不高興,派人叫伯樂來對他說:「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牝壯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說:「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皋之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而造其所不視。若皋之相,乃有貴乎馬者也。」穆公叫人去把馬牽來,伯樂一看果然是一匹千里馬。

秦穆公認為九方皋連馬的顏色和是公是母也分不清,哪能懂得相馬呢?而伯樂卻說九方皋相馬的本領比他強千萬倍,因為九方皋相馬是看它的本質,是否具有千里馬的特徵,至於什麼顏色,是公是母,他沒有必要注意。從九方皋相馬中給人們一些什麼啟示呢?

相馬要把握它的本質特徵,相人也應如此。善於知人用人者,都是從人才的本質特徵中去考察,而不為其表面一些現象所迷惑。凡在知人用人上的失誤,都是只注意人才的一些表面現象,如貌好、會說、順眼、合意等等,對於其人的德才卻沒有深加考察。人才的內涵,主要是德才二者,而德是人才的靈魂。一個大有作為的人才,其才必須是建立在良好的德行的基礎上;如果德行敗壞,就不能更好發揮作用,甚至可能走上邪道,害國害民害己。

據《史記·酈食其傳》記載:酈食其,陳留高陽(今河南省杞縣南)人。他好讀書,家庭貧窮,無以為活,只好在里中當看門人。因其人性情與一般人有異,人們都稱他「狂生」。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響應,各國將領為略地經過高陽的有數十人之多,酈生與之接觸,覺得他們眼光短小,只顧眼前利益而沒有遠志;講究繁瑣禮節,自以為高人一等,跟他們談深謀奇策也聽不入耳。因此,酈生深自藏匿。他聽人說沛公劉邦,其人雖傲慢,卻平易近人,能採納計謀。他認為劉邦正是他願意追隨的人,恨無人代他介紹。沛公劉邦略地到陳留,其麾下有與酈生同鄉的一個騎士歸來,酈生便拜託他轉告沛公:「臣里中有酈生,年六十餘,長八尺,人皆謂之狂生,生自謂我非狂生。」騎士說:「沛公不好儒,請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拉屎)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這位騎士歸去,把酈生托他說的話轉告給劉邦。

劉邦到高陽驛站寓所,派人召酈生,酈生人見,這時,劉邦正坐在床上讓兩個美女為他洗腳。酈生僅作揖,而不跪拜,說:「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劉邦發火罵道:「賤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宜?」酈生說:「必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劉邦立即停止洗腳,起來穿戴好衣帽,請酈生上坐,向他道歉。酈生就跟劉邦講六國合縱抗秦的故事,劉邦聽了很高興,問:「計將安出?」那生說:「足下起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積粟,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內應。」劉邦採納其計,立即派他去說陳留縣令,率兵隨其後。陳留縣令果聽酈生而歸附劉邦。劉邦封酈生為「廣野君」。酈生是個很有才智的儒士。在逐鹿中原的亂世,不只主擇臣,臣也擇主,酈生觀察起義眾將,察其言行,都不能成氣候,沒有一個值得為之效力,於是深自藏匿。他後來主動要求人傳話使能投在劉邦的麾下,主要是因劉邦平易近人、能採納計謀。因平易近人,則能團結人,可以與之相處;能採納計謀,自己的才智才能發揮,輔佐他以成大事。酈生並沒有知錯人,擇錯主,儘管一見面,劉邦傲態畢露,又破口罵他是賤儒,可是當他批評其錯誤后,劉邦能知錯改錯,向他道歉,以禮相待,虛心請教。酈生一獻取陳留之計,劉邦立即採納執行。後來劉邦能圖天下,也正因他有這兩個超人的優點,即能團結和用****的各種各樣的人,尤其是有眾才智之士為之出謀獻策,而他能採納;能「解衣衣人」,慷慨分土封官使眾多的猛將為之奮戰沙場,終於打敗項羽而創建西漢王朝。酈生在劉邦初起時便賞識其人,不計較他傲慢罵人,能從大處看人,可說善於知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做一個出色的領導者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做一個出色的領導者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節 看人,大處著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