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汶萊參戰
汶萊共和國自從攻佔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諸多殖民地之後,便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移民,不管是華人、白種人還是土著,一股腦的遷移過去,遍地生根。
當然,在英國與澳大利亞都無人來顧及的情形下,自然是大批的將華人遷移到了重要的島嶼上。
只有大量的人口,才能夠幫助汶萊共和國掌控龐大的德屬巴布亞、俾斯麥群島以及一長串的數以萬計的大小島嶼。
澳大利亞此前對於汶萊共和國搶在他們前頭攻佔德屬太平洋殖民地,感到萬分的不滿,即便澳洲還有大量的沒有開發的土地,但是對於土地的多寡,沒有人會計較,最好是越多越好。
不過澳大利亞此刻還沒有辦法來阻止汶萊共和國的小手段,其他英國的自治領也同樣如此,哪怕是汶萊共和國呼籲向德屬殖民地移民也無法去應和,他們忙著為母國而戰。
在俄國宣布動員后,澳大利亞工黨領袖費舍就戰爭發表談話,他說:「澳大利亞堅決地站在祖國一邊,協助她,支持她,直至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和最後一個先令。」
8月3日,看守政府總理約瑟夫?庫克代表政府宣布在戰爭期間,澳大利亞的海軍交由英國海軍部指揮,並準備戰爭一開始就提供2萬遠征軍。
1914年8月4日午夜,倫敦向所有的自治領發出了電報,宣布了英帝國向德意志帝國宣戰的事,澳大利亞立刻做出了堅決的反應,當即對同盟國宣戰。
當庫克總理在墨爾本辦公室召集報界代表宣布:「我已收到帝國政府發來的如下電文:同德國的戰爭已經爆發。」
這個時候,澳大利亞舉國上下一致表示,同意給母國和其他盟邦以無條件援助。出乎意料的是,一貫持反英立場的澳籍愛爾蘭人也表示支持英國對德戰爭。
出兵德屬殖民地,自然也是為母國做貢獻,這是個極為便宜的事情,沒想到卻給汶萊共和國搶走。
無奈之下,費舍政府立即著手解決參戰問題,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把國家從和平轉向戰爭,使國家生活戰爭化。這對澳大利亞來說,這完完全全是新的問題,無任何經驗可借。自1788年以來,澳大利亞從未發生過戰爭,一直處於和平時期,加之澳洲大陸遠離政治中心,孤懸於南半球,四面皆茫茫大海,突然戰爭到來,而又要使國內生活戰爭化,確是一大難題。
在這一點上頭,澳大利亞甚至做的還不如汶萊共和國,汶萊自從與澳大利亞同一天向德國宣戰後,就迅速的開始了國家軍事化管理,出台了大量的戰時體制,整個國家機器運轉了起來,並沒有絲毫的混亂。
澳大利亞與汶萊共和國在研討之後,決定效仿汶萊共和國,在對德宣戰後兩個月,便派出第一批遠征軍去歐洲,約2萬人的兵力。
汶萊共和國雖然在之後攻佔了德屬殖民地,並且分兵駐紮,甚至還秘密的跟日本在塞班島幹了一仗,但仍然承諾有效,依然會派遣兩萬人的兵力,並且將海軍交給英國海軍部指揮。
畢竟汶萊共和國也不能太過冷漠,對於名義上的母國還是要貢獻一份力量,起碼錶面上要跟澳大利亞一樣賣力。澳大利亞政府將其戰艦連同海軍士兵2萬人交由英國海軍調用,提出的口號是「拯救帝國,保衛澳大利亞」。
第一批遠征軍全系志願入伍。,澳大利亞政府在參戰後號召人民自願報名入伍,報名十分踴躍、積極,很快達到數萬人,與此同時政府還大規模地製造各種軍需品,如馬車、馬具、制服、槍支、彈藥、船隻,準備糧秣和醫藥品。
而汶萊共和國也不示弱將大量的國民武裝起來,號稱要建立一支超過5萬人的土著軍隊,分兩批前往歐洲戰場。
在海軍方面,汶萊海軍的獨立權要勝過於澳大利亞海軍。
「澳大利亞」號戰列巡洋艦是澳大利亞海軍的旗艦,是英國作為債務償還的一部分轉讓給澳大利亞的。該艦去年6月建成,造價1783190英鎊,搭載4座雙聯裝45倍徑305毫米主炮,之前參加了搜捕斯佩艦隊的行動,為海上航渡的澳新兵團運輸船護航。
汶萊共和國海軍雖然沒有這麼具有一定威懾力的戰列巡洋艦,但是「沙巴」號巡洋艦搭載的九門203毫米主炮,憑藉著強大的續航力以及較快的速度,同樣受到了英國皇家海軍的青睞。
而汶萊海軍當初為了保留一定的獨立性,自顧自的向中國訂造了全部戰艦,還曾經使得英國皇家海軍極為不滿。
此刻,英國不得不看到汶萊共和國海軍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
同樣的,在得到了汶萊共和國關於塞班島戰役的通報后,不僅沒有因為日本方面的壓力而責怪汶萊,還較為護短的包庇汶萊,也是看中了汶萊共和國陸軍的作戰能力。
相比那些需要集訓的澳新軍,汶萊共和國軍隊直接就能作戰,據英國本土所知,汶萊共和國針對土著的鎮壓一直沒有停止過,他們習慣了時刻保持警惕,隨時作戰。
汶萊共和國的人口是六個自治領(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紐芬蘭、南非、汶萊)中排第四,只比紐西蘭與紐芬蘭多了些,但是相比加拿大與南非這樣的人口大領,汶萊的軍事潛力反而更讓人看重。
光是能夠在塞班島戰役中給日軍以重創,就能讓世界刮目相看,只是這個戰役被當事雙方有意的封鎖而已。
目前汶萊共和國實際人口數已經達到了四百多萬,接近於澳大利亞,當然,對英國公布的數字則是兩百多萬。
汶萊共和國首批就動員七萬人的軍隊趕赴歐洲戰場,再加上還要駐防從德國手中搶來的地盤,已經是相當的不易,足夠讓英國感受到自治領對母國的維護。
金翰聖其實已經得到了李安生的指示,利用這個時機來消耗土著與白種人的人口數目。
參戰可不是鬧著玩的,後世歷史上,澳大利亞耗用戰費達3.64億英鎊,此外花費在年金、遣送歸國費、傷員、戰債利息以及歸國士兵補助等項達2.7億英鎊左右,兩項合計達6億英鎊,這筆數字太過龐大,汶萊共和國可承受不起。
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在英國急缺參戰兵力的情況下,雪中送炭,儘可能的武裝土著軍隊過去,尤其是桀驁不馴的棉蘭老島土著。
憑藉汶萊兩百多萬的人口,送個三五十萬的土著去送死,夠意思了吧。
要知道,戰爭後期,兵力匱乏,物資固然緊缺,但主要還是兵源枯竭帶來的厭戰情緒最為危險。
如果汶萊共和國真的能故源源不斷的維持四個師的兵力在歐洲戰場,對於英國的貢獻可想而知。
參戰固然有大筆軍費支出,但何嘗不是一個發展經濟的大好時機。
如果說澳大利亞的命脈是羊毛與小麥,那麼汶萊的命脈便是石油、煤鐵、糧食。
這些物資的價格高企,配合適當的政策,有利可圖,同時製造業與原料加工業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世界大戰尤其促進了軍事工業和鋼鐵工業的迅速發展,之前汶萊共和國的軍事工業與鋼鐵工業只不過是在中國的扶持下有了一個淺薄的基礎而已,大規模的需求刺激,生產武器、彈藥以及其他軍需品,如軍衣、軍用靴等工業部門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
為了發展軍事工業,汶萊共和國專門成立了軍需署,建立了承包和供應委員會、軍事委員會等機構。政府竭力實現在武器和軍用被服生產上能自給自足,為此建立了一些國營軍需工廠,如專門製造步槍等武器的斯里巴加灣大型兵工廠。
鋼鐵工業在世界大戰的初期發展尤為迅速,之前汶萊就已經有了大規模的投資與扶持,斯里巴加灣成為了鋼鐵基地。
這次汶萊共和國從德屬殖民地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德國人經營殖民地的務實,這是眾所周知的,德國佬也干敢於花大價錢去投入。
故而,德國在太平洋的殖民地,不僅是德屬巴布亞與俾斯麥群島,就連其他島嶼上都有不少的產業與設施。
德國在全世界的殖民地並不多,除了中非幾個地方,就是太平洋上的這些島嶼,海外投資最多時超過百億馬克。
德國光是在德屬巴布亞以及俾斯麥群島多年的經營,就投入了超過二十億馬克,如今這些都成為了汶萊共和國的戰爭紅利。
更為寶貴的是,德國在這些殖民地有大量的冶金行業,還有大量的重工業工廠,完好的接收了幾個經營得無比完美的港口與設施,憑藉這些,汶萊共和國具備了成為一個中型強國的基礎。
從棉蘭老島為第一步,獲得了寶貴的未開發地,大量的耕地,再到加里曼丹島全島,獲得了更多的森林資源與礦產資源,再到如今的整體外圍戰略要地,進可攻退可守,還收穫了大量的資源產出地,一個基本的工業基礎。
之前汶萊共和國通過搶地盤,成功的化解了國內的矛盾,使得土著能夠獲得大量的土地與資源,以利益驅使,歸化了大量的土著人口。
隨著人口的增加,汶萊共和國之前的農業戰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斯里巴加灣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糧食集散地。
汶萊共和國政府十分重視農牧業的發展,這是它的傳統政策,在大戰期間亦如此。大戰期間,農牧業的主要是銷售和運輸兩大問題。
以小麥而論,明年待外銷外運的小麥將會高達三十五萬噸,待運待銷數額如此巨大,不設法解決立即會給汶萊的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汶萊新興的羊毛產業也有此問題。
如果是石油產品倒是好辦,汶萊專門向中國訂造的大型油輪派上了用場,一度被稱為汶萊戰列艦的兩艘三萬五千噸級油輪曾經被稱為靠石油而暴富的汶萊象徵,炫富的象徵,但是,此刻它們將會掠取暴利。
可是傳統的物資比如糧食就有些難辦,畢竟不能像石油產品一樣搞專門運輸巨艦,無法降低運輸成本。
為解決問題,汶萊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設置全國小麥管理局,各州派專人負責發展小麥生產事務。為促進小麥在英國銷售,在倫敦設立了小麥銷售委員會,該委員會工作由汶萊駐英高級專員主持,經常與英國政府有關部門協商銷售、運輸和儲存等問題,為儲運小麥,還聘請英國船運業協會有關人員與小麥運輸商組成小麥銷售運輸顧問委員會。
全國小麥管理局還通過汶萊國家銀行和其他銀行獲得必要的資金,以預先支付給農民使其有生產的資金,同時還組織銀行與小麥生產場主簽訂貸款合同。汶萊政府為了促進小麥生產還頒布了獎勵種植小麥的條例和辦法。
雖然汶萊的土著普遍並不勤快,還不適應農活,但是主力還是靠華人,之前汶萊大批量,無視英國干涉接納華人的好處就體現了出來。
當初東南亞數百年歷史的糧食、經濟作物的種植,以及礦產的開採,都是依靠華人,依靠華人的勤勞樸實,創造財富。
只是他們創造的財富被可恥的白人與土著所侵吞,甚至還想著要盡數霸佔。
汶萊共和國不但從中國大陸接收移民,還從東南亞的其他地區獲得人口,相比荷蘭統治的荷屬東印度,汶萊簡直就是天堂。
汶萊共和國目前擁有的耕地為七百六十萬公頃,初期預計能開發的耕地能夠達到四千萬公頃,足夠上億的人口在此生息。
光是從農業上,就能吸引大量的中國南方省份的務農人口,前往汶萊共和國尋找致富的機會。
尤其是汶萊共和國出台了一系列的戰時政策后,歐洲交戰國對糧食的需求必定會進一步的猛增,糧食生產大有可為。
世界大戰的交戰期,必定是汶萊共和國的經濟發展期,是土地開發期,是人口的猛增期。
而為了在戰後獲得凡爾賽體系的列席資格,汶萊共和國也有必要多做些貢獻。
大英帝國總參謀部原擬將澳大利亞、汶萊和紐西蘭的軍隊先集中在英國進行進一步軍事訓練,然後送往歐洲大陸戰場作戰,但是由於冬季,英國兵營無法容納更多的士兵,更重要的原因是,10月土耳其加入德國集團,並在澳新文遠征軍到達前幾日對協約國宣戰。土耳其軍隊在兩方面威脅著協約國,在北面威脅俄國,在南面威脅著蘇伊士運河,因此英軍最高指揮部對士軍的威脅十分不安。根據帝國軍事部國務大臣吉青納元帥的命令,決定把澳新文軍隊派往埃及,在那裡接受訓練,等待命令。
而第二批為數8萬人的遠征軍也已經踏上了征程,其中有5萬人的汶萊共和國軍隊,這些軍隊並不是新組建的,其中有著大約五分之一的比例,是汶萊共和國陸軍官兵。
其中有一個汶萊獨立團頗為引人矚目,雖然沒有人明確指出,但誰都知道,那是參加塞班島防禦戰的一支軍隊。
英國總參謀部秘密電文,指名要這支部隊參戰,他們將會搭乘快速艦艇在軍艦的保護下首先趕往埃及,去那裡幫助訓練在那裡的第一批遠征軍。
獨立團的裝備與精神都是一流的,站在港口隊列中,顯得鶴立雞群。
這次李安生的秘密指示,是不要藏著掖著,用跟中國陸軍一樣的裝備,到戰場上去建立功勛,讓協約國看到汶萊的作用,看到中國裝備的作用,這也無形之中是在替中國的軍工產業做了回廣告。
中國陸軍的制式裝備到現在只列裝了三分之一的軍隊,由於軍費的限制,就連甲種師都還沒有全部配備標配裝備,這次優先擠出資源,生產外銷型號,配備給汶萊遠征軍,事實上也是想要賺上一票。
反正陸軍的列裝不用著急,有的是時間,趁著這時間多賺點錢才是正經,後世美國可是從軍工上頭狠狠的賺了一大筆,富的流油。
生產外銷型號並不難,只是要改動兩個工序而已,增加的成本很有限。
到了世界大戰的中後期,參戰國都是如此,只要是不跟後勤起到致命衝突,無論什麼槍都可以拿來用,比如英國陸軍就用比利時、美國、法國甚至是日本槍。
更何況中國軍火的外銷型號都是針對這次世界大戰而設置,本來就是存著掠奪財富的目的。
首批的汶萊遠征軍專用裝備都是貨真價實,性能質量都屬上乘。
汶萊軍偏向於攜帶多種口徑迫擊炮,步兵炮以及105輕型榴彈炮,沒有攜帶大批的重火力,但是重機槍配備的很充足,甚至優於歐洲交戰雙方。
汶萊軍的單兵裝具,也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的軍隊將士們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他們。
開玩笑,戰爭打的就是物資,除了軍火、被服,其他裝備甚至是伙食都能賺大錢。
比如軍用罐頭、比如單兵急救藥物,再比如巧克力、雪茄等等。
用李安生的話來說,什麼最賺錢,就搞哪個,不大發一筆,實在對不住昏了頭要打得你死我活的歐洲人。(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