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孫承宗

第533章 孫承宗

孫承宗,字稚繩,相貌奇偉,鬍鬚張開像戟一樣,聲音渾厚。孫承宗曾先後在大理寺右丞姜壁和兵備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員的家中,做家庭教師.後來,因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撫,孫承宗隨行。大同是當時明朝的邊城重鎮,承宗邊境教書時,對軍事有著濃厚興趣。喜歡和邊關老兵和低級軍官交談,詢問一些關於邊關防務的問題,慢慢的對邊關的軍務有所了解。萬曆三十二年,孫承宗中進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而後轉拜中允。

張差手執木棍,闖進太子住的慈慶宮,打傷守門太監,被抓住后自稱是受鄭貴妃指使,朝中大臣懷疑是鄭貴妃想謀害太子,但明神宗與太子都不願深究,以瘋癲奸徒罪將張差處死。大學士吳道南詢問孫承宗這事該怎麼處理,孫承宗說:「這件事關係到東宮,不能放任不理,但是又涉及到後宮,不能追查的太徹底。龐保、劉成以下的小人物要追查到底,龐保、劉成上面的人物牽扯太多,應當適可而止。」吳道南於是按孫承宗所說的去做,將此事平息了下來。

萬曆四十五年,孫承宗主持應天鄉試,因為試題上寫了孫承宗的語錄,而遭到黨人的忌恨,黨人試圖利用官員每三年一次的考核將孫承宗逐出京師,學士劉一燝力保孫承宗,孫承宗得以相安無事。萬曆四十八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孫承宗以左庶子充當日講官。孫承宗官升少詹事。同年,后金進攻遼東,瀋陽、遼陽先後被攻陷,遼東經略袁應泰自殺。御史方震孺奏請熹宗朱由校以孫承宗代替崔景榮為兵部尚書,朝中大臣也認為孫承宗知曉兵事,推舉孫承宗為兵部添設侍郎,主持遼東防務。

「此人頗有才華。」劉辯呢喃道。

天啟二年,王在晉確定在八里鋪築城,並上報朝廷。此舉遭到其部下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孫元化等人的堅決反對。他們認為築城「非策」,極力勸阻,並寫信給首輔葉向高,申訴己意。由於情況不明,葉向高難以斷定可否。孫承宗遂提出前往實地考察,再作決斷。他抵達山海關后,當即認真巡視山海關及王在晉所主張建築的八里鋪新城,又前往考察了中前所、一片石和黃土嶺等處的戰略地勢。在閱察八里鋪新城時,孫承宗曾與王在晉展開過激烈的爭論,明史載:「新城成,即移舊城四萬人以守乎?」孫承宗問。王在晉答曰:「否,當更設兵。」孫承宗又問:「如此,則八里內守兵八萬矣。一片石西北不當設兵乎?且築關在八里內,新城背即舊城趾,舊城之品坑地雷為敵人設,抑為新兵設乎?新城可守,安用舊城?如不可守,則四萬新兵倒戈舊城下,將開關延入乎,抑閉關以委敵乎?」答:「關外有三道關可入也。」問:「若此,則敵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關?」答:「將建三寨于山,以待潰卒。」孫承宗責問:「兵未潰而築寨以待之,是教之潰也。且潰兵可入,敵亦可尾之入。今不為恢復計,畫關而守,將盡撤藩籬。日鬨堂奧,畿東有寧宇乎?」嚴厲批評了王在晉畫地為牢、坐以待斃的危險傾向。「在晉無以難」,但仍固執己見。而輯錄奏章疏旨,成書於崇禎年間的=8中孫承宗自己的奏章對這件事情是這麼寫的:「臣時執偏見謂經臣議,誠然,獨是八里為兩城,而舊城之坑壕空營當在三里之外,而新城之守卒法當四萬。則四萬之退步跟將及之,而一不戒,將城下之備盡為我設,北山南水既無旁出,而賊方擁此四萬於舊城之下,開關延之不可,閉關謝之不可。將城上之備,又為我設,而城中驚潰無問也。經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為退守計,而三道關俱可入。蓋法雲,置之死地而生。經臣言邊兵善走也,即殺不能止,況大勢散,誰復為殺者。故為兩城以固其心,而實置之死以勵其必死之氣,臣遂無以應。」一比對就會發現,明史只摘錄了兩人爭論的前半部分,把王在晉的反擊去掉了,於是辯論的結果就被完全逆轉,從孫承宗「無以應」變成「在晉無以難」。

熊廷弼被罷免后,朝廷以王在晉為遼東經略。王在晉上任后打算襲取廣寧,但總督王象乾認為就算能攻取廣寧,但也不容易守住,還不如重守山海關防衛京都。於是王在晉在山海關外八里鋪修築重關,留四萬人馬去守。袁崇煥認為王在晉此舉不是好的策略,與王在晉爭辯無果后,上書給首輔葉向高。葉向高卻認為不能憑主觀猜測,於是孫承宗請求親自前往遼東決斷。朱由校非常高興,加封孫承宗為太子太保,並賞賜蟒袍、玉帶、銀幣等。

孫承宗到達山海關后,巡行邊塞,袁崇煥向孫承宗請示道:「在寧遠駐紮五千兵力,以壯十三山的聲勢,然後派遣將領帶兵去救援十三山。寧遠距離十三山只有兩百里,可以輕易佔據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寧遠,怎麼能放棄十萬難民?」孫承宗於是與總督王象乾商議,王象乾認為駐紮關上的軍隊剛剛打了敗仗,士氣沮喪,不如調動插部護關的軍隊三千人前往寧遠,孫承宗同意后一方面調兵前往寧遠,一方面去救難民,救援失敗,十萬難民只救回六千人。

孫承宗對此詢問王在晉:「新城修築好以後,是不是要將舊城的兵馬移四萬人來駐守?」王在晉說:「應該另外設立一支四萬人的軍隊。這樣一來,八里鋪就有八萬兵了,可是一片石西北不派兵駐守嗎?在八里鋪內修築重關,新城後面就是舊城,舊城前面埋的地雷是用來對付敵人的,還是用來對付自己新兵的?新城可以守的話,還用得著舊城嗎?新城要是不能守,四萬守兵倒戈,你是打算開關放敵人進來,還是閉關投降敵人?」「如果這樣的話,敵人兵臨城下,士兵像先前那樣逃跑,哪裡還用得上重關?」孫承宗說:「準備在山上建三座營寨,防止士兵潰逃。」王在晉說:「士兵沒有潰敗就修築營寨等待他們,你這是在教士兵逃跑嗎?況且逃跑的士兵可以進來,敵人也可以尾隨他們進來。你現在不為恢復做打算,卻在這閉關自守,把關外防線全部撤離,還天天在朝廷爭鬥,京都以東還有安寧之日嗎?」三朝遼事實錄的版本為「臣時執偏見謂經臣議,誠然,獨是八里為兩城,而舊城之坑壕空營當在三里之外,而新城之守卒法當四萬。則四萬之退步跟將及之,而一不戒,將城下之備盡為我設,北山南水既無旁出,而賊方擁此四萬於舊城之下,開關延之不可,閉關謝之不可。將城上之備,又為我設,而城中驚潰無問也。經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為退守計,而三道關俱可入。蓋法雲,置之死地而生。經臣言邊兵善走也,即殺不能止,況大勢散,誰復為殺者。故為兩城以固其心,而實置之死以勵其必死之氣,臣遂無以應。」孫承宗無話可說,孫承宗於是召集諸將商議關外防守的問題。袁崇煥主張守寧遠,閻鳴泰主張守覺華島,王在晉主張守中前所。孫承宗採用袁崇煥的建議,並親自鎮守關門。而後明熹宗在孫承宗的建議下罷免了王在晉的遼東經略之職。

孫承宗於是自請為督師,還讓薊、遼等原來的將領監管各處,見機行事時不必受到其他人的限制。孫承宗用閻鳴泰為遼東巡撫,又用鹿善繼、王則古為贊畫,並請求從國庫帶走八十萬錢。皇帝朱由校同意后,親自將孫承宗送出宮門,並賜給孫承宗尚方寶劍、坐蟒等,內閣大臣將孫承宗直送到崇文門外。

孫承宗上任后,讓江應詔制定軍事編製,讓袁崇煥建造營房,李秉誠訓練火器裝備,鹿善繼、王則古處理軍需物資,沈棨、杜應芳維修甲仗,孫元化修築炮台,宋獻、程侖購買軍馬,萬有孚採伐樹木,祖大壽輔助金冠守覺華島,陳諫助趙率教守前屯,魯之甲拯救難民,楊應乾招募遼人編製成軍隊。

孫承宗發現先前關上的士兵沒有紀律,而且有大量的不符合條件的人冒領軍餉,於是孫承宗閱兵后,將河南、真定等地不符合條件的士兵全部遣回。將魯之甲所拯救出的難民徵召七千人出來去駐守前屯,楊應乾招募的遼人軍隊去鎮守寧遠,請求朝鮮聲援遼東,又犒賞東江鎮的毛文龍,讓他四面防衛。並傳令給沈有容進據廣鹿島。而後江應詔被彈劾,孫承宗請求讓馬世龍代替,並讓尤世祿、王世欽為南北帥,聽馬世龍調遣。朱由校聽從孫承宗的建議並賜給馬世龍尚方寶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召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之召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533章 孫承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