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皇帝166

木匠皇帝166

番外三

萬曆四十七年的春闈,是神宗在位四十八年的最後一科。他取了345名的天子門生后,隔年就撒手塵寰不管他們了。

通常末科進士會是很悲慘的一科,因為新天子自然要選用自己的門生。可別小瞧了這一、兩年的差別,因為春闈的主考官是新天子點的、符合新天子的心意、能按照新天子的想法出題的人。再加上殿試是天子出題的,前二十的文章天子都要看的,不言而喻的,誰的進士更合誰的心意,是真相的。

所以說,天子登基元年的進士仕途前景是最好的。

新帝登基對二三十年前,甚至十年前的老進士影響不大。這些歷年的老進士們,不是佔據了重要的位置,就是有佔據重要位置的同年拉拔。

萬曆帝駕崩,泰昌帝登基、薨逝,天啟帝登基都在一個月內發生。帝王這樣的快節奏變幻,對萬曆四十七年的進士們來說,他們只有服喪的資格,沒有任何可能在這樣的變幻中,得到參與乃至拔擢的機會。而且他們將隨著新帝登基開的恩科,被新的一屆進士的光芒掩蓋,然後就湮沒在浩瀚的、不被吏部和天子想起來的基層官員中。

直到大計之年,才有可能被吏部想起。

孫傳庭就是這345名倒霉大軍中的一員。

他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是第三甲275名賜同進士出身中的一員,排在第41名。初授河南永城知縣。

難說好壞的中等縣,當然了,要不考慮黃河、淮河每年的肆虐、沱河的跟風,這裡還是不錯的。

永城位於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的結合部,具體來說就是處在西北是商丘,西面是毫州,東北是徐州,正東是淮北,東南還有個宿州。可以說是一城通四省的交通樞紐。

永城的出名是因為漢高祖劉邦,在這裡留下了芒碭山斬蛇起義而被譽為是「漢興之地」。永城的歷史悠久,在商曾有記錄:「帝辛於十年(前1065年)九月率軍萬餘人徵人方,十一月至次年二月,往返途經芒、酇及攸地之永境,內有攸地之永和酇邑、芒諸地。」

而正式得到永城的名字是出自隋煬帝。

大業六年三月,隋煬帝乘舟順汴河(通濟渠)南下,經過被淮河、汴河前兩年淹沒的多數城池時候,看到只有馬甫城安然無損。煬帝順口吟道:「五年水災毀多城,唯有馬甫是永城」。之後割了彭城、睢陽二郡之地置永城縣,治所馬甫仍在。

洪武元年十一月,把永城從開封府劃去歸德府。

這樣的變化,對上任的新縣令孫傳庭關係不大。他在萬曆四十七年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腳丈量了永城縣流經的沱河、澮河,然後帶領百姓在每年六十天的冰封期出徭役。有了縣令大人連著三年在治河的第一線,當然也連著三年,讓這個本來就在淮河、汴河泛濫時候能保全的地方,也在黃河奪淮后的肆虐下脫逃出來了。

永城縣連著三年沒有受到水患的困擾。

這樣的成績,即便是上面再沒有人,縣令的出色政績也會體現在歸德府沒有遭災的縣城名單上。於是孫傳庭就這樣被調進京師了。

然後他就像是被幸運籠罩了的。

年輕的天子在領軍出征遼東的時候,記起他這個因成績進京、到吏部做驗封主事的七品小官,把他帶入大軍中作為文書兼考功郎使用。得知消息的孫傳庭在懵懂下,幾乎要歡呼跳躍起來。

孫傳庭跟著天子的中軍御帳移動,但接近遼陽的時候,他被天子派到了先鋒軍中,與領軍做先鋒的英國公世子同行。

在遼陽城南邊與建奴的第一仗,他親眼目睹英國公世子挑選誘敵的禁軍騎手,勉勵他們如何去引誘圍困在遼陽城下的建奴;然後他親眼目睹英國公世子指揮作戰,見追逐而來的百餘名建奴軍卒被炮擊,親眼目睹英國公世子命令半百之數的火炮只能發射一次,也親眼目睹定國公世子把被炸懵的建奴捆到騾子上,讓其回建奴大軍報信。

這樣的示範教學,在孫傳庭的腦海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這同他既往讀過的兵書,是完全不同的戰法。

及至天子到了前鋒軍中的表現,更讓孫傳庭佩服不己。少年天子居然臨危不懼、面不改色地指揮了對抗針對萬名建奴騎兵的作戰。而之後繼續向瀋陽開拔,並駐軍在遼瀋之間,讓他在萬般不解之下,也只是把疑惑裝在了心裡。

難道不應該加速行軍到瀋陽城下,與瀋陽的守軍一起行動,一舉擊潰圍城的建奴大軍嗎?

可跟著在當天下半夜裡出現的建奴襲營,孫傳庭躺在氈墊子的地鋪上,才知道大明的新式火炮轟鳴起來意味著什麼。那連綿不斷的火炮聲轟鳴,讓他在地上都躺不住。可他作為軍中的考功郎,太知道軍律意味著什麼了。之後他都是瞪眼到天明的。

然後跟著定國公世子去打掃戰場。那炸碎的人體、馬屍混合在一起,他勉強才撐住沒當著士兵的面再次嘔吐。實際上他是胃裡沒有東西能吐出來了。

昨天在遼陽城下,他就已經吐出了苦膽汁,然後晚膳只喝了清湯。他就是再喜歡兵部、再喜歡閱讀兵書、在歡喜自己能跟著天子出征,可頭一次就見識到這麼多的支離破碎的屍體,也是被震撼得食不下咽了。

但軍營四面的人馬屍體,他還是一一親自去點數了一遍,這是他的職責。他眼看著兵卒給那些還在流血、呻/吟的建奴補上送命的一刀,從初始的有些心下不忍、側臉迴避,到後來的麻木不仁,在一個清晨就完成了過度。

早膳后他才知道原來發現建奴襲營的是天子。是天子在夜間巡營的時候,嗅到西北風裡夾雜的腥膻味道,果斷開炮。炮彈爆炸的火光,照出了前來襲營的建奴馬軍。

三萬騎兵啊。

孫傳庭覺得白毛汗一下子遍布了全身,連褻衣都濕了。太可怕了啊,天子還在行營中呢。若不是天子及時發現了敵襲,他作為天亮后第一批去巡視夜間戰場的考功郎,都不敢想像等值夜的軍卒稍後一點兒發覺,會是怎樣的慘烈情景。

有不少的建奴騎兵倒在了四棱鋼錐的埋伏線上。但是也有建奴的騎兵跨越了那道埋伏線。只要炮兵沒有及時開炮,那四棱鋼錐就不能完全擋住夜襲的建奴。

他該慶幸陛下的鼻息靈敏么?他該慶幸陛下會開炮么?他該慶幸的太多了。

——原來在軍中,鼻子還有這樣的用途。孫傳庭在給好友的信中,鄭重地寫上了這句話。

在以後的領軍作戰中,孫傳庭對擁有雞鳴狗盜之徒本事的士兵,額外地予以重視。也只有知道天子靠嗅味發現夜襲之事的人明白他了。

在遼東跟著天子輾轉了小半年,在孫傳庭的眼前打開了另一個世界。他沒有跟著天子回京,而是繼續留在禁軍中,跟著英國公世子追擊四處逃命的建奴。

化整為零的女真人,讓他們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用了三、四年的時間,才徹底地完成了二十人以上部落就堅決不留的規定。

在以後對西線韃靼的作戰中,孫傳庭就被天子破格當武將使用了。當他從好兒趁出發的時候,天子把盧象升派過來在他的軍中做考功郎。

一路所向披靡。

看著盧象升經過與自己幾年前一樣的成長路程,孫傳庭就慶幸自己終於走了過來。等他帶軍打到巴爾斯和坦的時候,天子召他和盧象升返朝。

讓他們倆人擔當皇子的老師——儘管他們兩個都是兵部的四品郎中。

天子在朝已經是一言九鼎了。公鼐致仕后,也就葉向高能略略勸說天子幾句,但是葉向高轉年也致仕了。天子突然拔擢了文震孟做吏部侍郎,余煌做禮部侍郎,使得朝中凝聚在孫承宗和盧象升身上的目光立即轉移了。

孫承宗有時都會想,若自己晚一科、晚兩科春闈,是不是能考上狀元?會怎麼樣?也會是三品的侍郎嗎?

每逢有這樣想法的時候,他跟著就會嘲笑自己,三甲同進士奢望成狀元郎?但天子對狀元的格外器重,還是促使了學子們更努力。

尤其術科方面有能力的人,越來越受到天子和工部的重視。

時間就不快不慢地流逝過去了,當孫傳庭以為自己會老死在兵部郎中位置上的時候。天子派他和盧象升帶著太子去呂宋。

接旨的時候,他跪伏在天子的御案前不肯起來,帶著太子去,若是陸地還好,可海上啊,遇到大風浪,可怎麼護持太子的周全。

「朕讓你和盧卿帶太子去呂宋見見大明的疆域,哪裡就有你說的那麼危險了。你若是怕,朕就要換別人了。」

孫傳庭和盧象升一起,到底帶著太子去了呂宋省。經由河南、山東、江浙、福建、新元、瓊州到呂宋。然後又陪著太子去安南,去暹羅,從雲南到四川,寧夏,陝西才返京。

三年走完大明的這些地方,只在京師略略休息了兩個月,又添上了二皇子,再去遼東、朝鮮。

在回到京師的時候,太子行了冠禮,開始正式地處理朝政。陪伴太子最多的邢泰吉,也以戶部右侍郎、文華殿大學士的名頭入閣,成為太子在文臣中的支撐。

而自己和盧象升以東閣大學士兼兵部侍郎(掛職)入閣,成為太子的左膀右臂。以至朝臣都認為自己和盧象升不是文臣了。

孫傳庭不羨慕文震孟了,也不羨慕余煌了。文震孟還是吏部侍郎。等文震孟熬到左光斗這個吏部尚書致仕了,他早就致仕了,文震孟比左光斗還大一歲呢。等林欲楫這個禮部侍郎熬到尚書的時候,都還早著呢。

何況自己比余煌還小五六歲呢。

果然是要早早中進士啊。

唉,盧象升比自己晚一科卻小了八歲。

後生可畏!

※※※※※※※※※※※※※※※※※※※※

*

孫傳庭(1593年-1643年),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崇禎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

次年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民變。由於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后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年約51歲。《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

文震孟1574年明代官員,書法家。文徵明曾孫。1622年廷對大魁天下,成為明代第八十二位狀元。崇禎初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文震孟疾惡如仇,敢於彈劾,直言無忌。但他也因此而得罪了權臣魏忠賢、王永光、溫體仁等,兩次被迫引退,一次被革職。卒年六十三。

***

余煌1588天啟五年(1625)狀元。崇禎十七年(1644),思宗弔死煤山後,魯王任命余煌為兵部尚書。隆武二年(1646)六月,清兵直逼紹興,魯王渡海而逃。余煌見大勢已去,果斷下令,大開城門,放軍民出城避難。城空之後他賦絕命詩一首,獨自出東門赴水,殉國而死。

****

盧象升(1600~1639年)。明朝末年傑出將領。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自崇禎六年(1633年)起,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后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崇禎七年(1634年),擊潰張獻忠農民軍。崇禎八年(1635年),擊敗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崇禎十一年(1638年),擔任兵部尚書,力主抗清,守衛京師,連戰皆捷,反被太監高起潛陷害,免去尚書職務,以侍郎視事。

崇禎十二年(1639年),率部在巨鹿賈庄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年僅三十九歲。

邢泰吉1599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鄉試第一,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

任戶部員外郎,管理米倉。他清除積弊,加強管理,經過整頓,盈餘糧食17000石,個人粒米不沾。本部疏薦,贊其"清如止水,慎若持盈",考績上上。崇禎時都城告急,各鎮援兵到京,均需糧餉。泰吉晝夜操勞,積勞成疾,卒於官,年僅32歲。

學識淵博,善屬詩文,筆精墨妙。手輯《四夷疆域風俗》諸書,藏於家。

注:弱冠領解,20歲(19周歲),可知其生於1599年。卒於1630年,32歲(31周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彼岸繁花[綜紅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彼岸繁花[綜紅樓]
上一章下一章

木匠皇帝166

%